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第20次朝我的孩子吼出:「不要再到廚房裡來的時候」,我忽然覺得沮喪極了,孩子聽不懂我的話,哪怕聽懂了也總是跟我反著幹,我讓她去把玩具放好,她就把玩具扔在地上,我讓她不要進廚房,她總是要進來。我的吼叫和威脅對她一點用處都沒有,而且這些辦法讓我覺得很疲憊,並且如果我強制性地把孩子抱出廚房,她就會開始哭鬧,整個場面就會更讓我頭疼不已。
我有買過很多的育兒書,也嘗試過書中的一些方法論,但可能是個體差異,我依然沒辦法完全搞定我的孩子,與她完美的和平相處,我甚至沒有任何自己的時間,明明好像一整天下來也沒做什麼事,但卻讓我身心俱疲,並且害怕明天的太陽,那時候我意識到,初為人母,我可能還沒有完全知道怎麼和我的孩子相處。
很多人都覺得孩子小的時候,很多「熊孩子」的行為是很正常的,因為他還小嘛,長大了就好了。但我們在公共場所看到別人家的小孩做出一些不良行為的時候,卻總是心生厭惡,討厭「熊孩子」的存在。我們知道自己討厭這樣的小孩,但卻從來沒有想過,「熊孩子」到底是怎麼來的。
美國的一位教育家簡尼爾森也曾經有過我的困擾,作為7個孩子的母親,她也曾被養育孩子的問題弄得心灰意冷,關鍵她還是兒童發展專業畢業的。但是她在專業課上學習了阿德勒法並且發現這個方法真的對養育孩子有效時,她非常熱切地將所學的內容通過實踐的檢驗後分享了出來,幫助了更多的家長,她也是我們這幾年提到的比較多的美國「正面管教協會」的創始人。並且著作了《正面管教:如果不懲罰、不驕縱的有效管教孩子》這本書。
《正面管教》這本書不僅僅是給出了方法論,我們都知道其實孩子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是非常明顯的,有些辦法對你家孩子有用,可能對我家孩子就沒什麼效果,所以想要解決問題,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要理解孩子的那些不良行為背後的目的是什麼;作為家長,為什麼我們總會在孩子做出一些惹我們生氣的事情時,第一反應就是去責罵羞辱他們,而不是去思考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作者簡尼爾森對於正面管教這個詞,在書中給出的不僅僅是專業的解釋,她先讓讀者了解阿德勒的一些基本概念後,再重新分析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錯誤觀念和目的,並且給出正面管教的工具,包括如何有效地運用鼓勵及父母性格對孩子的影響。從三個方面拆解了如何做到有效地正面管教:「贏得」孩子,不良行為隱藏的「密碼」和父母的生活態度取向。
「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正面管教》這本書的作者簡尼爾森有一句非常受歡迎的名言:「我們究竟從哪裡得到這麼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若想要讓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讓他感覺更糟?」
我們不得不承認,大部分的家長和老師在對待孩子犯錯這件事上,總會覺得,孩子是需要為自己的錯誤吃點苦頭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們記住,以後不可就範。而這種「苦頭」就是用懲罰或者控制的手段去對待孩子。但我們從沒想過這個方法到底對孩子有沒有用,是否會對孩子造成什麼負面影響?孩子內心是否真的接受了我們給的「教訓」?
