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雷達篇:國之重器 守望神州-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2020-12-12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 簡菊芳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天氣雷達領域幾乎是一片空白。70年間,我國天氣雷達發展,實現從零起步到建成216部基本覆蓋全國的新一代天氣雷達網絡,從引進國外技術到我國自主技術出口、參與國際資料交換和培育出一批有實力的民族工業,從發展常規技術到都卜勒技術再到雙偏振技術、相控陣技術的蓬勃發展。

  如今,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擁有監測災害天氣的天氣雷達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為國家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氣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等作出重要貢獻。

  雷達技術:從「引進來」到「走出去」

  上世紀50年代初,雷達技術還未應用到我國氣象領域。到上世紀60年代,我國引進英國和日本雷達用於沿海颱風探測和科學研究,直到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才開始研製和組織生產713型和714型雷達,採用磁控管作為射頻功率的常規雷達,只能探測到雷達回波的強度。

  不得不說,我國的天氣雷達起步晚,發展基礎十分薄弱。

  在中國氣象局的主導下,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國內一些廠家也開始研製都卜勒天氣雷達。中國氣象局和成都784廠合作成功研製第一部S波段714SD和第一部C波段714CD型都卜勒天氣雷達樣機,填補了我國都卜勒天氣雷達的空白。

  上世紀90年代,在模擬技術發展的基礎上,我國雷達技術體制由數位化開始轉向都卜勒技術,解決了徑向風場測量問題,探測精度大大提高。當時,國際上這一領域以美國NEXRADWRS88D全相參都卜勒技術為引領,經過國內雷達專家論證,認為有必要和美國合作引進全相參技術,解決當時雷達技術問題。

  儘管經過了十餘年改革開放,到了上世紀90年代國內經濟快速發展,但是,由於我國經濟底子薄,經濟總量還不足以支撐美國主流雷達在國內布網。加上我國國土遼闊,氣象災害種類多且頻發,對雷達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我們必須立足引進技術國產化,降低雷達成本。

  1994年,在時任中國氣象局局長鄒競蒙的主導下,中國氣象局裝備司組建了由肖弟權任組長,高玉春等人組成的談判小組,與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開展合資談判。

  經過2年7輪艱難談判,1996年1月,中美雙方合資成立敏視達公司,中國通過「外引內聯」的方式,引進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第三代都卜勒天氣雷達技術——美國NEXRADWSR-88D雷達整體設計理念,引進了雷達天線、發射和接收這3項世界上最先進的雷達技術,聯合國內雷達生產廠商研製,實現了我國雷達技術不低於美國且成本大大降低的目標。此外,首次研究確定全相干脈衝都卜勒體製作為我國雷達技術體制,並統一命名為新一代天氣雷達。

  以1996年中美合資組建敏視達公司為分水嶺,通過技術引進和和自主研髮結合,我國引進市場競爭機制,研製生產了S波段、C波段兩個系列7種型號的新一代天氣雷達系列產品。引進和自主研製結合的思路避免了全面進口美國雷達而在技術上受到制約,也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為新一代天氣雷達在全國布網奠定了基礎。

  同時,我國雷達軟體也在不斷創新。2006年,中國氣象局成立技術組攻關團隊,開展雷達軟體(ROSE)項目,先引進國外雷達軟體,積累經驗和素材後發展國內的算法,發動了全國的各行業、組織機構雷達專家做系統集成,使得雷達更便於應用。

  如今,以都卜勒技術為主導的新一代天氣雷達在我國氣象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其技術和設備不僅可以滿足國內布網要求,還可以出口到羅馬尼亞、韓國、印度等國家,在提高國內工業產業化水平的同時,一舉打破了雷達市場由發達國家壟斷的局面。未來,我國天氣雷達在技術體制上,更廣泛應用雙偏振技術,以提高災害性天氣監測的準確率,改進雷達產品質量且提高雷達穩定運行的質量。

  70年來,經過一代代雷達工作者艱苦卓絕的努力,我國雷達技術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雷達生成的氣象圖像也從最初的專業人員才看得懂到飛入尋常百姓家。

  雷達布網:從「零」到「世界先進」

  新中國建立初期,氣象探測網點十分稀疏,氣象雷達更是一片空白,無法適應國防建設、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要求。1958年12月,中央氣象局向周恩來總理提出建立雷達測颱風和雷達測降雨等計劃。但由於受當時國家工業水平的限制,該計劃沒有完全實現。

  1969年,我國自行生產的第一臺專用天氣雷達——711天氣雷達定型。從1970年到1975年,全國先後購置了近130部711天氣雷達,用於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和局地災害性天氣監測。1976年9月,713雷達(波長5釐米)設計定型;到1980年,建成713雷達站26個、843改裝型雷達站8個,其他進口雷達站3個,天氣雷達網初具規模。

