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的上午,我走進經歷了春雨洗禮後的中洲盆地,環顧四野,山青了,水綠了,穿流圩鎮的那條河,河水汩汩流動,愈發湍急秀麗起來。綿綿春雨把這片大地染綠了,軟軟春風把河水熨暖了。
我走到金龍崗山腳下,一片沃野呈現眼前,一渠山溪水急匆匆地向農田奔流,那潺潺的聲響似乎是《希望的田野上》的前奏,田野裡的禾苗抽出了新芽,崗頭地裡的農作物的新苗也破土而出,滿目蒼翠。沿著蜿蜒延伸的機耕水泥路漫步,新鮮的空氣撲鼻而來,野花的清香嫋繞著。在山中樹枝上飛跳的鳥雀開懷歌唱,那清脆的歌聲在溪水流動聲的伴奏下,頓覺心曠神怡。
「中洲鎮懷寶水培蔬菜基地」,醒目的工廠名牌吸引住了我的眼球,迫不及待地探進了水培蔬菜基地的廠棚,一睹芳容,一探究竟。放眼望去,寬敞的水培蔬菜包裝車間內,幾十位工人正有條不紊地忙碌著。基地負責人帶領著我逐一參觀了這裡的培植廠棚,一盆盆芽秧擺放在不鏽鋼可移動輪架上,那綠油油、白皙皙的芽秧直逼眼帘,煞是養眼。「這是豌豆芽,那是花生芽,都是用山泉水配以益生菌培植的。」基地負責人耐心地介紹著,「低溫天氣下,豆芽的生長期為12天,氣溫在27攝氏度時,豆芽的生長期為8天,30攝氏度時為6至7天,有陽光的情況下,我們每天都把豌豆育苗架推出室外,讓它們在陽光的照射下,生長出綠葉素;花生芽則是在溫室裡進行常溫培植8天,所以花生芽徑是白嫩透亮的,而豌豆徑芽是翠綠的。」
我一邊聆聽介紹一邊細細鑑賞那些正茁壯成長的芽菜,腦海中閃現著明朝詩人讚美豆芽的詩句:「有彼物兮,冰肌玉質,子不入汙泥,根不資於扶植。」豆芽的確是一種營養豐富的蔬菜,時下,「天然」「綠色無公害」類食品引領風騷。說芽菜是美味並不過分,特別是在季節蔬菜淡季時,豌豆、花生、綠豆、黃豆等豆芽,冰肌玉膚菜質細嫩,吃起來口感清爽鮮濃香脆,很是討人喜歡。
「用豌豆芽伴以肉絲或蛋花煮湯,湯水十分清甜,美味可口,花生芽還可以生吃,同樣可以品嘗到清香甜脆的味道。」基地負責人講述道。
豌豆芽菜口味清香,營養豐富。它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抗壞血酸素等營養素,從營養價值上來看,豆在發芽過程中,更多營養元素被釋放出來,更利於人體吸收,營養價值比豆本身更勝一籌。它的營養價值比綠豆芽、黃豆芽還要高出許多,還具有利尿消腫、滋養容顏、補氣益中、清熱解毒等食療功效。花生是養血第一食物,被古人喻為長生果。花生芽營養豐富,具有獨特的營養保健價值,富含有機硒和白藜蘆醇,同時含有豐富的胺基酸、膳食纖維、礦物質、微量元素和多種維生素。花生芽中的白藜蘆醇含量要比花生高100倍,保健價值極高。白藜蘆醇屬重要的植物抗毒素,其抑制癌細胞、降低血脂、延緩衰老等作用明顯。花生芽的營養價值在蔬菜之中名列前茅。
記得物質匱乏的年代,在中洲鎮合作商店工作的爺爺,常常買一些黃豆回老家培植豆芽,先把浸透的黃豆放進底下鋪著一層厚厚河沙的大水缸中,蓋上蓋子,沒過幾天,豆子都長出了長長的芽徑。白白胖胖的豆芽,像透明的水晶,脆亮鮮嫩,莖粗無須,看著就食慾大振。每次煮芽菜我都到爺爺家蹭飯吃,豆芽的特有香氣在口腔中迴蕩,久久不肯散去的感覺,讓我記憶猶新。
在我國的江南,有一些地方稱豆芽菜為「如意菜」,「豆芽菜,下燒酒,又好吃,又爽口。」這一句諺語在坊間廣為流傳。說起豆芽,我還真聽說過一段史趣。乾隆皇帝在江南察訪民情時,曾在一農戶家吃到一種黃澄澄、金燦燦的菜餚。他當時覺得此菜脆嫩爽口,味道鮮美,就問農人此菜為何菜?農人不知道他是當今皇上,就開玩笑說:「此菜形似『如意』,乃『如意菜』也。他回京後,又想起了「如意菜」,御廚不知是何物,就到處尋問。後來巧遇一位江南小廚,才知道「如意菜」乃豆芽也。
參觀了水培蔬菜基地後,不但勾起了我兒時的回憶,還讓我感慨良多。此前,農業生產為了提高農產品產量、大量的農藥、化肥和激素被大範圍濫用,給人們的身體安全埋下了隱患。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如今在解決了溫飽問題的前提下,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和營養價值。這裡運用科技手段結合自然生態,培植出來的豌豆芽和花生芽兩種「綠色無公害蔬菜」,讓我倍感欣慰。
有人說,綠色寓意迎福納財。人們都喜歡在節誕宴席配一道豆芽菜——「如意菜」,寄寓著大家都能時時事事稱心如意。來吧,不妨經常煮一道「如意菜」,讓我們一家人一起細細品味家庭的和諧與甜美,吃出健康,品味生活。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是呀,時光變幻,口味在變,人也常變。對於我,唯獨不會改變的是兒時豆芽菜的味道,這種味道常常刺激著我味蕾的記憶深處。
喜歡!就點一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