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張先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感到陌生,但是提起「一樹梨花壓海棠」,就有人就想起來了。或者提起他的幾句詞,估計很多小文青都有抄到小本本上的經歷。比如:
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又比如:
沙上並禽池上瞑,雲破月來花弄影。
如果連這兩句都不知道,那只能說你還沒踏進宋詞的圈兒。
張先在《宋史》上並沒有留下姓名或任何事跡,大約是因為一直在小縣城做小公務員,沒什麼大的作為,不足以青史留名。要不是他流傳至今的一百多首詞,我們可能都不知道歷史上曾經有這樣一個人來過。
張先出生於990年,卒於1078年,享年88歲。這是個什麼概念呢?990年,宋朝基本完成了統一,太宗當政。他生活的時代正好是大宋各方面都蒸蒸日上,漸趨鼎盛的的時候。他先後熬過了太宗,真宗,仁宗,英宗4位領導,最後死在了神宗朝。
張先死後五十年,北宋因靖康之變而滅亡。歷史上朝代更迭最長不過三百餘年,最短只有十幾年,每個朝代都經歷過此起彼伏的內外戰爭,太平的歲月屈指可數。這種自己超長待機而又能完全避開戰亂人禍節點的,在歷史上,可能只有唐朝的賀知章能與之相比。賀詩人生於初唐,歷經盛唐,於玄宗朝的安史之亂前離世,享年85歲,一生平安順遂。都說出生需謹慎,投胎是個技術活兒。
張先出生於普通人家,小時候沒有神童的光環,長大了也沒有學霸的名聲,一直過著普通人自得其樂的生活。只是他出道的成名作非常地與眾不同。我們都知道,李白成名作《蜀道難》,白居易成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杜牧成名作《阿房宮賦》,都是氣勢恢弘的正經之作。即便是混跡勾欄以風流著稱的柳永,他的成名作《望海潮》也是磅礴大氣的。
張先不走尋常路,他一生大部分的詩詞都是詩酒酬唱及男女之情,出道打榜作品更是讓人驚掉下巴,他寫自己與尼姑難分難捨的戀情。小尼姑加戀情,擱現在都是特別狗血的劇情,別說在大宋。
說起張先的這段經歷,有種西方童話故事裡的那種夢幻和浪漫的氣質。他年輕的時候喜歡一個小尼姑,小尼姑當然是不可以和別人談戀愛的,被庵中的老尼姑發覺之後,對其嚴厲制止,還把小尼姑關在池塘深處小島的閣樓上。為了相見,張先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就偷偷划船來到小島上。然後小尼姑放下梯子,讓張先上樓。後來二人被迫分手,張先很是不舍,寫下了《一叢花令》: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濛濛。嘶騎漸遙,徵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梯橫畫閣黃昏後,又還是、斜月簾櫳。沈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和尼姑私通是為人不恥的,但把這樣一段私情寫得如此唯美卻很少見,讓人們感動其深情的同時,也就忘卻了背後的不堪。張先憑這首詞在文壇上迅速火了,圈粉無數,連晏殊、歐陽修這樣的大V都點讚轉發,歐陽修還送了張先一個雅號:「桃杏嫁東風郎中」。
張先和晏殊歐陽修後來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張先比晏殊大一歲,比歐陽修大十七歲。晏殊是神童,14歲就入仕做了國家公務員,張先則在40歲的時候跟23歲的歐陽修同年科考,晏殊恰好是那一年的主考官。按慣例,張先跟歐陽修是同班同學,晏殊是他們的老師。晏老師顯然更欣賞歐陽同學的才華,因為歐陽修的科考結果是進士及第,而張先只是進士。
張先在文壇和仕途上的名望都不屬一流。話又說回來,這個真不能怪張先沒能力,在當時的北宋,人才如潮湧,除了晏殊歐陽修,還有範仲淹,王安石,柳永,沈括,三蘇,司馬光等等,這些歷史上頂級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科學家齊刷刷登上北宋的舞臺,想要在這樣人才濟濟的一撥人中出人頭地,實屬不易。張先處於其中,一流不夠,二流有餘,小令寫不過晏殊,慢詞寫不過柳永。做官一直在地方,從來沒有進過中央。
張先自己並不在意一流還是二流,他自己沒啥雄心壯志,為人風趣幽默,很有朋友緣,又因為壽命長,身體好,風流瀟灑興致高,他可以跟同年齡的晏殊玩到一起,也可以跟小自己一輩甚至兩輩的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玩到一起。王安石小張先30歲,蘇軾要小46歲。張先跟他們一起酬唱宴飲,沒有一點代溝。蘇軾曾稱張先「人善戲謔、有風味」 ,就是說張先是一個不拘小節,幽默有趣味的人,這一點跟蘇軾很像,所以兩人成了忘年交好友。
按照咱們現代普通人的標準來說,張先的生活模式可以說是非常之理想。待遇高,工作穩定,壓力小,上班之餘經常詩和遠方。職位雖然一直不高,但也正適合老張自己沒什麼治國平天下的追求。一生歲月靜好,沒有歷史上文人慣常遭遇的那些抑鬱不得志和顛沛流離。而且他還有讓現代男人更為豔羨的一點,一生風流,妻妾成群。老張特別善於撩妹,每次參加酒宴,都能加上幾個妹子做好友,留電話留地址都是舉手之間的事:
「耳畔向人輕道:柳陰曲,是兒家,門前紅杏花」!
