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多次劫難的圓明園西洋樓景區,滿地的碎石殘件引人深思

2020-08-30 犄角旮旯逛北京

上周六開始北京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級別下調至三級,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重新走進公園去放鬆自己壓抑已久的身心。但是由於疫情並未徹底結束,目前還是應該儘量避免扎堆聚集,相比較而言圓明園遺址公園地域廣闊,應該還是比較安全的,今天旮旯兒就跟大家聊聊西洋樓景區的諧奇趣遺址。

西洋樓景區位於圓明三園的長春園,是乾隆年間歷時三十餘年才建成的西洋景兒,由十餘組不同的建築組成。如今一提到圓明園人們首先會想到遠瀛觀、大水法等建築,其實諧奇趣是西洋樓景區最早建成的西洋水法建築。如今諧奇趣景區已經被圍欄圈了起來,而過去這裡是可以走進去參觀的。

如今諧奇趣景區內只有部分後來依據資料復原的石柱是立著的,其餘大部分都散落在景區內,而遊人到西洋樓景區大都是直奔標誌性景點遠瀛觀大水法,而往往會忽略到像諧奇趣這樣的遺址。

旮旯兒上中學的時候經常來圓明園玩兒,那時候西洋樓景區還不單獨收費,而且每一處遺址都是開放的,遊人可以隨便上去,以至於在很多石柱上都有遊人的塗鴉。而現在公園加大了文物的保護措施,很多遺址都被護欄圈了起來,雖然觀看起來不如過去方便,但是對於文物保護卻是大有好處的。

當年旮旯兒曾經多次進到諧奇趣遺址內去仔細欣賞拍攝那些精美的建築構件,這隻被砸斷為幾截的石獅子是旮旯兒目前拍到過的上百隻石獅子中最特殊的一隻,其造型完全不同於中國傳統石獅,而是帶有明顯的西洋風格。

圓明園被焚之後,那些相對完整的石構件早已被拉走成了皇家或者私人園林內的裝飾之物,剩下的只是一些無法再利用的殘件,由於現在遊人只能沿著景區外的木質甬道參觀,很多細節都無法近前觀看,實際上隨便找一塊殘存的石構件都可以發現上面精美的石刻花紋。

圓明園被毀的歷史原因非常複雜,英法聯軍是焚毀圓明園的罪魁禍首,但是圓明三園的最終消亡又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這從西洋樓景區的遭遇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與中國傳統磚木結構建築不同,西洋建築的特點是主要以石材為主,不僅堅固而且耐火,因此當年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時西洋樓景區相對來說損毀並不像其他地方那樣嚴重。

旮旯兒手裡收集了很多各個時期有關圓明園的資料,大量老照片顯示,在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十多年後西洋樓景區內還保留了大量的建築遺存。

小時候去圓明園玩兒旮旯兒心裡一直有個疑問,圓明園內數以百萬計的珍貴文物或毀於大火或流失海外可以理解,但園內那麼多的石橋、石殿座臺基,以及西洋樓景區內大量的漢白玉石材可都是不怕火燒的啊,怎麼也都沒有保留下來呢?

等後來看了很多資料才漸漸明白,原來在隨後的一百多年時間裡,發生了太多不可思議的事情使得這座萬園之園屢遭浩劫,歷經火劫、土劫、石劫等劫難之後,如今我們還能看到一些劫後餘生的建築殘件也真算是難得了,而圓明園的遭遇帶給人們的深思也遠非落後就要挨打這麼簡單……

近年來圓明園遺址公園做了大量的遺物追繳工作,很多當年散落各地的圓明園遺物又回歸到公園內,比如這組噴水池石雕構件就是被追繳回後又重新安放在諧奇趣北邊原位的文物。

前不久西洋樓海晏堂外十二生肖獸首中的馬首回歸圓明園則可稱圓明園文物回歸的一件大事,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從圓明園流失出去的文物重新回歸到這座萬園之園當中來,只有圓明園才應該是它們的最終歸宿。有圖有故事,遊覽更有意思的北京城,敬請關注旮旯兒的頭條號【犄角旮旯逛北京】,一千多篇原創照片文字,歡迎朋友們閱讀轉發。

