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勝、施蘭茶:欲借疫情趁火打劫的印度,為何最終受損最大?

2021-01-20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鑫勝、施蘭茶】

2020年,黑天鵝突降,從渺小個人到國家地區,從情感到經濟,都經歷了過山車般的喜悲跌宕。近年來「野心」愈發蓬勃的印度也不例外。

2019年莫迪以橫掃之勢攬下印度大選勝利,之後其推出「五年內打造五萬億美元經濟體」的雄心計劃。那時莫迪定然不會想到,2020年印度經濟出師不利,經營慘澹。

顯然,當2019年印度GDP總量以破竹之勢連超英、法奪得世界第五席位之時,也定然不會想到2020年末其總量排名會從「坐五望三」戲劇性淪落到「坐五退七」。

當2020年初新冠肺炎肆虐中國,印度欲趁火打劫利用中國短期斷供吸引製造企業離華赴印的時候,更定然不會想到自身最終會淪為受損最大經濟體,而其製造業訂單反而加速向中國流動。

印度,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印度宏觀經濟現狀

不少分析人士認為,印度經濟大幅下跌的首要原因在於「疫情期間的封鎖措施致使消費和投資需求急劇下降」。

然而,早在疫情來襲前,印度GDP增速實際上就已連續10季度下滑——自2017年四季度的階段高點8.67%一路下滑至2020年一季度的3.1%。疫情爆發後,莫迪政府一夜之間發起的「封國令」又導致大批農民工被遣送返鄉,經濟大範圍陷入停滯。

據印度國家統計局(NSO)公布的數據顯示,印度2020年二季度GDP同比萎縮23.9%,不僅創下印度自1996年起公布季度經濟數據以來的新低,也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最差成績。

由於缺乏統籌協調,封鎖期間印度消費支出、私人投資、淨出口均遭重創,其中建築業、運輸業和製造業受損最大,同比分別下挫50.3%、47.0%、39.3%。儘管2020年三季度情況有所好轉,GDP萎縮幅度收窄至7.5%,但其經濟復甦前景仍具有巨大的不確定性。

世界銀行預測,印度經濟2020年預計收縮9.6%。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更為悲觀,給出了萎縮10.3%的估值。印度最大的國有銀行——印度國家銀行則相對「樂觀」點,在其最新的研究報告中預測萎縮7.4%。

印度國家銀行(資料圖/印媒)

儘管當前印度部分領域經濟已有反彈跡象,但從確診病例仍持續增多及印央地兩級政府採取的控制舉措來看,印度經濟復甦之路仍曲折堪憂。

人口增長較快疊加不合理的產業結構,這兩大因素導致印度失業率長期在8%左右徘徊,疫情的到來無疑使之雪上加霜。大範圍失業壓制了居民的消費能力,而私人消費對印經濟貢獻高達63%,消費疲軟直接造成經濟整體增長動能缺失。與此同時,印地方政府既想復甦經濟,又想遏制疫情,其在開放和封鎖之間的搖擺不定擾亂了企業和消費者的活動周期。

儘管如此,印政府仍聲稱經濟即將呈現「V型復甦」之勢,即經濟活動和就業驟降後有望急速上升。然而,綜合考慮疫情對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差異化影響,未來印度經濟更有可能出現「K型分化」,即經濟復甦呈分裂態勢,一部分行業、地區、人群恢復上行,另一部分則繼續探底。

分行業來看,正式部門已趨復甦,而佔比更大的非正式部門仍身陷泥沼。分工種看,藍領工人復工面臨更多掣肘,而白領工人可在家遠程工作。分人群看,根據亞投行和國際勞工組織聯合報告,15至24歲青年組將比25歲及以上的成年組在疫情下面臨更大挑戰。分階層看,儘管印度財富分配已極度不均,但疫後經濟復甦仍可能使之繼續惡化。

事實上,印度面臨的困境遠不止經濟低迷。最新數據顯示,印度2020年11月通貨膨脹率已升至近7%,CPI超過10%,造成極高滯漲風險。

總體來看,疫情使印度經濟領域長期積累的周期性矛盾和結構性矛盾共振爆發,加重了企業和金融部門的債務壓力。與此同時,經濟下滑與通貨膨脹高企又擠壓了政府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施用空間,使政府難以通過宏觀調控紓困經濟促進復甦。

