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格威爾戰役發生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期間,它被普遍認為是歷史上最令人難以置信的戰役之一,面對兵力數倍於自己的巴基斯坦軍隊,印度軍隊表現出了巨大的戰鬥力,以少勝多,為戰爭的最終勝利夯實了基礎,在朗格威爾戰役中,駐守在一個村莊的100名印度士兵更是擊敗了數千名巴軍,創造了戰爭奇蹟。當時,巴基斯坦的作戰計劃是以賈巴爾--朗格威爾為主要軸線,對印度發動突然襲擊,然後一路直取賈沙麥爾、巴馬爾、比爾內爾等印度重要城鎮,1971年12月3日,巴基斯坦派出2個機械裝甲師和3個步兵師發起了閃電進攻,企圖合圍布放在這裡的1個印度步兵師,朗格威爾戰役正式打響。
12月5號,巴基斯坦一支擁有3000名士兵和55輛坦克的部隊行進到一個叫做壠格瓦拉的村莊時,遭到了一支印軍抵抗,這支由堪沙普利少校指揮的印軍只有100名士兵和少量的反坦克武器,從理論上講,抵抗巴軍無異於螳臂當車,然而,這100名印度士兵卻爆發出了神一般的戰鬥力,巧妙的利用地形擊退了巴軍一輪又一輪的進攻,成功堅持到了增員部隊尤其是空軍的到來,由於這支巴軍沒有有效的防空武器,所以在印度空軍的打擊下,很快便倉皇而逃。經戰後統計,在壠格瓦拉戰場,印軍僅僅有2人死亡和1門反坦克武器被摧毀,而巴軍這邊有200多人死亡,包括36輛坦克在內的500多個武器裝備被摧毀或被繳獲。
壠格瓦拉戰場是朗格威爾戰役的縮影,佔據兵力優勢的巴軍屢屢被印軍打退,12月6號,越來越多的印度戰機來到朗格威爾對巴軍進行狂轟濫炸,沒有拿到制空權的巴軍全線潰敗,12月9號,印度組織兵力開始進行大規模反撲,並一直打到了巴基斯坦信德省,至此,原本想要利用閃電戰打蒙印度的巴基斯坦反而失去了將近3000公裡國土,之後巴軍又重振旗鼓進行了多次反攻,但一直沒能拿回失地。
朗格威爾戰役的勝利和反撲的成功,使得印度不再為西線戰場擔憂,另外,因為孟加拉族的騷動,東線戰場也越來越有利於印度,12月11日,印度的傘兵部隊在東巴基斯坦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達卡城西北部降落,切斷了巴軍後路,12月15日,印度地面部隊從東、西、北三個方向抵達,將達卡城圍了個水洩不通,同時印度空軍和海軍也對巴基斯坦進行了嚴密封鎖,切斷了其與外界的聯繫,12月16日,駐守在達卡城的巴軍向印軍投降,12月17日,目的已經達成的印度又單方面宣布在西線全面停火,實力不濟的巴基斯坦只能屈辱性的接受停火建議,第三次印巴戰爭正式結束。
在整個印巴戰爭中,印軍傷亡11000餘人,損失戰機41架、坦克81輛以及軍艦1艘,而巴軍則有9萬人被俘、損失飛機86架、坦克226輛、軍艦22艘,戰鬥力的差距可見一般。
印度通過第三次印巴戰爭將東巴基斯坦變成了現在的孟加拉國,那麼為什麼印度不直接吞併東巴呢?原因很簡單,東巴面積只有14.75萬平方公裡,卻生活著1億多貧困人口,與面積達到1710萬平方公裡的俄羅斯人口數量相當,而且東巴也沒有什麼像樣的礦產資源,所以將東巴納入版圖,就等於給自己背上了一個大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