相關焦點

  • 圓明園西洋樓景區內諧奇趣遺址的一地碎石
    圓明園被焚之後,那些相對完整的石構件早已被拉走成了皇家或者私人園林內的裝飾之物,剩下的只是一些無法再利用的殘件,由於現在遊人只能沿著景區外的木質甬道參觀,很多細節都無法近前觀看,實際上隨便找一塊殘存的石構件都可以發現上面精美的石刻花紋
  • 圓明園西洋樓裡傳出北京故事
    十二生肖元素的帽子西洋樓在圓明園內有「東方凡爾賽」之稱,它既有濃鬱的中國傳統審美趣味,又融合了西方造型藝術的特點,「為什麼乾隆皇帝偏偏在圓明園建造這樣一個中西合璧的樓,他怎麼不在故宮在西洋樓裡皇帝吃什麼樣的西餐?」 圓明園管理處展覽館館長李玉明向記者表示,目前研發的西洋樓文化旅遊紀念品將在年底上市,這些紀念品將向遊客講述西洋樓裡傳出的北京故事。「西洋樓印象」衍生品年底上市18世紀中期,乾隆命令宮中任職的義大利畫師郎世寧、法國傳教士蔣友仁、王致誠等人按西歐園林風格設計,由中國工匠耗費數十年建造西洋樓。
  • 再現圓明園西洋樓風姿(組圖)
    李俊閣,雖是個年過七十貌不驚人的老人,但是,看到他精心製作的圓明園西洋樓微縮景觀時,不禁為他的精湛技藝而拍案叫絕。  圓明園太大了,如果沙盤以1比150的比例製作,西洋樓的微縮景觀就難以展現以往的風姿。1998年,李俊閣退休了,他決心要實現這個願望,再現圓明園裡這座立體的西洋樓的風姿。李俊閣回到文物局,跟資料室溝通,讓他們把所有有關的資料都給他。
  • 佔地1.5%的西洋樓遺址,是圓明園的精華,保存下來最多的部分
    每個遊客來到這裡,都會說一句話「勿忘國恥」,這裡是圓明園的西洋樓遺址,很遺憾存留下來的是這個樣子,想必大家在上小學的時候就已經學過了。我不在這裡過多贅述,來這裡讓我真的很震撼。一把火燒毀的皇家園林,這裡的石頭非常大。是什麼才能破壞掉,我無法想像。
  • 歷經四次劫難,圓明園最終淪為一片廢墟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後,圓明園四十景仍剩下超過13處的景觀,但山形水系並未破壞。此後100多年,圓明園先後歷經「火、木、石、土」四次劫難,最終將一個美麗絕世的圓明園變為一片廢墟。劫火1860年10月,圓明園慘遭英法聯軍焚毀,大多數建築絕被燒毀,園中的花草樹木也遭到嚴重損害。同治年間,清政府調查後發現圓明園尚存13處景觀。比如方壺勝景、蓬島瑤臺都是建在水中的,英國人沒有船,因此燒不到。至少圓明園的中國園林部分還未成為一片廢墟,甚至有些建築還保存得相當完整。但這場劫掠和焚燒,僅僅只是是這座名園災難的開端。
  • 歷史學家講述圓明園:乾隆給西洋樓加中國圓頂
    歷史學家講述圓明園:乾隆給西洋樓加中國圓頂   歷史學家汪榮祖講述失落的圓明園  乾隆給西洋樓加了個中國的圓頂  東西方文化為何總是無法相戀  記者 鄭琳  「圓明園的西洋樓美嗎?
  • 乾隆為什麼要建西洋樓?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12月1日,流落在外160年的馬首銅像終於正式回到圓明園,這是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馬首銅像是圓明園長春園西洋樓建築群海晏堂外十二生肖噴泉主要構件之一。西洋樓廢墟很長時間以來都是圓明園遊客最集中的地方,也成為了今天圓明園的園標。
  • 圓明園風光:圓明園原來這麼美,被西洋樓遺址給固定思維了
    提及圓明園,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這個「廢墟」形象了,它是西洋樓大水法遺址,整個西洋樓景區全部景觀佔地僅80畝,大約佔圓明園總面積的1.5%。也就是說,圓明園還有98%以上大家並不了解,其實她很美很大!今日剛剛立春,大部分地區還沉浸在冬的肅殺裡,但圓明園此時的景致依然如畫,,陽光透視下很美,滿眼明媚與溫柔湖面金光閃閃,還會不時有很多鳥飛過,心情瞬間會變得像灑脫自由的詩一樣。
  • 圓明園罹劫150周年新聞背景:兩度劫難圓明園(圖)
    10月6日,佔領圓明園。其後軍官和士兵就開始瘋狂地搶劫和破壞,劫掠行徑使他們中的不少人獲得了累世花不盡的財富,回到母國後成了富翁。為避免分贓不均,英法聯軍專門成立了一個「戰利品管理處」,對所有的「戰利品」進行拍賣。  為迫使清政府儘快接受議和條件,英國公使額爾金等下令於10月18日縱火焚燒圓明園,這場大火持續了兩三天。
  • 關於在香港拍賣的四件圓明園文物
    它們是原屬於圓明園的珍貴文物,即乾隆款醬地描金粉彩鏤空六方套瓶(拍賣編號六三九);乾隆鏨花銅虎頭(拍賣編號七四九);乾隆御製鏨花銅猴首及銅牛首亦是兩件十分精美的被掠珍品。乾隆款醬地描金粉彩鏤空六方套瓶貼有「fonthilllleirlooms」收藏標記。此瓶原是圓明園中的陳設瓷,由清廷督窯官唐英親自畫樣研製,於乾隆8年(1743年)晉獻給乾隆皇帝。
  • 圓明園首次確認第五園春熙院位置 在西洋樓遺址北側