  1985年,氣象部門又研製出了714(波長10釐米)天氣雷達,並陸續在全國布點。截至1991年年底,我國布有各類天氣雷達220部,基本形成天氣雷達監測網,在監測颱風、暴雨和強對流災害性天氣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氣象局加大雷達布網力度,陸續發布了《氣象事業發展綱要(1991-2020年)》和《我國新一代天氣雷達發展規劃》等,擬在全國布設126部新一代天氣雷達。這一系列規劃文件加快了國內雷達網絡建設速度,雷達覆蓋面進一步擴大。

  當時,新一代天氣雷達瞄準美國的先進技術。我國氣象部門通過「外引內聯」的方式,立足國內工業生產新一代天氣雷達,從而形成S波段和C波段兩個系列的新一代天氣雷達產品。

  1998年,我國長江中遊和東北嫩江-松花江流域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災害。那年7月31日,時任中國氣象局局長溫克剛向國務院呈送《關於加強防汛抗洪支持新一代天氣雷達網立項建議》的報告。8月1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批示:「氣象工作很重要,在這次防洪搶險中工作也很有成績,所提雷達更新項目應予重視。」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在原國家計委的大力支持下,新一代天氣雷達自1998年起納入國債資金項目,中國氣象局利用國債資金,聯合各地政府啟動了全國新一代天氣雷達監測網的建設項目,並根據我國天氣雷達的特點,在沿海及主要降雨流域布設S波段雷達,在內陸地區布設C波段雷達,形成了基本覆蓋全國主要降水區域的天氣雷達監測網。

  ——2004年,《我國新一代天氣雷達發展規劃》提出在全國布設158部新一代天氣雷達。

  ——2009年8月20日,國家發改委批覆,同意再增建58部新一代天氣雷達。

  ……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216部新一代天氣雷達組成的國家骨幹網雷達監測網,地物對消能力、反射率、速度和譜寬等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雷達監測成果在我國氣象、水文、海洋、環境、防汛抗洪、航空安全保障、林業生態建設和保護、兵團和農墾防災減災救災等多個關係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民財產安全的重要部門推廣應用。

  雷達效益:從「盲區」到「千裡眼」

  1959年第3號颱風登陸橫掃廈門,造成嚴重經濟人員損失,引起各方對氣象災害防禦的高度重視。

  儘管當時國家正處於經濟困難時期,福建省經濟也相當困難,但考慮到防災減災和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需要,福建省委決定拿出1960年全省的10萬美金外匯從國外訂購雷達。

  1961年,福建氣象雷達站建成。從此,雷達技術被引進天氣預報範疇,特別是用於颱風路徑監測與暴雨跟蹤預報。

  2017年8月23日,颱風「天鴿」疊加天文大潮向華南地區奔襲而來。當天,一張「天鴿」的「CT掃描圖」刷爆朋友圈:從海平面至高空12公裡對「天鴿」颱風進行三維實時觀測。這是分布在珠三角的新一代天氣雷達三維回波圖,不僅可以清晰地「看到」颱風眼區的結構,甚至連其外圍螺旋雨帶都清清楚楚。

  雷達對颱風的準確探測、對其內部結構的精確剖析,為預報颱風路徑、強度及其風雨影響,為國家有關部門和相關區域部署防禦工作以及廣大群眾自救互救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極大減少了颱風帶來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可以說,自從有了雷達和氣象衛星的探測,沒有一個颱風能逃過氣象工作者的眼睛。

  我國幅員遼闊,氣象災害種類多且多發頻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農業、水資源、交通、能源、糧食和國防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如何有效地監測預警突發性和災害性天氣,是廣大氣象工作者的一項重大任務,而新一代天氣雷達是對災害性天氣監測的一種有效探測設備。

  多年來,雷達也用實在的成效證明了它的「國之重器」地位和作用。1999年我國第一部SA型新一代天氣雷達在安徽省合肥市建成,成為淮河流域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支撐力量,在聯調期間就探測到了安徽-江蘇的強冰雹帶。此後,我國新一代天氣雷達網在颱風、暴雨、冰雹、龍捲風、天氣尺度系統監測以及重大事故調查分析、重大活動氣象服務保障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2016年6月23日,鹽城出現超強龍捲風。根據雷達資料,災害調查組確定,發生在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龍捲風級別高達EF4級。

