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趨穩
在長達兩萬餘字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到更多的是實體經濟,涉及房地產的內容不過數百字。不過,可以看到,「房住不炒」仍將是基本導向,「穩房價」是衡量標準。
「穩房價」並非是房價不再上漲,而更多是穩定房價的漲幅。同策研究院研究總監宋紅衛認為,從實際政策執行情況來看,結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70城房價指數和被約談與調研的城市,房價漲幅基本控制在5%以下的城市基本是安全的,但是漲幅排名前5的城市就比較危險,這些城市漲幅往往會超過10%,也就成了大概率出調控政策的城市。但是從絕對房價來看,70城沒有一個城市的房價停留在2016年10月份的水平上。
房地產投資為固定資產投資貢獻四分之一左右,據同策研究院核算,我國房地產業對GDP的真實貢獻為13%左右,說明房地產業仍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儘管目前強調「不把房地產業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卻絲毫不影響房地產業在「十四五」期間對穩定經濟起到的積極、正面作用。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認為,著眼於房地產行業的長期平穩與健康發展,就必須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並根據城市和區域發展狀況與人口流動的具體情況,結合當地房地產市場的特點,租售並舉、因城施策,以解決市民的基本住房需求和滿足居住改善需求為目標,逐步擺脫城市發展對於土地財政和房地產的過度依賴,讓房地產行業本身與地方財政、金融運行都進入到平穩有序和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來。
而且,保持房地產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有效發揮房地產行業作為支持國民經運行與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也是當今和下一段時期乃至「十四五」規劃中需要著重處理好的重要的產業關係之一。
調控因城施策
「文件明確提到了『因城施策』,這是區別於過去房地產調控政策一刀切的重大舉措,有利於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 上海師範大學房地產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崔光燦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由於各個城市的房地產市場供需結構不一樣,人口結構、產業結構、市場需求以及土地供應狀況各有差異,過去的調控政策在執行過程中遇到阻礙。
城市之間的住房市場發展階段不同,比如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市場發展較為成熟,已經由增量向存量房地產市場過渡,而一些中小城市,仍是以新建開發為主的商品房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