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作者:李鵬濤
金融界網站訊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全球經濟洶湧巨變,不確定性大幅攀升,中國金融行業遭遇了巨大挑戰,同樣也是這一年,銀行理財子公司橫空出世,金融科技賦能如火如荼,財富管理轉型風起雲湧,基金業迎來前所未有之大風口。12月10日,由金融界主辦的第五屆智能金融國際論壇暨2020金融界領航年度盛典在京召開,百位金融業大咖齊聚一堂,就金融行業的數位化轉型發展、金融科技在財富管理領域的應用、公募基金大時代、養老金融的未來等話題進行深入務實的探討交流。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張明出席並發表了主題為《發展新格局 共贏新生態》的演講。張明表示,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當前的新的全球的宏觀經濟的格局,就是疫情、衰退和衝突。
明年V型反轉存在不確定性
張明表示,目前越來越多人開始懷疑明年復甦的力度,其原因有兩點:第一、疫情依然在快速演進;第二,部分國家寬鬆政策可能面臨退出的可能性。
國際經驗顯示,在歷次金融危機或重大金融危機衝擊之後,新興市場復甦時間長於發達國家。衝擊之後,發達國家有能力、有空間實施寬鬆貨幣政策,而新興市場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沒有這樣的能力和空間。「今年全球是二戰以後最深幅的衰退,明年V型反轉存在不確定性。」他說。
而關於如何衡量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對資產的影響,張明提出一個重要指標,就是「金油比」,換句話說賣掉黃金能買多少桶油。「今年金油比最高到了90倍,黃金是每盎司1800美元,油價是每桶20美元,現在這個指標已經明顯回落,對應黃金價格依然是1800美元,油價每桶40美元。金油比高導致產油國日子非常難過。」
全球三個核心憂慮
張明認為,未來3到5年全球比較高的風險,是低利率、高債務、貧富分化。
第一個憂慮是低利率。張明表示,疫情後全球央行大放水引發負利率格局加劇現象。從次貸危機到現在,美歐日放水總規模可以相提並論,這次疫情美央行歐洲央行放水規模再次突破想像,無論短期、長期利率負利率都在深化。
「對傳統投資例如保險基金、包括商業銀行,負債成本相對比較固定,全球負利率會壓縮收益率,資產負債表的壓力,會不會導致把部分資產投入風險更高的資產,會不會導致金融風險?一切不得而知。」他說。
第二個憂慮是高債務,張明指出,高債務與疫情之後各國財政抗疫有關,到2019年底,主要國家政府債務槓桿率已經和二戰前大蕭條後水平非常接近。到今年年底,所有這些線還要再往上走8到10個百分點。
第三個憂慮是貧富分化。張明提到,2007年到現在13年,美國國內只有一個群體真實財富真正增長,即美國排名10%的富裕群體。隨著排位下降,真實財富縮水越嚴重,財富管理領域馬太效應依然存在。
未來5到10年中國將迎來新一輪區域一體化
最後,談到要素自由流動與區域一體化。張明表示,在未來5到10年中國必然迎來新的一輪區域一體化,最看好五個區域。最南面的是粵港澳大灣區,特點是市場化程度最高,而且金融和創新成了它的兩翼。核心城市是深圳、廣東、佛山,佛山是中國先進業代表性城市。
第二是長三角,區域發展平衡程度是最強的,核心城市是上海、杭州、南京。這兩年杭州新增流動人口超過深圳,這是杭州真正升級為一線城市的標誌。
第三是京津冀,如果把雄安發展帶動河北發展,未來京津冀可以形成一個三角形,京津冀科創中心,資源分配中心。
第四,鄭州、合肥、武漢,這是中國高鐵最大受益者,勾連五個核心區,必然成為中國物流核心和生產網絡的中樞節點。
第五,西三角,重慶西安等,科技發達,人力成本較低,天然成為粵港澳、產業長三角產業向內轉移核心地點。
張明表示,未來5到10年如果沒有意外,這15個城市未來會有很重要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