「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同樣,在行動支付時代,殺死現金殺死卡,每一個用戶都是「兇手」。在中國,已經沒有人在質疑行動支付對生活的影響了,消滅現金和支付無卡化成為了一個行動支付時代的新趨勢。然而在卡基支付發達的國家或地區,這一趨勢來的並不明顯。
近日,全球的交通一卡通標杆——八達通,宣布從2017年10月18日起將會陸續停止120萬張第一代租用版八達通卡的服務。值得一提的是,八達通新換的卡提供更先進的安全和技術更新,確保所有用戶都可持續享用最新的八達通服務,包括八達通網上付款及透過O!ePay帳戶將錢轉入及轉出八達通。
八達通正在嘗試向用戶提供更多網際網路化的服務,或者說希望讓用戶習慣通過網際網路獲取八達通的服務。非常巧的是,不久之後,支付寶在香港打造首個「無現金街市」。這一前一後,不免讓人多想,香港的行動支付大戰已經開始短兵相接了吧?國內連交通都可以通過二維碼支付完成了,大膽的設想下,未來八達通會被行動支付幹掉嗎?香港人會拋棄八達通嗎?
八達通到底有多強大?
行動支付網在2016年8月有幸採訪了八達通行政總裁張耀堂,據其介紹:
「目前香港市面上流通的八達通超過3,000萬,而全港年齡在15至64歲的群組中,擁有八達通的人士逾99%(數據引述毅群市場研究諮詢有限公司於2015年11至12月訪問15至64歲市民所得的調查結果)。現有7,700家來自各行各業的服務供貨商,旗下逾17,000個零售點接受八達通付款,每天交易筆數超過1,300萬,涉及金額超過1.69億港幣。」
2016年香港的人口是多少呢?737萬。八達通流通卡的數量是當地人口的4倍!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香港每年都有大量的遊客流入,與此同時購買八達通。
在支付的場景方面,八達通的應用場景幾乎能夠涵蓋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公共運輸到零售支付,包括停車場、停車收費表、餐飲、餅店、便利店、超級市場、家居及個人護理商店、服裝店、衝曬服務、電訊服務、自動販賣機、自助服務亭、影印服務、自助照相站、戲院、學校、展覽、康樂設施以及商業和住宅樓宇的門禁系統等等。
在香港,如果沒有一張八達通可謂是寸步難行。然而,行動支付時代的到來,八達通也並不是高枕無憂。
巨頭入局,香港行動支付的混戰開始
2016年8月,也就是行動支付網採訪八達通行政總裁張耀堂後不久,香港金融管理局發布港版的「支付牌照」申請規範即《支付系統及儲值支付工具條例》,5家機構申請獲得支付業務許可。分別是支付寶(香港)、HKT Payment Limited、財富數據有限公司、TNG(亞洲)以及八達通卡有限公司。
香港金管局高級助理總裁李達志指出,以其產品作代表的話,5家公司分別為螞蟻金服旗下支付寶錢包、香港電訊旗下Tap&Go(拍住賞)、騰訊旗下WeChat Pay(微信支付)、TNG電子貨幣包、八達通的「好易畀」。
牌照發放的那一刻,香港的行動支付大戰正式開始了,八達通參戰,國內行動支付巨頭騰訊和支付寶也入局。
支付寶方面
2017年5月,支付寶宣布推出香港版電子錢包——支付寶HK,支付寶正式涉足香港市場。2017年9月,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宣布,與馬雲操盤的螞蟻金服組成策略夥伴聯盟,雙方將組成合資企業,共同運營為以消費者主導的電子錢包「支付寶HK」。該企業擁有600多家店鋪,業務涵蓋了地產、電力、自來水、通訊、食品、電器以及美容零售等各方面,觸及用戶多達660萬人,差不多相當於香港總人口的九成左右(香港總人口約為737萬),而這些將全部成為「支付寶HK」的潛在用戶。
2017年10月,支付寶與香港寶達街市合作,香港第一個「無現金街市」誕生,在此街區消費「滿30元消費減3元」,這像極了支付寶早期在國內「以點帶面」和補貼策略。相信不久之後,支付寶就會像螞蟻一樣,四處啃食香港的消費市場,也就是八達通的市場份額。
騰訊微信方面
