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羅勒有一種特殊的好感。在潮州岀售海鮮的攤檔裡,有一種叫作「薄殼」的海產品,只要顧客買了它,店家都會附送幾枝「金不換」,而正是「金不換」這個特別的名字,讓我記住了它。直到後來才知道,原來這就是羅勒。據說羅勒被喚作「金不換」,起源於東南亞,傳聞在泰國,窮人喜用羅勒下飯,一個富人看到他們能把飯吃得這麼香,以為他們一定有極其美味的下飯菜,窮人告訴他那是羅勒,富人慾拿金錠子來換取,但他們卻不肯。這個故事被傳開後,羅勒就被美其名曰「金不換」。
羅勒又名「九層塔」,是由於羅勒有獨特的9層花序,形似蜿蜒而上的9層寶塔,而在拉丁語和印度語中,羅勒意為「國王」。此外,羅勒又被稱為「目帚」,因其種子泡水後,會變成一種膠狀物,自古以來就是掃除眼睛疲勞的藥草。
羅勒在中餐烹飪中,尤其在臺灣萊和潮汕萊裡應用非常廣泛。其中臺灣名菜「三杯雞」,只有用羅勒炒制,才能帶出「三杯雞」那獨特的香氣。不過炒「三杯雞」時,羅勒最好不要太早下鍋,待雞肉燜煮後,再把羅勒放進去翻炒約1分鐘,出味兒就可以了;而潮汕風味小菜「金不換炒薄殼」,美味可口,有機會一定要品嘗。在西餐烹飪中,新鮮的羅勒葉是製作正宗義大利麵的最佳配料。總之,有了羅勒葉,很多食物的鮮味就能更完美地釋放出來,因此它亦有「香草之王」的美譽。
羅勒,別名「九層塔」「金不換」「蘭香」等,名字聽起來感覺很有趣,成熟的株高約50-100釐米。植莖直立向上生長,形態呈現菱形,葉子相互對稱生長,長卵圓形,葉片肥厚。傘狀花朵,很像中國古代的寶塔,所有就有了九層塔的名字。羅勒花期在7-9月開放,果實屬於小型堅果類,小而呈卵圓形,顏色是黑褐色,果期為9-12月。羅勒的根很長,紮根泥土有30-40釐米,種植的時候最佳的選擇是排水良好、肥沃疏鬆的沙質土壤。羅勒喜陽光,耐熱不耐寒,所以北方野生比較少見,主要是用種子來繁殖培養。羅勒莖葉採收時期在7-8月,曬乾或採集鮮嫩芽葉使用。羅勒作為芳香蔬菜,在色拉和肉類料理中經常使用,尤其是意式、法式料理,在印度和泰國烹飪中也經常使用。羅勒有調理脾胃、幫助消化有去除惡氣,消除水氣的作用。
羅勒蛋黃炒意粉,材料用意粉400克,羅勒50克,雞蛋3隻,香腸2根,黃油適量,鹽、欖油各少量。做法1.鍋裡放水,加入少量橄欖油和鹽;把水煮開後放入意粉,再煮10分鐘,熄火,把鍋蓋蓋上,燜2—3分鐘後撈出意粉,瀝乾其水分,備用。2.香腸切成薄片,雞蛋取蛋黃,羅勒取葉並切碎,備用;鍋內放適量黃油,放入香腸薄片爆香,再放入意粉翻炒。3.待意粉與香腸炒勻後,倒入蛋黃,再翻炒一會兒,最後放入羅勒葉碎末,調味即可。
臺式羅勒三杯雞,材料用雞腿肉500克,羅勒100克,蒜5瓣,姜2小塊,紅椒1個,養酒、醬油、芝麻油、白糖、胡椒粉、食用油各適量。做法1.雞腿肉切塊,蒜、姜切片,紅椒切細條,羅勒取葉洗淨,備用。2.鍋裡放入冷水,煮開後放入雞腿肉焯一下,去血汙,然後鍋裡放少許食用油,待其煮熱後,放入蒜、薑片,用大火爆炒出香味,再放入雞腿肉,也是大火翻炒幾下。3.將米酒、醬油、芝麻油、白糖和胡椒粉放入,翻炒均勻後用小火,燉煮20分鐘後,再用中火收汁。最後鋪上紅椒絲,蓋上鍋蓋燜煮幾分鐘,再淋上芝麻油,放上羅勒葉,最後翻炒一下,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