他八十歲納了個十八歲的小妾,這個小妾竟然還給他生了幾個孩子,當真是老當益壯,精力超群。
據說一次家宴上,張先春風得意賦詩一首: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髮。
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
他的忘年交蘇軾也即興附上一首: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
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張先和蘇軾的這兩首詩估計都是後人杜撰出來的,兩人不至於這麼沒品。但是「一樹梨花壓海棠」這句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句子,卻實打實成了張先的典故。不過蘇軾確實有詩戲贈他,說「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 ,笑話老張家鶯鶯燕燕的老少一大群。據說他家大娃和么娃年齡相差60歲,爺爺和孫子一般的兩個人,在老張家卻是親兄弟。
張先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風流。在北宋,提起風流,首推柳張,一是柳永,二是張先。但同樣是風流,他跟柳永又不一樣。柳永仕途失意,常年流連風月,所交往之人,全是勾欄女子。而張先一生悠閒富貴,所「勾搭」之人,大多是酒宴歌妓。經歷不一樣,心境不一樣,寫出的詞也不一樣。張先的詞沒有柳詞那樣深的離愁別意和開闊渺遠,張詞在藝術上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善於以工巧之筆表現一種朦朧的美。比如這首《天仙子》。這是晚春的一天,張先請病假,沒去上班,窩在家裡,看著庭院裡落紅飄飛,想到自己已年過半百,詩意有感而發。
天仙子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
沙上並禽池上瞑,雲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對於張先來說,這或許是他為數不多的愁緒。這首詞裡的「雲破月來花弄影」一句歷來為人所稱道。明代楊升庵更是讚不絕口:景物如畫,畫亦不能至此,絕倒絕倒!張先自己對這句也非常得意,建議大家不要叫他以前的外號「張三中」 了,要稱呼他「張三影」。
三中的雅號來源於他的一首行香子,「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三中。
行香子
舞雪歌雲,閒談妝勻。藍淡水深染輕裙。酒香燻臉,粉色生香,更巧談話,美性情,好精神。
江空無畔,凌波何處。月橋邊,青柳朱門。斷鍾殘角,又送黃昏。奈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
三影則是他的三首詞中三句話,『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張先喜歡影,除了這三個影外,他現存的165首詞作中,直接寫到「影」的就有二十六首之多,內容包括花影、月影、水影、人影、火影等,可見張先「弄影」確實嫻熟,張三影名不虛傳。
張先跟柳永一樣,在宋史上無名,在詞史上不可或缺。在詞史上,他承晉宋風流之韻致,始創瘦硬之體,開啟了伶工之詞向士大夫之詞的轉變。其詞意韻恬淡,意象繁富,內在凝練,於兩宋婉約詞史上影響巨大,他是使詞由小令轉向慢詞的過渡過程中的一個不能忽視的功臣。
比如這首《千秋歲· 數聲鶗鴂》:
千秋歲
數聲鶗鴂,又報芳菲歇。惜春更把殘紅折。雨輕風色暴,梅子青時節。永豐柳,無人盡日飛花雪。
莫把么弦撥,怨極弦能說。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夜過也,東窗未白凝殘月。
除了詩詞,張先在繪畫上的造詣也非常之高。他的畫作《十詠圖》,從清宮散失以後,銷聲匿跡達半個多世紀之久。1995年秋季突然現世,然後以1800萬元的創紀錄高價,拍歸故宮入藏。
張先 《十詠圖》
總體來說,張先跟其他受傳統儒家教育、以家國天下為己任的文人不同,他不憂國憂民,也不田園避世,他就像現代的一個普通的打工仔,朝九晚六之餘,享受自己的小日子,喝喝小酒,調調小情,有才華,有趣味,通殺身邊男女老少,悠哉遊哉一生。
往期精彩
柳永:我就是那個拍不死的前浪
歐陽修:我約等於李白+韓愈+司馬遷+陸贄
範仲淹:一肚皮聖賢心地、聖賢學問,發而為才子文章
晏殊:史上最幸福的文人
古代詩人偷詩的那些事
誰是大唐廣告王
誰是唐宋第一毒舌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必刪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