2017年8月,在粵港澳灣區青年營騰訊日上,馬化騰表示,明年騰訊與香港金管局將有更多合作,推動行動支付在香港的發展。已經獲得香港支付牌照的騰訊要動手了,與支付寶一樣,騰訊也為香港本地用戶推出了專屬的WeChat Pay HongKong(微信香港錢包)。
有騰訊和支付寶的地方,就是戰場。二者在2~3年的時間裡,將銀聯的線下收單業務啃成骨架,小額支付領域遺失殆盡,雲閃付的反擊看起來綿軟無力,唯有大額支付,銀聯卡還尚存氣息。再看八達通,大額有銀行卡的存在,小額才是其生存之道,但這也是微信與支付寶爭食最為激烈的領域,面對網際網路雙巨頭的衝擊,香港人還能堅持用八達通進行小額消費嗎?不僅僅消費領域可能被巨頭侵蝕,連交通領域也可能被顛覆。
現在的香港,像極了支付寶與微信支付剛剛大陸市場的情形。
交通領域的行動支付大戰
「體驗如此之差的二維碼支付,誰都沒想到會應用在交易速度要求極高的交通領域。」曾經從事過智慧卡和NFC產業的從業者,面對二維碼支付進入交通領域都會有如此的驚嘆。但在中國,二維碼支付正在全面進入交通領域,北上廣深一線城市都已經表態,支持或即將支持二維碼支付在交通領域的應用。
這是普通大眾的支付習慣逆推,無論支付方式是否快速,全民都已經習慣二維碼支付的中國,如果某個場景不支持二維碼支付,那便是不便民。於是,為了支持二維碼支付,有地鐵的地方在改地鐵閘機,有公交的地方在改公交POS。
支付寶與微信對交通領域的顛覆,主要在於技術層面,從卡變成二維碼支付,在產業鏈利益層,支付寶與微信都相對溫和的採取與當地交通一卡通公司合作,推出電子公交卡。但如果與當地交通一卡通公司的合作沒有達成,也會選擇直接與交通運營單位直接合作,推出乘車碼。
另一個行動支付勢力——銀聯,則選擇了更加直接的利益顛覆方式,直接用銀行卡帳戶顛覆交通卡帳戶,雲閃付及其ODA技術已經開始在各大城市應用,雖然同樣採用了非接技術,但是銀聯是金融標準,一卡通公司的是行業標準,閘機和POS仍然需要更改。
無論微信和支付寶推崇的二維碼支付,還是銀聯推崇的非接支付,對於交通領域從技術還是利益鏈都是顛覆。如果香港人也習慣了二維碼支付,那麼勢必會影響八達通在交通領域的使用,迫於大眾的支付習慣壓力,香港的交通運營商很可能會修改閘機,支持二維碼支付。閘機一改,那麼金融領域的巨頭們萬事達、Visa、銀聯也期望入駐這一領域,金融市場較為開放的香港,是否會迎來一輪支付方式的混沌呢?
八達通及「八達通」們的出路
目前,八達通傳遞出比較積極的信號是,全面擁抱網際網路。不僅僅推出了網際網路支付應用「好易畀」,最近的更換新卡措施,也為了能夠讓卡更多的與網際網路進行銜接。近期也有傳聞,Apple Pay也會像支持日本西瓜卡一樣,支持八達通,這也是八達通進軍行動支付的利好信息。
不過這是基於蘋果的品牌效應,今年5月份,媒體曾報導「好易畀」的體驗並不太好,「因為申請和驗證手續太繁瑣而被嫌棄」,「其在安卓的Googleplay上的下載量約10萬次,評分只有2.4分(5分為滿分)。而且抱怨的問題不少,例如明明轉帳了卻還顯示餘額不足,申請不了,或者無故扣費等。」
但無論如何,八達通勇於嘗試網際網路化即是好的。
在國內,也擁有一大堆向八達通學習的交通一卡通公司,也就是「八達通」們,但它們業務的覆蓋範圍都跟八達通望塵莫及。特別礙於國內的支付牌照政策,大部分的業務範圍還是局限在交通,及交通點附近的便利店,難以擁有較大的應用範圍。部分地區推廣較好的市民卡也太有強烈的政策色彩,但市民卡的網際網路化應用也沒那麼順利,面對網際網路巨頭的衝擊,大多數採取了合作態度,沒有獨木成林的魄力。
在面對網際網路巨頭的衝擊,難道交通一卡通公司就沒機會嗎?八達通行政總裁張耀堂或許早已經給出了答案,「不斷創新並優化八達通在線上和線下的服務,以簡單快捷、安全可靠而多元化的八達通服務,為用戶提供更多八達通支付選擇,以配合用戶不同的支付需要。」張耀堂在2016年接受行動支付網採訪時如是說。
交通一卡通公司將自己定位成一個服務公司,而不局限於某個業務,線上線下全覆蓋才是王道。作為全球一卡通行業的標杆,期待八達通在面對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入侵時的謀變。
本文為作者授權發布,不代表行動支付網立場,轉載請註明作者及來源,未按照規範轉載者,行動支付網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