有一個女孩因為在班級裡被老師當著全班的面吼叫而跟自己媽媽抱怨了這件事,媽媽的第一反應就是用責問地口氣問女孩:「那麼你做了些什麼?」女孩很生氣地回答自己什麼都沒有做。但這位媽媽完全不相信孩子,用不屑地口吻回應:「得了吧,老師才不會無緣無故地吼學生,肯定是你自己做了什麼不好的事。」女孩越想越氣,覺得連自己媽媽都完全不理解自己,便開始更加討厭老師並連帶著媽媽也一併討厭了,她覺得大人都是不可理喻的。
這位母親與女兒的溝通顯然是非常負面的,並且沒什麼技巧的,這樣的溝通除了惡化關係並不會有什麼好處。為了能和孩子能有效地溝通,我們首先要讓孩子能聽得進去大人說的話。也就是說,我們得讓孩子們覺得是被理解的,他們在受到積極正面的鼓勵吼,才會更願意去聽取大人的觀點。
作者簡尼爾森就在書中提到了,「贏得」孩子的四個步驟。
1. 同理心。要先表達處對孩子感受的理解,而且要讓孩子明確你的理解是對的。
2. 表達對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寬恕。同情僅僅只是意味著你理解孩子當下的這個感受,並不是說你認同他或者原諒她的行為。可以給孩子一些相類似的親身經歷,表示自己也曾經有過類似的體驗,效果會更好。
3. 告訴孩子你的真實感受。真誠的做到前面兩步時,這時候孩子其實已經可以耐心地聽你說話了。
4. 關注於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是問題發生的「後果」。問題都已經發生了,再怎麼討論都是沒有意義的,要讓孩子從問題中去關注如何解決才能避免再次發生,可以問問孩子,也可以家長給出一些建議,一起討論。
正面管教的目的在於獲得積極的長期效果,以及立竿見影的合作意識和責任感,時讓孩子學會真正的自我控制。
有研究表明,經常受到懲罰的孩子,要麼變得極其叛逆,要麼變得因恐懼而順從。我們可以想一下自己小時候發生的事,當我們做錯事的時候,如果大人因此羞辱我們或者責罵懲罰我們,我們能感受到要做得更好的激勵了嗎?如果是,這種激勵讓我們感覺好嗎?是否是建立在對自己或他人的負面情緒之上的?你是否覺得更想要放棄努力或者掩蓋錯誤,以免將來再受屈辱?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上述提到的例子,如果這位母親在和女兒溝通的時候,用到了「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事情的發展方向又會是怎樣的。在女孩表達這件事的時候,媽媽先表達自己的理解:「老師竟然當著全班的面吼你,你肯定覺得很丟臉吧。」這個時候,緊接著第二步可以再給出自己的類似的經歷:「媽媽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數學考試,我只是站起來削鉛筆,老師竟然不問緣由就當著全班的面吼了我,我當時真的又丟臉又生氣。
這時候,女孩對媽媽說的話開始充滿興趣並開始附和:「真的,我也只不過是向別人借一下文具而已,我覺得老師不至於為了這點小事就吼我。」這時候,媽媽可以給出第四步,和孩子一起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是的,我也很理解你的想法,那麼你看,我們能不能想一個什麼辦法,避免以後為了這種小事丟臉?」女孩想了想回答:「我覺得我可以多準備一些文具,這樣也不會問別人借了。」
作為大人,我們和孩子溝通的目的就是幫助孩子去找到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和孩子一起沉浸在情緒裡,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問孩子該怎麼做要比告訴孩子怎麼做,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
孩子不良行為背後隱藏的「密碼」
我們先來了解,所謂的不良行為就是缺乏知識(或意識)的行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為。德雷克斯認為,孩子們的觀察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那麼他們的不良行為背後,真正想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呢?
書中給出了不良行為背後的真實目的和錯誤觀念。
1. 尋求過度關注。孩子認為,只有在得到大人的關注時,才能產生歸屬感。
2. 尋求權力。孩子認為,只有當自己可以說了算,才能產生歸屬感。
3. 報復。孩子認為,我得不到的歸屬感,至少我也同樣可以讓你感受到傷害。
4. 自暴自棄。孩子認為自己不可能得到想要的歸屬,因此不再積極爭取。
其實小朋友是意識不到自己的觀念是錯誤的,當你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的時候,他只會說不知道,或者給出一些其他的不真實的藉口。換句話說,他們用了一種讓人討厭的方式來尋求關注,也就是我們說的「熊孩子」。
尋求過度關注
上文提到過,我的孩子總是在我嚴令禁止她進入廚房時,越發的想要進來,並且進來後開始亂翻廚房的東西,並且在我的身邊走來走去,讓我不得不一邊忙碌地燒菜一邊關注她是否會遇到危險(摔倒或者撞到)。這一度讓我很火大,但當我開始思考,我女兒為什麼總要在廚房裡轉悠的時候我發現,只有當我在廚房的時候,她才會不管不顧的進來,她的目的很簡單,只是想和我在一起,並且引起我的關注。
那麼我就可以做一些建設性的行為來引導孩子。比如我進廚房燒菜的時候,會把所有危險的東西收到她夠不到的地方,這樣她待在廚房也讓我比較放心,然後我一邊燒菜一邊和她聊天,告訴她今天媽媽做了什麼好吃的菜,並且在燒完以後給她看一眼,親一下她的額頭。這樣做以後,她不會再亂翻廚房的東西,也不會在我身邊走來走去,她會坐在廚房的地方,靜靜地看著我,陪著我,因為她知道我即便在做事,但依然把關注放在了她的身上,她找到了歸屬感。