    圓明園首次確認第五園位置  春熙院位於西洋樓遺址北側  圓明園首次確認第五園春熙院位置,不在北京大學校園的北部,現址位於圓明園北牆外的二河開地區。「圓明五園」方位圖  考證 春熙院在長春園之北  圓明園管理處昨天發布消息,近日,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學院清史研究所教授何瑜對圓明園春熙院的研究取得重大成果,首次確認第五園春熙院位於圓明園東北角、長春園的西洋樓遺址北側,總面積約150畝。圓明園北牆外的二河開21號院,就是當年圓明五園之一的春熙院。
  • 圓明園歷史規模最大考古發掘:出土文物5萬餘件
    此次發掘分為三期,計劃通過長期、持續的考古工作,明確絕大部分景區範圍、布局和形制,完善整體保護體系,建立起可視、立體的考古成果展示平臺,達到為圓明園遺址的保護、利用和展示服務的目標。圓明園管理處文物考古科科長陳輝:圓明園大家可能比較了解的是西洋樓、大水法、西式建築,它其實只佔全園總面積的五十分之一,很小的一部分。
  • 流散翠園兩件石刻回歸圓明園
    流散於北京東城區翠花胡同的兩件圓明園御筆石刻文物,4月19日回歸園中。這兩件流散文物分別是澤蘭堂的乾隆御筆「熙春洞」石匾額和如園的嘉慶御筆「稱松巖」詩刻石。昨天,圓明園管理處與民盟中央籤署文物捐贈協議。翠園原為翠花胡同內太平胡同一號古宅,始建於明代,清代曾為王府。1949年3月5日,民盟中央機關從香港遷至此。
  • 圓明園壘起「文物長城」, 8萬餘件虎皮石、石構件、城磚回歸故園
    但這東西畢竟沒實用,也不能當飯吃,撿回去的人便隨手擱置在了自家房屋的角落裡,充個裝飾擺件。再往後,這家人翻建房子。此時距離撿回來琉璃件已有十多年或者數十年了,歲月流逝,人換了一茬,曾經光鮮的琉璃件滿面塵霜,被隨意丟棄在院中,和垃圾擱在一處。
  • 圓明園大水法年底實現「掌上觀展」
    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遠瀛觀、大水法是圓明園的標誌性建築。出於文物保護的需要,遊客不能近距離觀看。到今年底,遊客就可以在網上遊覽了,同樣能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從圓明園管理處獲悉,圓明園首次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開啟石刻文物數位化存檔工作。以三維掃描、攝影測量和全景攝影等手段,對遠瀛觀和大水法遺址開展全面記錄。
  • 老照片告訴一個你不知道的圓明園
    圓明園全盛時期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我們無從考察。但從1860年圓明園被焚毀,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近百年間,有多位西方攝影師對圓明園進行過拍攝,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照片,下面來一起看看我們不知道的圓明園吧!
  • 圓明園啟動數位化存檔,大水法遠瀛觀要「復活」了
    記者今天從圓明園管理處獲悉,圓明園首次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開啟石刻文物數位化存檔工作。以三維掃描、攝影測量和全景攝影等手段,對遠瀛觀和大水法遺址開展全面記錄。未來,遊客可以在網上瀏覽,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
  • 圓明園,來到北京必去的一個地方,快來看看吧!
    很多人去北京都會去圓明園,其中的一個原因是圓明園作為一個曾經那麼輝煌的存在,實在是勾起來很多人的好奇,一些類似於圓明園真的是那樣子的疑問,所以很多人都是帶著好奇心來到圓明園逛一逛的。很多人對於圓明園是這樣評價的:圓明園作為曾經的萬園之園,經歷戰火劫難,昔日輝煌難覓。但幾經修繕如今已是一個較大的休閒公園。一天遊玩需要些腳力,可以從綺春園-圓明園-長春園順覽。
  • 行攝於圓明園遺址公園,我沒有特別強烈的情緒,只是覺得很遺憾
    因為帶有「遺址」兩個字,圓明園景區的遊客比隔壁頤和園少多了,一般跟團的遊客也不會去,在他們看來沒啥好玩的,但說實話我剛進園時還是被它的景色驚豔到。看了介紹才知道,其實全稱是圓明三園,由圓明園、綺春園和長春園組成,我從南門進入,先到達綺春園,這是個中式園林,書上看到的那些圖片位於長春園西洋樓景區。
  • 圓明園裡的特色不只是西洋樓遺址,容易被忽略的是這些橋
    圓明園經前後各朝150多年在建造,總體面積是350公頃融合了江南塞北的景色。在遊覽圓明園的時候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圓明園的橋,園區內有很多的橋,作為景點推出的只有幾座橋。在遊覽圓明園的時候多注意一下你走過的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