  ——2008年,中國的奧運時刻,開幕式鳥巢上空無雨,有新一代天氣雷達的堅守。

  ……

  如今,我國216部雷達組成的新一代天氣雷達網,成為守望祖國大地的「千裡眼」和重要時刻的風雲「記錄者」。

  此外,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統計,雷達項目是見效最快、效益最好的項目之一。可以說,每建設一部雷達,都可產生實實在在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本文專家顧問:中國氣象局氣象雷達探測工程總設計師、正研級高工 高玉春)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9年11月18日一版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颱風監測與預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颱風監測  目前,中國已經建立了包括193部天氣雷達、超過2500個國家級觀測站、6萬多個自動氣象站及風雲系列衛星等組成的綜合觀測系統。其中,紅外高光譜大氣探測儀覆蓋通道較以往儀器數量增加了70多倍,可使登陸颱風等高影響天氣預報時效進一步提前。  2018年發射的「風雲二號」H星(靜止衛星),是我國第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收官之作。
  • 氣象雷達測海霧-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張晨暉報導 3月3日,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氣象局完成了毫米波測霧雷達系統的安裝工作並成功實現數據入庫。該項目也是北侖區氣象「十三五」規劃的首個實施項目。
  • 鄭州:一條大河波浪寬-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3600年前,商王朝在此建都,一段7公裡長的城牆遺址,至今仍在這座城市中守望。  作為一名初中歷史老師,生於斯長於斯的王佳,常對學生講這麼一個故事。1974年,隨著已知鑄造年代最早、體量最大的青銅重器——杜嶺方鼎在鄭州出土,這座城市作為商代都城的歷史,愈發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 風雲衛星、天氣雷達、自動氣象站構成一張「大網」——國之重器讓...
    這條預警信息的背後,就有這樣一張讓颱風「無所遁形」的大網:太空中,風雲四號A衛星啟動加密觀測;地面上,35部天氣雷達、346套國家級自動氣象站、近5600套區域自動氣象站、13部探空系統、22套雷電監測設備圍繞「利奇馬」運轉起來。
  • 越南-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資料來源:外交部網站)    氣象合作情況:    1992年5月24日-6月6日,越南水文氣象代表團一行6人訪問中國國家氣象局,雙方舉行了工作會談,並於5月30日在北京籤署了
  • 上海:潮起東方立潮頭-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它對外開放,引進國際最為先進的天氣雷達,成為中國氣象事業新一代雷達建設的開山之作;它對行業開放,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打破遠洋導航、航空氣象多種國外技術壟斷;它對氣象同仁敞開胸懷,發揮華東區域中心作用,凝聚部門發展合力;它勇立潮頭,擁抱未來,率先實現氣象現代化,並探索更高水平的現代化。
  • 黃山市氣象局-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針對四輪強降雨天氣過程,黃山市氣象臺在省氣象臺的指導下,在定性上提前12-24小時準確預報、預測。如6月7日市氣象局預報6月9日至11日有一次強降水天氣過程,全市大雨到暴雨;暴雨落區預報較為準確。在汛期中,對於地方黨委政府來說,十分關注暴雨落區。為了提高服務的針對性,黃山市氣象局努力提高暴雨落區預報的準確性。6月9日至10日,該局經過多次會商後預報此次暴雨雨帶在南北略有擺動。
  • 小河彎彎入海流-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1996年,香港天文臺與中國氣象局籤訂氣象科技長期合作備忘錄,自此雙方每兩年舉行一次高層管理人員會議,總結經驗和共同制訂未來的合作項目。此外,香港天文臺每年均派員到中國氣象局和省級氣象局訪問,以了解內地氣象的最新發展動態及探索合作機遇。近年來,香港天文臺先後與廣東、深圳、上海及海南等氣象局籤訂協議,與內地氣象部門的合作更為緊密。
  • 丁一匯院士-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聯合科學委員會執行理事。英國皇家氣象學會國際氣候雜誌編委。中國氣象學會與中國海洋學會常務理事。2001年至今,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
  • 「挑」起來的泰山氣象-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三等獎山東省氣象局    泰山的挑山工為世人所熟知源自馮驥才先生的散文《挑山工》我們經常可以在登山的時候聽見遊客們說:「我上學時有篇課文,寫的就是泰山的挑山工……」        我也是從課本認識了挑山工,但卻不知道泰山氣象站的建設同他們有著那麼長久和密切的聯繫,不知道泰山氣象站職工也曾是泰山「挑山工」。        泰山以其「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獨特高度優勢,成為建設天氣雷達系統的絕佳地理位置。
