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貴州省農科院生態畜牧產業專班家禽組專家一行,到從江縣臺裡村開展生態養雞技術培訓會,全力助推脫貧攻堅,打贏從江縣百日會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距離從江縣臺裡村脫貧出列的時間還有90多天,村級產業發展的好不好,決定著脫貧質量高不高,脫貧成色純不純,對群眾的經濟收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自省委書記孫志剛在從江調研時提出從江縣大力發展「4+1」產業後,從江縣臺裡村積極響應孫書記的指導精神,大力發展林下小香雞養殖產業,於2016年成立養雞農民專業合作社,現有脫貧雞圈38個、帶動臺裡村及周邊村鎮72戶貧困戶的產業發展,人均每戶每年增收6000餘元。
臺裡村今年為了擴大養殖規模,提升養殖數量,提升養殖質量,從江縣鬥裡鎮農業中心特意為臺裡村請來了養殖專家給臺裡村香雞養殖大戶開展生態養雞技術培訓,為臺裡村養雞專業合作社及養殖村民擴欄增養提供了堅強的技術支撐,為村民養殖送來了及時雨。
做好培訓會工作既是落實農村產業發展「八要素」,也是為民謀福利,送實惠的好措施、好政策。
培訓會主要圍繞如何孵化小雞、如何提高孵化小雞的成活率、小雞放入雞圈後需要注意的事項等內容。負責培訓的唐老師在培訓會開始前,特意深入到臺裡村養殖雞圈和孵化場實地查看,結合臺裡村的實際情況開展培訓,使得培訓會更接地氣,更能滿足養殖農戶的技術需求,得到參與培訓群眾的高度認可。
培訓會過程中,培訓老師重點以臺裡村特有的「圈養+放養」養殖模式展開技術培訓,讓養殖的小香雞既充滿土雞的味道,又具有新科技的氣息,培訓老師還針對臺裡村的養殖場地和環境提出獨有的養殖技術知識點。
在培訓會現場,參與培訓農民學習的非常認真,在提問的過程中,養殖農戶都積極提出自己在養殖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培訓老師通過實際例子生動形象的回答了農戶的提問,既不深奧,群眾易懂,現場氛圍十分活躍。
養殖農戶潘交來是提問最多的一個,因為他是今年新加入養雞行業的農戶。潘交來激動的說:「我前幾天才建完雞圈,雞苗也預定好了,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唯一缺的就是技術,唐老師在這個時候來給我們培訓真的就是雪中送炭,來的太是時候了」。
今年受疫情影響,臺裡村小香雞養殖比往年啟動的晚,以前都是按時間節點推進養雞工作,今年突然不能按照這個程序進行,讓我們養殖香雞的都措手不及。以前養殖大多數都是按老辦法、老套路、老技術養雞,科學技術含量較低,尤其是在孵化小雞過程中成功率自然也就不高,現在通過培訓後,才發現我們是真的是「土辦法養殖土雞」,原來養雞並不像我們想的那麼簡單。潘老明在會上發言時說。
據悉,今年臺裡村新增雞圈6個,計劃在去年12000羽的基礎上養殖數量翻一番,新增雞苗16000羽,對養殖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省農科院專家組的到來,解決了臺裡村養殖村民最期盼的技術指導,為臺裡村的香雞養殖擴欄增養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通訊員 何忠州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夏華
編審 吳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