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按下方二維碼下載
揚帆APP
揚州國寶,名揚天下。瓷器是最能代表中國的意象之一,除了種類豐富的造型,釉制的外衣也讓瓷器在不同時期展示出不同的氣質。其中明代早期的白釉,尤其是甜白釉,猶如瓷器中的一朵白蓮,今天介紹的是明朝永樂年間的一件甜白釉製品。
甜白釉瓷器是明代早期的創新品種,白度非常純淨,且釉面呈現玉質感,近看則像一種凝結的脂肪。
明永樂甜白釉暗花鳳紋梨式壺,通體溫潤肥腴,給人溫柔恬靜之感。乍看之下,壺身一片雪白;走近仔細一瞧,就會發現細膩的雕刻暗紋。一對回首展翅翱翔的鳳凰,更是說明梨式壺曾經的主人身份顯赫。揚州博物館講解員陳靜介紹,明永樂甜白釉暗花鳳紋梨式壺壺身通高12.5釐米、 口徑4釐米、底徑5.5釐米。壺的肩部有四朵流雲,腹部刻有一對回首的鳳紋,展翅翱翔,鳳尾與如意紋巧妙連接在一起,而這件傳世品則是九十年代由文物商店轉交給揚州博物館的。
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古陶瓷學會常務理事朱戟介紹,從造型上講,它的外形像一個梨,也像一個心形。壺上暗刻了花卉和鳳紋,而鳳紋是皇室裡皇后或者貴妃才能夠擁有,所以這件壺有可能是當時皇室的重要成員所使用。
明代早期,甜白釉作為特殊的瓷器品種,大多供皇室貴族把玩。朱戟認為,這件甜白釉壺肯定具有一定的實用性,比如壺裡面裝了比較名貴的酒,因為壺小巧玲瓏,喝酒的同時,可以抓在手上把玩,是當時貴族生活的體現。
《明太宗實錄》記:「回回結牙思進玉碗,上不受,命禮部賜砂遣還。謂尚書鄭賜曰:『朕朝夕所用中國瓷器,潔素瑩然,甚適於心,不必此也。況此物今府庫亦有之,但朕自不用。』」由此可見,朱棣對白瓷情有獨鍾,事實上,當時的宮廷裡無論是杯盤碗這樣的實用器,還是用來裝飾的陳設件,都是甜白釉居多。揚州博物館館藏的這件甜白釉暗花鳳紋梨式壺,充分展現了當時技工的獨具匠心和藝術審美。
朱戟介紹,壺上面有一個寶珠頂,也是一個蓮花的花苞,蓋子上面有暗刻的蓮瓣紋,所以壺頂是一個蓮花造型。而壺柄的下面,是一個如意的造型,顯示著年年如意。
除了外觀造型上的七竅心思,梨式壺的製作者也考慮到了它的實用性。朱戟介紹,梨式壺的造型非常獨特、精美,壺的蓋和柄之間有兩個穿孔,而這兩個穿孔就是為了防止壺在使用的過程中滑落、打碎,或者碰破,用一個金鍊子或銀鏈子,把蓋子和壺身結合在一起,這樣,在使用的時候就更加方便,也不會把它損壞,這也是當時工匠的一種創意。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種肥而不膩的乳濁狀白釉製品,到明正德以後,就再難造出了。朱戟告訴記者,到明正德以後,國力已經開始衰退,景德鎮的官窯的燒造也開始採用一種叫「官搭民燒」,也就是景德鎮的官窯的燒造開始在景德鎮的民窯裡寄燒,瓷器的質量已經得不到保障,不像明代早期,官窯瓷器生產是不計工本的。所以說,瓷器質量的下降和經濟狀況是緊密相關。
經濟的繁榮與否,決定了藝術的興衰。從這件明朝永樂年間的甜白釉暗花鳳紋梨式壺中,我們窺見了明代早期的繁榮景象和宮廷之中低調的奢華。我們也期待當代的匠人們,能夠打造出符合我們這個時代氣息的藝術品,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