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鳥的別名,又名蜀魄、蜀魂、蜀鳥、催歸、杜宇、子規、子娟等。大杜鵑叫聲似「布穀、布穀」,所以又叫布穀鳥;三聲杜鵑叫聲似「米貴陽」,所以有些地方就叫它米貴陽;四聲杜鵑又稱子規鳥叫聲似「快快割麥」、「割麥割谷」。杜鵑以昆蟲為食,是著名的森林益鳥。傳說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中國古代有「望帝啼鵑」的神話傳說。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悽悲,動人肺腑,名為杜鵑。常夜嗚,聲音悽切,故藉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又因杜鵑高歌之時又是杜鵑盛開時節,古人便認為杜鵑鮮紅為杜鵑鮮血染就。
一、表現傷春、惜春之情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瀟瀟 一作:蕭蕭)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 宋代 · 蘇軾《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其中「瀟瀟暮雨子規啼」中子規便是指的杜鵑了,詞中上闕主要描寫清泉寺的景物風光,春日時分,小溪潺湲,瀟瀟細雨,子規聲聲,當真是好一副春日美景,面對如此生機勃勃的景色,作者不禁發出感慨「誰道人生無再少?」「休將白髮唱黃雞。」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 門前的溪水都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啊! 詞中便是用杜鵑聲聲來表現作者的惜春之情。
二、表達思家、思親之情
古人認為杜鵑的聲音似如「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因此詩人在聽到杜鵑鳥鳴時往往會聯想到自己孤身在外、無法歸家的悽涼,進而引發詩人歸家的願望。
我們便借李白的一首《宣城見杜鵑花》來了解一下此中表現用法: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又見杜鵑花。
一叫一迴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 唐代 · 李白《宣城見杜鵑花》
在遙遠的故鄉,曾聽過子規鳥悽惻的鳴啼;如今在異鄉宣城,又看到盛開的杜鵑花。子規鳴叫悲囀,使人愁腸寸斷。暮春三月,這鳥鳴花開的時節,遊子正思念他的故鄉三巴。
作者看到宣城的杜鵑花由此回憶起了故鄉曾聽過的杜鵑鳴叫。作者此時身在異鄉,乍然想起故鄉故景,一種讓人斷腸的思鄉之情油然而生,遙想遠處的故鄉,如何能不令人感到悲戚呢。
三、表現環境的悽涼
杜鵑千裡啼春晚,故國春心折。海門空闊月皚皚,依舊素車白馬夜潮來。
山川城郭都非故,恩怨須臾誤。人間孤憤最難平,消得幾回潮落又潮生。
—— 近現代 · 王國維《虞美人·杜鵑千裡啼春晚》
這是一首眷念「故國」的詞,充滿了屈原式的孤憤。本詞大概作於1908年暮春,此時的清朝政府已風雨飄搖、名存實亡。開篇的杜鵑啼春暗含作者理想的破滅,此山河已非故國山河,作者借杜鵑為下文奠定了悽涼的感情基調。
四、借杜鵑啼血表示忠貞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飄泊復何依?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宋代 · 文天祥《金陵驛二首》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現在要離開這個熟悉的老地方了,從此以後南歸無望,等我死後讓魂魄歸來吧!此聯與詩人《過零丁洋》裡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謂是異曲同工,旗幟鮮明地表達出詩人視死如歸、以死報國的堅強決心。
(圖片及文字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