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自然聯盟(IUCN)正式宣布,綜合物種生存情況和趨勢,決定自今年起,五小葉槭正式從瀕危「升格」為「極危」。
五小葉槭,分布於雅礱江流域的四川特有種。目前已知,五小葉槭主要分布在海拔2200米至3000米的河谷地帶,其野外種群數量僅500株左右。
五小葉槭具辨識度的是它的葉子。每到秋天,外形類似于楓樹葉、但更細更長的五小葉槭樹葉就會變色。變色規律是,先由綠色變成黃色,最後變成金紅色。也正是如此,五小葉槭被廣泛引種至各地栽培,被譽為世界上最具觀賞價值的兩種槭樹之一。在國內,其與珙桐(鴿子樹)齊名。
為何「升級」?
與五小葉槭打交道多年的四川省林科院副研究員馬文寶介紹,五小葉槭所以極危,其自身相對低下的繁育能力是原因之一。
五小葉槭原生地環境和它的種子、幼苗需要的生存環境之間相互矛盾。如,雅礱江河谷地帶屬於乾熱河谷氣候,土壤薄、蒸發量大。但其種子萌發需要溼潤的環境和厚實的土層。
在IUCN的評定標準中,一個物種只要出現以下幾類情況中任意一個,即可認定為極危。這些情況包括:過去十年內,物種減少九成以上;棲息地或分布區的面積、質量在衰退;外來物種或環境汙染讓其受到不利影響;物種的分布區少於100平方公裡,棲息地嚴重分割或者已知只有一個地點,且沒有明顯擴張跡象等。
「經證實,五小葉槭的之所以進入『極危』行列,是因為最後一項。」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坦言,近年來,受氣候變暖等影響,五小葉槭野生種群棲息地雖沒有明顯衰退,但也沒有明顯擴張,且仍處於分割狀態。
如何「脫危」?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相關專家認為,「保護物種方式有很多。但重中之重,在於保護它所賴以繁衍的棲息地。」
此前,在發現五小葉槭的棲息地後,各地均不同程度採取了封禁保護等措施。「但這些還不夠,可以考慮把它們的棲息地就地建立起保護區,納入保護地管理範疇。」四川省林科院相關專家建議,應從全局考慮,把保護範圍擴大至五小葉槭的伴生物種、棲息地周邊區域,「周邊區域有可能是潛在棲息地,保護的好,它就能把自己家『擴大』。」
其次是從法律層面完善保護。省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注意到,五小葉槭並未納入現行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名錄。這意味著在申請其科研、保護經費乃至相關領域執法均缺乏法律支撐。
最後,是著手對物種本身的研究,實現人工繁育和遷地保護。
「已經有部分成果了。」馬文寶介紹,2013年前後,他和同事從異地移栽樹苗開始嘗試五小葉槭的人工繁育。目前,我省已在甘孜、瀘州等地建立起多個五小葉槭種苗繁育基地。經過6年左右探索,其種苗發芽率已從試驗階段的不足20%提升至50%以上,儲備人工種苗3萬多株。
人工繁育的成功,也在催生一個問題:人工繁育成功後,五小葉槭是否能回遷野外?「我們已經嘗試了。」馬文寶透露,去年,我省在雅安、甘孜局部開始野外回遷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