財政刺激空間不足

為推動經濟復甦,莫迪政府至今已撥款4700億美元。

例如,其於2020年5月宣布總額達266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用於擔保中小企業貸款、支持市場流動性、發放工人和商販救濟資金及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等。

印財長西塔拉曼2020年11月12日表示將進一步實施經濟刺激計劃,撥款約351.4億美元用于振興因疫情嚴重受損的經濟,並重振就業。

不過,世界銀行稱,儘管印度已盡力實施貨幣和財政政策刺激經濟,但仍難以消除疫情影響。不少專家呼籲印度進一步採取經濟刺激措施。

想法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印度財政可實施的政策空間實際上極為有限。

一是政府長期採取減少稅收及擴大財政支出的策略,加劇了財政收支結構的失衡。2019年印政府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高達7.5%,遠超出5%的紅線。

二是在政府加大基建投資背景下,2019年印度國內公共債務增至1.17萬億美元,佔GDP比值高達75%,每年僅外債的利息支出就佔據印度財政收入的26%。據《印度經濟時報》報導,本財年印政府總債務或達GDP的91%,該比重遠高於60%的國際警戒線,也創下1980年印度開始統計這項數據以來的歷史新高值。

三是惠譽國際評級、穆迪和標準普爾三大評級機構均對印經濟前景持負面評價,將其信用評級定為投資級別中最低的「BBB-」( Baa3)。有鑑於此,印度未來通過國際資本市場獲得資金支持的成本和難度都將走高。

貨幣政策轉圜空間已使用殆盡

早在疫情爆發之前,為應對全球經濟下行和美聯儲開啟降息通道的影響,印央行就開始採取寬鬆貨幣政策以刺激經濟。

2019年印央行5次下調基準利率,合計達135個基點。疫情爆發後印央行繼續採取寬鬆貨幣政策,於2020年3月和5月分別降息75和40個基點,最終將銀行基準利率下調至4%。過去數月間,銀行體系的流動性盈餘日均高達6.5萬億盧比。這些過剩的流動性可能正推高印度通脹。印度中央統計局數字顯示,7月份印度零售通脹已達6.93%,連續兩個月超過央行設立的6%中期通脹目標上限。

印度經濟放緩的核心原因之一是「雙重資產負債表」問題,即印度私營企業在2004至2011年的投資熱潮中積累的債務成為公營銀行的不良資產。

儘管早在2014年12月,政府前首席經濟顧問阿文德·蘇布拉馬尼安就指出過壞帳問題,但莫迪政府還是放任形勢惡化,並使之蔓延至非銀金融公司和房地產等比鋼鐵、電力、紡織等更具「傳染性」的行業。

一如彈簧拉得太緊則會崩掉,壞帳不可能無限積累下去。為此,印度銀行不得不在日益惡化的宏觀經濟環境中清理資產負債表,而印度企業也不得不痛苦地推行「去槓桿」。

此外,受疫情衝擊,印度銀行面臨大量不良貸款的同時,盈利能力也大幅惡化,印度銀行體系的脆弱性愈加凸顯。

一方面,在政府採取嚴格的經濟封鎖舉措後,大量中小企業生產停滯,面臨貸款違約的風險。有數據預計銀行未償貸款中20%~25%面臨實質性違約風險,2020年印度不良貸款率或已升至18%~20%,同比增長約10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銀行貸款違約增多勢必傳導至上層金融衍生品,進一步擴散金融風險。

另一方面,在央行持續降息的影響下,印度銀行盈利能力大幅削弱。預計2020年印度銀行的資產回報率(ROA)和淨資產收益率(ROE)均可能降為負值。銀行一旦爆發系統性風險,將會對實體經濟造成不可估量的嚴重衝擊。

儘管印央行行長達斯多次公開向業界保證,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確保系統流動性、促進經濟增長,但事實上,印央行可能已用盡政策工具箱子,幾無有效措施可供採用。

