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煮在日本是一款湯底清澈、口味醇厚的燉鍋菜餚。它既出現在廉價的夜市中,也常出現在高級料理的餐桌上,根據地域不同,湯底,材料和蘸醬會有不少差別。
其實,我們現在流行的關東煮,更像是臺式關東煮。因為關東煮是先從日本傳到臺灣的。
日據時期,關東煮被帶到臺灣,為了迎合當地人的口味,食材由蔬菜海鮮為主變為海鮮製品和肉類並重,比如增加了各種貢丸和香腸等,甚至還有豬血糕這種日式關東煮原本沒有的食材。
臺灣沒有昆布,底湯也就由木魚花昆布湯變成了包括大骨湯在內的濃鬱湯頭,蘸醬則變成了甜辣醬,或就甜甜的紅色醬料。
▲ 臺北街頭黑輪攤
因為關東煮的日語讀音「Oden」和跟閩南語中「黑(烏)輪」的發音一模一樣,所以在臺灣,關東煮又被稱為「黑輪」。那時黑輪(臺式關東煮)只在路邊販賣,有時會跟面線、魷魚羹之類的一起。
「關東煮」一詞在臺灣的普及是十幾年前便利店買關東煮開始。近年,因為食材流通價格降低,加上國際化,更多人認識到原來以前吃的黑輪跟關東煮不一樣,於是出現了很多回歸日式關東煮的小店,多半是半開放或居酒屋感覺的店。
如今,臺灣有三種類型的關東煮:黑輪(臺式關東煮)、便利店關東煮和日式關東煮。
▲ 臺灣街頭的關東煮小攤
關東煮傳到大陸,是在上個世紀末,由日資便利店羅森首次引入,取名「熬點」,不久之後,零售業巨頭7-ELEVEN也將關東煮帶到中國大陸,並稱之為「好燉」。兩家便利店都沒有用「關東煮」,而是用日文「おでん」(Oden)的音譯過來的名字。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的便利店越來越多,關東煮似乎也成為便利店的標配。走進任何一家便利店,都能看到收銀臺旁冒著熱氣的關東煮。
除了便利店外,在一些二三線小城鎮,人群聚集較多的公共場所,比如學校門口,也會有小販推著一輛車賣關東煮,裡面盛著各種丸子、肉串,不正宗也不衛生,但小孩子們特別喜歡,放學來上一兩串,解解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