  • 國際合作篇:氣象合作繪彩卷 攜手世界謀共贏-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局進一步推進與東協國家氣象部門的合作,已召開兩屆中國-東協氣象合作論壇,並通過《中國-東協氣象合作南寧倡議》,逐步構建了重點服務南海、覆蓋印太地區的區域氣象合作體系,成立了東協大氣探測合作研究中心,為寮國、緬甸等國建設的氣象視頻演播系統成為當地民眾獲取氣象信息的重要渠道。
  • 關於天氣預報APP-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網友來信:中國氣象局有無天氣預報APP?  答覆:非常感謝您對氣象工作的支持,中國天氣通是中國氣象局的官方APP,所有氣象信息都是氣象部門權威數據,您可以下載體驗一下,並將體驗結果告知我們,我們一定努力改進,為大家提供更為優質的氣象服務。
  • 天氣猜猜看APP-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該APP出提供常規氣象服務外,還增加了部分遊戲娛樂功能,創意開發了以天氣符號為元素的手機消消樂遊戲,同時給用戶提供衛星雷達圖等資料讓用戶參與預報天氣,並給與一定星級獎勵,排名第一的可以佔領用戶封面。通過泰山氣象站的高清攝像頭對泰山日出進行實時直播,讓用戶足不出戶就可領略日出美景。同時接入國突平臺,實時接收國突平臺各類預警信息。
  • 阿里地區氣象局-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近年來,在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阿里地委、行署的正確領導下,在地委宣傳部、地區文明辦的關懷指導下,阿里地區氣象局黨組、黨支部始終堅持以創建文明機關為目標,以加強隊伍建設、提高職工整體素質為重點,以各種創先爭優活動為抓手,始終貫徹精神文明建設與落實業務工作「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大力弘揚「缺氧氣、不缺志氣」的高原氣象人精神,堅持「立世界之巔
  • 【一線】黑龍江:奏響防汛抗洪最強音-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記者 宛霞 袁長煥  今年汛期對黑龍江省來說極不平常。黑龍江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楊衛東說:「我們要一手抓汛期氣象服務工作,一手抓教育實踐活動,用汛期氣象服務工作的成果檢驗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效。」  黑龍江省省長陸昊對汛期氣象服務工作給予充分肯定:「氣象工作基礎好,氣象部門天氣形勢把握得好,堅持原則,實事求是,在防汛抗洪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泰國-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資料來源:外交部網站)    氣象合作情況:    中國氣象局和泰國氣象局於2000年5月1日正式建立了北京-曼谷氣象通信電路。 2011年,中國氣象局向泰國氣象局贈送中國氣象局衛星數據廣播系統(CMACast)接收站和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系統(MICAPS),向泰國農業大學贈送CMACast接收站。
  • 柬埔寨-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資料來源:外交部網站)    氣象合作情況:    2007年,中國氣象局曾向柬埔寨氣象局捐贈FENGYUNCast用戶接收系統。   柬埔寨氣象局局長 Saravuth Long曾應邀請參加中國氣象局在2007年組織的多國別考察活動。   中國氣象局專家曾於2013 年4 月出席在泰國和柬埔寨組織召開的湄公河區域交叉學習訪問活動。
  • 看得見的防災減災-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於仕琪 王大偉  「災害過後,除了悲痛,還有思考。十年時間,我見證了氣象部門防災減災工作的變化和發展。」自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科學防災減災被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從政府到百姓關注的熱點問題。  「就拿去年8月7日那場暴雨來說,如果沒有氣象預警,我們村244戶人家也許在十幾分鐘內就會被泥石流掩埋。如果災害發生在十年前,後果不堪設想。」李明聰說。  就在8月6日下午,李明聰收到了氣象預警信息。抬頭看著灰濛濛的天空,他比以往更加警覺。
  • 氣象站的變遷-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那會兒預報設備很少,天氣圖憑經驗分析天氣系統做預報,畫一張天氣圖需要兩三個小時。」農根霽回憶說。  那坡縣氣象局氣象服務與防雷中心主任科員蘇貴忠是正宗的「氣二代」,「自那坡縣氣象臺成立,我的父親就在這工作,當年還是騎著馬來的,最早的時候只有他一個人。」  當年的氣象檔案中還記錄著蘇貴忠父親蘇竟增的名字。
  • 林芝市氣象局-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投資210萬元修建「職工之家」食堂,修繕籃球場和活動室,配備了桌球臺、羽毛球場地,購置新的體育健身器材,為職工提供了較好的體育健身活動環境。積極配合林芝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2014年被林芝行署評為「地區創衛工作先進集體」。開展「創建學習型單位、爭做知識型職工」讀書活動,每半個月定期組織學習。組織「大課堂」活動,幹部職工根據自己興趣愛好,開展各類知識講座,營造良好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