產業政策有心無力

自上臺以來,莫迪政府一方面在國內持續加大經濟改革力度,尤其是推動國企私有化改制,通過出售銀行、電力、石油、天然氣及道路等領域的國有股份籌資,以此削減財政赤字、吸引外資並提振經濟。

另一方面,在國際上,印度憑藉自身資源優勢和人口紅利積極參與國際分工,通過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來促進國內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包括制定生產掛鈎激勵計劃(Production Linked Incentive)激勵製藥、電子、汽車等十餘個行業增加生產、擴大銷售,制定分階段生產計劃(Phased Manufacturing Programme)鼓勵提高製造業國產化水平。

上述措施對推動印度經濟發展起到了顯著效果。然而,疫情對印產業結構造成了嚴重衝擊。

印產業結構存在明顯的「倒掛現象」,即農業和工業處於相對落後狀態,而服務業卻十分發達,且發達程度隨行業高端程度遞增。服務業佔印GDP總值一半左右,而製造業僅佔GDP的15%,這導致的後果就是印度服務業根基不牢。

3月末,印政府實施史上最嚴格的封鎖隔離政策後,大量企業停工停產,印度2020年4月和5月的製造業PMI分別下跌至27.4%和30.8%,服務業PMI則同期大幅下跌至5.4%和12.6%。雖然製造業和服務業PMI在政府逐步放鬆封鎖管制後,於6月逐步回暖,但疫情反彈繼續拖累經濟發展。

此外,印度國內製造業企業多位於國際供應鏈中下遊,需求剛性較大,抵禦上遊供應鏈波動能力極弱。以印度強勢的紡織、汽車、醫藥和消費電子為例,哪怕產業政策制定得再好,也難免陷入「巧婦無米之炊」的困境。

農業或許是2020年印度經濟的唯一亮點,但即使是這個領域也不安定。莫迪政府推出的三項新農業改革法案引發年末新一輪大規模示威抗議。2020年9月底在旁遮普和哈裡亞納等農業大邦暴發的小規模抗議已演變為全國範圍的農業生產停擺,甚至與執政黨關係緊密的大企業(如信實)的基礎設施亦遭圍攻。

總而言之,正如印央行所指出,印度經濟已陷入技術性衰退。就2020年的表現來看,莫迪在2019年推出的「5年建成5萬億美元經濟體」的願景幾無實現的可能;至於未來印度經濟何時能脫泥淖,取決於疫情何時結束,也得繼續觀察莫迪後續如何「施法」。