尋求權力
孩子可能會通過不良行為,要求家長做一些事,比如你不給我買這個玩具我就不做作業等,想擁有絕對的控制權,覺得大人只有聽自己的,那自己才有歸屬感。
我們可以用「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來解決問題。並且引導孩子建設性地使用自己地權力,並且讓孩子參與解決問題的討論中來。大人要決定自己做什麼,而不是命令孩子去做什麼。比如「等大家都安靜了我再開始講課。」「等你停止哭鬧以後,我們再出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在做這些行為的時候,是和善而堅定的,而不是說教的。
報復
有些孩子在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歸屬感後,會採取報復行為,比如毀壞東西,以牙還牙等,他們覺得反正你們也是這樣傷害我的,所以我也要讓你們得到這種感覺。
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大人要保持住友善溫和的態度,要積極的表達自己的同理心,表達處對孩子受到傷害感覺的理解。做一些反射式的傾聽,包括啟發式的提問:「後來發生了什麼事?這件事你感覺怎麼樣?」如果是你對孩子造成了傷害,那麼在用「贏得合作四個步驟」之前,你還需要做的就是作者簡尼爾森提到的「矯正錯誤的三個R」:先承認錯誤,再與孩子和好,最後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自暴自棄
有些孩子並不是沒有能力做這個,而是自己給自己設限,覺得自己做不了。這個時候就要花時間陪伴訓練孩子,把所有的事細分,讓孩子體驗一點點的成就感,無論事情多麼微小,都要提供給孩子大量展現自己的機會。
孩子在怎樣獲得存在感和歸屬感的錯誤觀念下導致了一些不良行為,而這些行為其實是他們在告訴我們,他們想要的是歸屬感。因此我們在面對孩子的行為不當時,首先要有積極的心態,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大人的不良行為才會導致孩子的不良行為,最惹人討厭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愛的孩子。
父母的生活態度取向
正如前問中我們提到孩子有時候對自己的錯誤觀念沒有意識,大人也是一樣的。以色列心理學家尼拉凱弗提出成年人的錯誤目的就是「生活態度取向」。
生活態度取向分為四種:安逸、控制、取悅及力爭優秀,以下這張圖很清晰的說明了四種取向的特點。因此我們首先要先搞清楚自己的基本生活態度取向是什麼,書中用「因此,我必須……」的句式給出了答案。
安逸——我小,別人大。因此,我必須讓別人照顧我。
控制——我小,別人大。因此,我必須控制自己和局面,這樣我菜不會覺得受到了羞辱。
取悅——我小,別人大。因此,我必須討好別人,這樣別人才愛我。
力爭優秀——我小,別人大。因此,我必須更努力地趕上,甚至做得更好。
其實我們的生活態度在孩童時代就已經形成了,也就是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並會繼續影響我們下一代的觀念。在做了書中給的測試後,我的父母是力爭優秀型的,他們的自律和勤奮同樣在我的身上有了很明顯的體現,可是,過高的期望讓我有時候覺得自己很無能。
在我生完孩子的這一年時間裡,我全職在家帶孩子,並且額外做一些兼職。我的媽媽總會跟我說,當年她在我這個時候是非常厲害的,又是她一手帶大的我,並且還在上班,她覺得這是可以兩手抓的,我也需要有這樣的能力,既不放棄去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也要自己獨立的帶娃。但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而我媽媽在表現出她強大的同時,忽略了我當時是被放在外婆家的,並且22個月大的時候,因為沒人照顧就被送進了託兒所。
在這一年裡,我曾一度覺得挫敗和失望,那種對自己的失望和羞愧之感,在每次媽媽和我說起我應該更加努力時,尤為強烈。她沒有考慮過我比她當時的年齡晚了將近8年才生的孩子,我們的體力精力,以及年代環境,一切都不一樣,怎麼可以相提並論呢?
因此我有段時間看不到正確和錯誤之外的其他可能性,覺得自己是糟糕的,我羨慕職場媽媽的個人能力,又沒辦法不養育孩子,最終患上了產後抑鬱。
作者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這本書中,給我指出了一條明路:做事的「正確」方法不止一種,盡力拋開凡事都要做到「正確」並且「最好」的要求,這樣我會活得更加明朗。
四種生活態度取向各有利弊,我們真的只有在徹底了解自己的態度取向後,才能相對應的去做改變。
沒有哪個父母是不愛孩子的,但我們的愛的行為方式不當,卻不一定會給孩子帶來最好的結果。父母也不是聖人,各種性格的父母給孩子帶來的影響肯定是不同的,那麼我們只有在徹底了解自己的性格以後,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給孩子營造積極正面的態度。但唯有一點,是不變的,我們所有的表達,只是因為愛,我們得讓孩子明白,父母做的一切都是因為愛你,只有保持這和善且堅定的愛,才能更有效地管教孩子,培養孩子終身受益的良好品質。
90後新晉辣媽,美帝留學海歸,喜歡讀書,寫作,繪畫,瑜伽,一個人獨立帶娃,我相信美好的生活,自然經得起各種折騰,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花醬的成長日記,一起探討育兒世界裡的小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