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捷特航空宣告停飛,印度最大私營航企為何瀕臨破產?)
由於未能按計劃獲得過渡資金,債務纏身的印度捷特航空公司17日宣布,在飛完當天最後一趟航班後,其國內外航班將全面停飛。從昔日印度國內最大的全服務私營航企,到如今債臺高築瀕臨破產,捷特航空如何走到這一步?
高成本、低盈利
媒體報導稱,由於市場競爭激烈、盧比疲軟及燃料成本上升等因素造成財務危機,捷特航空積欠了近12億美元債務。最近數周,該公司致力於爭取貸款方提供約2.17億美元的貸款,但至今仍未獲得通過。不得已之下,捷特航空表示,由於公司無力支付燃料及其他關鍵服務的費用,公司將在17日最後一趟航班結束後全面停飛。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指出,近年來,捷特航空一直都是負債運營。在過去11年內,捷特航空除了有兩年盈利以外,幾乎年年虧損。而2018年印度貨幣盧比的創紀錄跳水,使燃油成本進一步提升,成為公司運營的最大障礙和負擔。也是從那時開始,公司出現欠薪危機。
據報導,捷特航空旗下一共僱傭了2.3萬名員工,飛行員、地勤工作人員等已經數月沒有領到工資。欠薪事件還影響到印度大選。由於拖欠薪資,該公司飛行員曾在大選前夕致信總理莫迪,希望總理和民航部長蘇雷什·普拉布出面進行幹預。
更糟糕的是從今年開始,由於資金鍊出現問題,無法向飛機租賃公司支付款項,捷特航空被迫停飛部分航線。據了解,捷特航空的飛機大部分都是從一些國際巨頭手上租來的,需要定期繳納租金。此外,公司還要承擔作為全服務航空公司的成本,以及高昂的飛機維護成本。今年4月初,捷特航空僅有20多家飛機仍在運行,而此前的飛機規模為近120架。
債臺高築導致資金吃緊,飛機持有數量又不斷減少,航班數量也隨之下降,捷特航空由此陷入了高成本、低盈利的惡性循環。「一旦航班停飛,開始陷入這一漩渦,就很難再出來,」航空諮詢公司Aerotask執行長羅伯·瓦特說。
捷特航空是以孟買國際機場為樞紐基地的印度航空公司,提供印度本土及國際的定期航班。宣布停飛後,有大量遊客被迫滯留在世界各地,一些國家的航空局已向旅客開展退款事宜。而停飛預計也將造成大量航空人員暫時失業。
捷特航空也曾有輝煌的過去。在印度經濟自由化改革的背景下,公司創立於1992年,創始人兼董事長為納雷什·戈雅(Naresh Goyal)。該公司的創立也結束了印度國有企業對航空業的壟斷。經過20年的經營,捷特航空成為印度最大的私營航空公司,曾擁有120多架客機組成的機隊,並運營了600條國內航線和380條國際航線,在印度航空市場中一度扮演主導地位。直至去年,捷特航空仍佔據印度國內航空公司旅客總額的20%。
「捷特航空在鼎盛時期因為服務質量而享有很好的聲譽,」航空諮詢公司JLS 諮詢主管約翰·斯特裡克蘭說。
印度航空業競爭激烈
CNN指出,除了自身經營問題,印度航空業的激烈競爭也是捷特航空「墜落」的一大因素。隨著印度國內經濟發展和對航空需求持續增長,越來越多的印度企業將目標瞄準天空,諸如香料航空(SpiceJet)、靛藍航空IndiGo等新玩家在21世紀初加入競爭。
這些廉價航空的運營模式是「不提供不必要的服務」,因此相比於那些專注於良好服務體驗的全服務航企,可以大大削減成本,降低票價,從而吸引更多消費者。但對捷特航空等提供額外服務的航空公司來說,不打價格戰就意味著市場份額減少,但參與其中,又幾乎難以涵蓋成本。
與此同時,印度當地稅率高達30%,印度航企支付的航空燃油價格是全球最高的。再加上油價上漲和盧比的波動性加劇,使經營情況變得更糟。
有媒體稱,優勝劣汰早已是印度航空市場的常見現象,一些主要玩家也未能倖免。去年,印度國家航空公司因為負債70億美元倒閉。印度政府曾寄望於出售印度航空,作為經濟計劃的一部分,然而這樣一個「燙手山芋」最終也無人敢接。2012年,印度國內當時第二大航空公司也因債務危機面臨破產,該公司自2005年組建以來一直未能實現盈利。
「在諸多方面,捷特航空的處境反映了印度航空市場所面臨的整體挑戰,」 斯特裡克蘭說。
然而,近乎慘烈的競爭依然阻擋不了投資熱情。印度目前已是全球第三大國內民用航空市場,民航業在過去幾年已經成為印度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此外,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預計,印度將在2025年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三大航空市場,印度國內航空需求也將繼續增長。受這些因素吸引,未來還將有更多國際航空公司湧向印度,而在已經非常擁擠的市場中,印度本土航企們不得不苟延殘喘,力爭通過盈利解決高負債問題。
上月,捷特航空創始人戈雅已在放貸人印度國家銀行的要求下退出董事會。銀行方面稱,如果能夠找到買家願意在5月10日前收購捷特航空75%的股份,那麼捷特還有一線生機。不過,考慮到捷特航空長期的生存能力,這項緊急救助計劃可能擱淺。而等待的時間越長,捷特航空再次「起飛」的希望也越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