相關焦點

  • 施蘭茶:一家歐洲智庫為何怒懟印度?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蘭茶】如果各位經常關注推特名人或瀏覽「美版知乎」Quora,不難發現一個略顯詭異的現象:任何與中國有關的推文或話題,底下留言最多、最激烈、最負面的往往是成群結隊的印度網民。同時我也發現,近年來英文網際網路上攻擊中國最常見的「黑材料」,比如「債務陷阱」、「水炸彈」、「珍珠鏈」、「人造新冠病毒」,其始作俑者即使不是印度人,也往往是通過印媒的大嘴最終才廣為流傳。一開始,我還以為這些只是巧合,畢竟印度英語人口龐大,且以能言善辯著稱,他們拉幫結夥在網上發洩對中國的羨慕嫉妒恨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 澳洲鐵礦石對華出口創紀錄,愈發盛氣凌人,印度趁火打劫高喊漲價
    據《澳洲財經見聞》1月9日報導,黑德蘭港(澳洲最大的鐵礦石出口港)最新數據顯示,黑德蘭港2020年12月對華出口的鐵礦石總量仍激增16%,達到創紀錄的4000萬噸(2020年11月為4161萬噸)。需要注意的是,澳洲鐵礦石對華出口量創新高的基礎,是價格在2020年內實現翻倍(2020年最低點79.8美元/噸,2020年12月的鐵礦石價格最高漲到175美元/噸)。
  • 雷暴導致印度泰姬陵部分建築受損
    來源:央視網印度官員5月31日表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印度泰姬陵建築群的部分建築在一場雷暴天氣中受損,包括正門和5個高聳穹頂下方的圍欄。為了防止新冠肺炎疫情傳播,自今年3月中旬以來印度泰姬陵一直處於關閉狀態。30日,一場暴風雨襲擊了印度北方邦城市阿格拉(Agra),工作人員目前已對泰姬陵的受損狀況進行了評估。印度考古研究所資深考古學家斯旺卡表示,泰姬陵主體結構未受到影響,原始結構的一部分砂巖圍欄被損壞。此外,一個大理石圍欄和遊客接待區的天花板以及正門的基石也遭到破壞。
  • 印度泰姬陵遭雷暴重擊 部分建築在雷暴天氣中受損
    印度泰姬陵遭雷暴重擊 部分建築在雷暴天氣中受損時間:2020-06-02 10:0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印度泰姬陵遭雷暴重擊 部分建築在雷暴天氣中受損 5月31日,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印度泰姬陵建築群的部分建築在一場雷暴天氣中受損,包括正門和5個高聳穹頂下方的圍欄。
  • 印度最大貧民窟恐成疫情「定時炸彈」 情況究竟如何?
    確診人數不斷攀升 印度最大貧民窟或成「定時炸彈」印度最大貧民窟塔拉維印度衛生部4月17日發布的新冠疫情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當天17時,印度確診病例新增1076例,累計確診13835例,累計死亡452例,累計治癒1767例。
  • 印度車站和火車上的商販不會趁火打劫,賣東西和外面一個價格?
    印度車站和火車上的商販不會趁火打劫,賣東西和外面一個價格?白天剛睜眼的時候,第一個瞬間感到精力充沛,第二個瞬間覺得心情愉快:我這已經是到嚮往已久的印度來了。到了第三個瞬間,忽然認為陽光燦爛的可疑,正好列車員路過,我就問他勒克瑙到了嗎?
  • 印度趁火打劫,繼歐洲27國後也對美痛下殺手
    儘管最終增收的費用恐怕還是會分攤到用戶身上,可畢竟這些歐洲國家賺得盆滿缽滿,但挨罵的事情卻讓蘋果、亞馬遜、谷歌這些企業背負。對於這樣的「好事」,印度顯然也十分心動。 隨後決定緊跟歐洲國家步伐,對美國網際網路巨頭千億美元業務徵收數字稅。美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繼歐洲27國對他們痛下殺手之後,印度居然也開始反擊。
  • 印度疫情最終還是成為了「王炸」……
    這意味著,印度近1%的人口已感染了新冠病毒。 目前,印度的單日新增感染人數已降低至3個月以來的最低水平。上周,印度的日均新增病例為2.5萬例,遠低於9月份疫情高峰時的10萬。 印度官員稱,計劃從明年1月開始接種疫苗,希望通過疫苗控制新冠疫情的蔓延。
  • 關鍵時刻美國趁火打劫,矛頭直指13億人口大國,莫迪毫無還手之力
    而印度作為一個有著「世界大國」夢想的國家,成為了軍火市場最受歡迎的國家。尤其在2020年,印度在其邊境地區與周邊多個鄰國展開對峙局面,武器裝備出現了大量缺口,不少國家瞅中機會想要大賺一筆。但實際上,受到疫情衝擊的印度,在2020年的經濟發展趨勢並不樂觀,向邊境派兵已經是入不敷出的一筆大開支,關鍵時刻,還有其他國家在一旁的慫恿,卻助長了印度的自信。
