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日前,一場別開生面的「至趣——紫砂的另一面」展覽,亮相杭州西湖博物館總館南宋官窯館區名窯傳承館,共展出宜興陶瓷博物館館藏紫砂藝術佳作105件套。通過此次展覽,有助於人們打破對紫砂的固有認知,探索它並不為人熟知的面貌,並從中感悟中華紫砂藝術的多樣魅力。
談及紫砂,世人多將其與「壺」聯繫在一起,然紫砂的魅力遠不止於此。明代中葉之後,在能工巧匠、文人雅士的推動下,宜興紫砂工藝與傳統雕塑、詩詞、書畫與篆刻相兼於一體,形成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據了解,此次展出105件套展品,均為宜興陶瓷博物館館藏清代至當代名家創作的藝術佳作,器型多樣,涵蓋了紫砂茶酒器、紫砂花器、紫砂文玩、紫砂雕塑等多種類別。
展覽以紫砂茶酒器為引言,展出包括陳鳴遠、範大生等諸位大師作品,從世人熟悉的紫砂器著眼,揭開這段至趣探索歷程。紫砂花器則是紫砂藝術中的另一大門類,同樣兼具實用性與觀賞性,甚至得到清代宮廷的賞識。而紫砂材質的超高可塑性,使得其還進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文房、雕塑、日用器皿等,百變多樣。同時,在紫砂藝術光芒之下,宜興地區的陶瓷技藝也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紫砂、青瓷、均陶、精陶、美彩陶等「五朵金花」,大放異彩。
展品中,一件造型新奇的清代果品核桃杯,十分吸引眼球。據介紹,該器是由清康雍時期紫砂名家陳鳴遠所做。其制壺之餘,擅長製作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常以蔬果入器,像生的菱角、扁豆、花生等,無不精妙,把果蔬的自然生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再配以契合果蔬肌理的泥色,給人以鮮活的審美感受,令人拍案叫絕。這隻果品核桃杯,杯底有「陳鳴遠」款識,整體為半開核桃形,杯下以菱角、荔枝、花生、慄子為足,顏色搭配巧妙,構思新穎別致,生氣活潑。
另一件由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汪寅仙創作的飛雪迎春盆,以其清新脫俗、典雅小巧的造型吸引不少人駐足欣賞。「歲寒三友」松竹梅在紫砂創作中已然十分常見,但觀賞這件以梅花為主題的六方花盆卻是回味無窮。作品主體為花盆,以遒勁的梅枝纏繞花盆底部作足,再貼塑綠梅朵朵;鋪砂工藝則形象地表現出漫天的飛雪,仿佛是一幅動態的綠梅傲雪圖。梅花積玉含香,鬥霜雪,抗嚴寒,冰肌玉骨,迎春開花,人稱「春來第一枝」,故有「報春花」之稱。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在如今秋冬交替時節,欣賞這樣一件意境深遠的「飛雪迎春」盆,令人神清氣爽。
同時展出的還有清代鏤空方壺、「貢局」款拋光壺、「彭年」款菊瓣碗、「孟臣」款爐子、邵元祥制加彩壺,以及一批由當代紫砂名家製作的自拔雕塑、寶琴踏雪尋梅掛盤、松鼠慄子杯、堆花均陶缸等精品佳作。
據悉,此次展覽是由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杭州市園林文物局、宜興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宜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國家級)主辦,杭州西湖博物館總館及宜興陶瓷博物館承辦,展期到11月15日。
(記者 王國良 通訊員 張必萱)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