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還沒有普及,為什麼一些公司已經開始研發5G,研究的意義是什麼?
5G,也就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但同以往的4G、3G和2G不同,它從某種程度上講是真正意義上的融合網絡。
由於智能終端的大規模出現,許多的工作和生活問題都已經或者將要通過智能終端來解決。目前全球已有140億終端,且據市場機構預計,2010年到2020年,全球移動數據流量增長將會超過200倍,全球連結數將達到1000億個。未來物聯網的發展需要更高速的無線網絡支撐,而5G能夠用來實現大流量和高速率的數據傳遞。
具體來講4G的下一步發展最高可以達到峰值1G的上網速率,而5G則可以最高達到10Gbps。這意味著,在5G網絡環境下,一部超高清畫質的電影1秒內就可以下載完成。同時5G網絡不僅傳輸速率更高,而且在傳輸中呈現出低時延、高可靠、低功耗的特點,能夠更好地支持物聯網應用。
無線通信技術通常每10年更新一代,2000年3G開始成熟並商用,2010年4G開始成熟並商用,現在研究5G,2020年成熟商用應該是符合規律的預期。
未來2G網絡會退出舞臺嗎?為什麼要停止2G網絡服務?
我國目前存在大量的2G用戶,短期來看,並不會停止2G服務。這些用戶遷移到3G和4G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優惠的資費。同時,3G、4G目前的覆蓋還不足,特別是在一些偏遠地區未能實現2G之外的服務。技術上看,目前移動的4G網絡在語音通話時,還需要2G網絡支持。雖然正在積極測試全部通過4G網絡完成語音和數據業務,但在這一技術徹底實現前,2G網絡還不會停。
長期來看,2G網的廢除會對運營商有益。2G用戶完成遷移後,將釋放一部分頻段來優化3G和4G網絡。同理,其停網後也會拆除設備,帶來更多的空閒基站物理空間,來容納新的設備,減少維護開支和優化成本。且從業務上來看,2G網絡的大部分業務是語音,而3G、4G才是移動網際網路的主要承載。讓用戶遷移到高速網絡,才可能使用更豐富的服務。
從大趨勢看,停止新建2G網絡會漸漸成為一種必然,但是2G與3G、4G的共存還會持續五年,甚至更長時間。
為什麼國內漫遊費還沒有徹底取消?
漫遊費是指將手機(號碼)帶出手機(號碼)的歸屬地使用的業務所產生的費用,可分為國內漫遊費和國際漫遊費兩種。
在我國3G和4G網絡中,套餐是消費的主要模式,運營商常常將漫遊費隱藏在套餐固定費用裡,使得漫遊費用「名亡實存」。相比於3G和4G,2G網絡缺乏足夠的數據業務收入支撐,更加在乎高利潤的漫遊費收入,運營商暫時還沒有動力完全取消。
為什麼運營商在月底要把用戶買的流量「清零」,不能存到下個月用?
從運營商的角度來說,首先,手機上網光有流量是不夠的,還必須使用運營商的通信信道。也就是說買的是服務而非所有權。換言之,手機上網流量的使用約等於乘坐公交車,購買的是享受坐車服務的權益。但無論是車輛還是道路,並未屬於消費者。
其次,從商業上說,電信服務套餐是一種價格優惠策略,套餐內的流量價格明顯低於標準計費下的流量價格。從協議和商業倫理上看,運營商的套餐似乎沒有可指摘的地方。畢竟,用戶通過套餐獲得了低於正常價格的服務。
但運營商基於自身盈利的考慮,在套餐設計上也沒有充分為用戶考慮。電信運營商無論是基於運維、計費等方面的成本考慮,都願意讓套餐在設計上是可預期的,既能預測出保底的套餐收入,又可以獲得套餐溢出的收入——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手機上網流量的溢出收入遠遠高於固網和語音的。
為了降低運營的波動性和不可預知性,防止成本上漲和服務不可控帶來的風險,運營商選擇了讓用戶流量清零的做法。包括英國、美國和澳大利亞在內的發達國家也尚未提供「不清零」的類似服務。
所以歸根到底,用戶意見強烈的地方是套餐外的流量較套餐內的價格高太多了,在選擇不同層級的套餐時選擇面相當有限。所以相對於清零與否的「次要矛盾」,優化計費機制,減少「話語權」不對等才是未來發展的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