  • 印度最大貧民窟如何防控疫情?中國駐印大使解讀
    從1例到1萬例時隔75天,從1萬到2萬例時隔8天,從2萬到3萬例時隔7天,從3萬到4萬例僅隔4天,印度疫情為何快速增長?防控過程中存在哪些難點?在印中國留學生現狀如何?白巖松特邀中國駐印度大使孫衛東解讀疫情。
  • 印度最大貧民窟疫情化險為夷,真相是什麼?
    印度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擁有亞洲最大的貧民窟,但是面對今年的疫情,印度貧民窟似乎並沒有出現不可收拾的狀況,這是為什麼呢? 正是因為印度當局的這些有效措施,印度貧民窟才沒有出現大面積的傳染。這也充分說明,印度在面對疫情時,並沒有對窮人們不管不顧。印度也並非大家記憶中那個只會奇葩的國家。
  • 法媒分析:印度為何成為亞洲疫情新震中
    參考消息網7月10日報導法媒稱,確診病例接近80萬人,印度已經成為全球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第三的國家。而且疫情頂峰仍未達到。 據法國《快報》周刊網站7月7日報導,印度曾經在1月初宣稱控制住了疫情。
  • 印度最大貧民窟疫情轉危為安,真相是什麼?
    作為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外界一直擔憂印度可能成為下一個「震中」。而擁擠不堪、衛生條件極差的貧民窟更是被視作「定時炸彈」。據不完全統計,全印度遍布著大大小小11萬個貧民窟,約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這些地方。4月1日,塔拉維報告首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患者是一名56歲的男子,確診數小時後在送院途中不治身亡。
  • 尼泊爾現在為何敢於硬抗印度,原因在哪裡
    這個時候,莫迪肯定也納悶,現在的尼泊爾為何這麼「剛」,那麼問題就來了,誰給的尼泊爾的勇氣,誰在給尼泊爾撐腰。而印度現在為何敢在如此情況下,分別和中國,巴基斯坦和尼泊爾發生軍事挑釁,原因又在哪裡?有大國雄心,卻無大國的能力,小姐身子丫鬟命就是今天最好的寫照。
  • 貧民窟恐成疫情「定時炸彈」,為何印度難解決貧民窟問題
    達拉維貧民窟對此,印度政府決定延長封鎖令的期限,而且從4月11日開始,印度政府派出150名醫生前往該地區對達拉維貧民窟進行體溫排查。為了應對人均病床數量低、薄弱的醫療資源不堪重負的情況,印度政府將兩萬節火車車廂改造成隔離病房,並部署在印度的疫情重災區以應對疫情。
  • 新冠肺炎成當前美國人最大死因 印度最大貧民窟疫情蔓延
    新冠肺炎已是當前美國民眾的最大死因。自4月7日起,美國每日死於新冠肺炎的人數都在1800人以上。印度海軍位於孟買的一個基地有21名士兵被確診感染新冠病毒,這是印度海軍首次報告確診病例。印度孟買最大貧民窟確診病例超過百例,疫情持續發展。部分歐洲國家試水「解封」。疫情好轉,但韓國首爾人仍反對放鬆防疫管控。
  • 疫情最大黑洞,印度感染人數可能破億
    印度,是疫情發展至今的最大黑洞,未來的感染人數很可能破億,成為人類的災難。 印度的硬體 印度目前有13.44億人口,僅次於中國的14億人口,位居世界第二,但印度的國土面積只有中國的1/3。
  • 眼看著國內疫情擴散,印度這下頭疼了,最大貧民窟或超半數已感染
    眾所周知,印度是僅次於我國的人口大國,密集的人群是疫情群難以防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現在破紀錄在以每天5萬例左右的速度大規模增加,最大貧民窟或超半數已感染,印度已經成為亞洲疫情最為嚴重的國家。有專家表示,就目前印度國內政府的態度來看,印度未來即將面臨來自各方面的重重危機。
  • 捷特航空宣告停飛 印度最大私營航企為何瀕臨破產
    (原標題:捷特航空宣告停飛,印度最大私營航企為何瀕臨破產?) 由於未能按計劃獲得過渡資金,債務纏身的印度捷特航空公司17日宣布,在飛完當天最後一趟航班後,其國內外航班將全面停飛。從昔日印度國內最大的全服務私營航企,到如今債臺高築瀕臨破產,捷特航空如何走到這一步?
  • 全球新冠病毒疫情緊張,為何到印度卻不猖狂了?這2個原因是關鍵
    「新冠」在我國肆虐期間,國家帶領這14億同胞共同抗擊疫情,經過一個多月的奮戰,我國終於迎來了不錯的成績,已經狠狠地扼住了病毒的「喉嚨」,將感染人數控制在零增長。這樣的成績對於全世界的共同抗疫無疑是首戰告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