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瓷器,不為人知的秘密
在收藏明代瓷器前一定要充分掌握知識,不能憑自己的感覺去收藏,冷門說明它的增值會十分緩慢,除非你對此種明代瓷器有很大的興趣,否則不要輕易嘗試。
明代瓷器是中國陶瓷史上一個重要發展階段,窯場數目增多,明朝生活陶瓷,建築陶瓷和其它類型的陶瓷製造大大地超過了以前歷代,展示了陶瓷業大發展的局面。由於制瓷工藝技術的不斷提高和實行「官搭民燒」制度,即工匠完成官方規定的任務後,可以進行經營,客觀上對手工業工人的積極性起到了作用。民窯不僅產量超過官窯,而且燒成了許多高質量的可以與官窯相媲美的瓷器。明代青花、五彩、鬥彩瓷器是瓷器生產的主流。
億元古董中除了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2005年7月在英國倫敦佳士得拍得1568.8萬英鎊外,其餘均在香港,分別是:清乾隆御製琺瑯彩「古月軒」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2005年10月在香港蘇富比秋拍會上以1.22億元;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坐像,2006年10月在香港蘇富比秋拍會上以1.21億元;清乾隆御製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碗,2006年11月在香港佳士得秋拍會上以1.51億元.汝窯,中華傳統制瓷工藝之一,中國北宋時期主要代表瓷,五大名窯之一。它創燒於北宋晚期,因其以汝白釉施注的瓷器為主要特徵,故名為汝窯。
瓷器收藏小辭典:生瓷———也稱反瓷。指不施任何釉即入高溫爐窯中,燒制而成的無釉瓷器。 最早的生瓷是在萬曆前後的景德鎮窯,到了清光緒時期更為普遍更為精細。其特點是:器身均有浮雕圖案,器物多見於文房用具。
造型: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鑑別真偽的重要依據。這是因為各類器型多能確切表現本時代的生活習慣、審美標準、風俗面貌和技術成就。若能諳熟並善於識別其形狀和神態,就掌握了一種比較可靠的鑑定方法。對於造型,要從以下幾點去觀察:器口、腹、底、柄、耳、頸、流、系、足以至器裡。若能經常測量器體部位,體重厚薄,熟記大小,對於鑑定工作更為有利。
紋飾:瓷器上的紋飾,也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對於明初永宣青花器上的暈散下凹斑痕現象,在後代的仿品中都不能準確再現。
款識指在瓷器上刻畫或書寫的文字。主要有紀年款、名家款、官家款、明清官窯款識等。紀年款指在器物上直接刻畫或書寫的年號名稱及具體年數,如「赤烏十四年……」虎子,吳「永安三年」穀倉等,可直接了解器物的製作年代。紀年墓出土物也為我們鑑定瓷器提供了準確的下限年代。名家款唐代有邢窯「徐六師記」壺,鞏縣窯的「杜家花枕」、「裴家花枕」,宋金元磁州窯「張家造」枕。官家款有定窯、耀州窯與越窯帶「官」字款器物一百餘件;福建建窯「供御」、「進琖」銘文碗。明清官窯款識比較規範化,一般書寫「大明××年制」六字與「××年制」四字款。明清兩代御窯廠分工極細,多達72道工序,款識由專人書寫,字體大體相同。從傳世明清兩代官窯瓷器可以看出正德後期與嘉靖前期款識字體出於一人之手,除正德、嘉靖四字外,「大明年制」四字完全相同。康熙晚期與雍正早期款識亦為一人所寫,大清的「清」字寫成「清」。
氣泡:明永樂青花:放大鏡下見氣泡透明沉穩,大小不一,富有層次。仿.放大鏡下見不到青花與釉面之間的通透感。氣泡細密,大小差別不明顯。明永樂甜白釉;放大鏡下能見大小氣泡,通透清晰。仿氣泡比較細膩.
在斷代和鑑別真偽時,觀察、比較同時期與相近朝代其工藝品的圖案畫意等特徵也很重要。例如,明清兩代瓷器的畫面,就與同時代的織繡、竹、木、漆、牙、玉、銅、銀等工藝品裝飾,互有影響,一脈相通;又如成化時期瓷器的海上水八怪,纏枝蓮紋,也與前朝景泰掐絲琺瑯器上紋飾相同。如此等等,便可發現時代的特徵,找出共同的規律,無論是官窯還是民窯器物,都應作大量細緻的對比分析,便如永樂、宣德瓷器的纏枝蓮、海水龍、成化瓷的青花底足雙線特徵,正德瓷的回文,嘉靖、萬曆瓷的道教畫與鏤雕工藝,康熙瓷的雙猗牡丹、回影梅,雍正瓷的過枝花和皮球花等等,在決疑辨偽中,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明代瓷器鑑定的目的是肯定和昭示鑑定對象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人文價值、學術價值、標誌價值的有無與高低,而古明代瓷器鑑定的目的則是揭示鑑定對象的真實面目,確定其新舊程度、優劣品位和經濟價值。新與舊、真與假、仿與贗的本質差異究竟是什麼?這個問題似乎根本就不應成為問題,但在古玩鑑定的實踐中它偏偏就成了突出、根本、原則的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