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受控 兩岸重啟交流呼聲高

2020-12-10 騰訊網

香港中評社22日發表快評指出,自兩岸「小三通」2001年起開通以來,金門觀光業扶搖直上,第一年僅有約2萬人次,但到2019年已超過196萬人次。其中,除臺商外,大陸遊客約佔41%。在大陸遊客中,七成是自由行、三成為團客,每個月至少為金門帶來4億元新臺幣的觀光產值。今年,「小三通」從2月中旬開始關閉,迄今尚未恢復,重創金門經濟。新黨主席吳成典受訪時說,現在金門和廈門幾乎都沒有疫情,呼籲臺灣陸委會應該儘早重新恢復「小三通」,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金門再活過來。

快評指出,「小三通」對金門經濟民生的重要性容易理解,只有恢復「小三通」、恢復金門和廈門的交流往來,金門才能再現活力與榮景。

快評強調,某種程度上,金門是臺灣的縮影,金廈關係是兩岸關係的一個縮影。近幾十年來,隨著兩岸交流合作的深化,兩岸關係已成為臺灣經濟增長、民間社會活力的重要源泉,臺灣對大陸的各種依賴和互利合作不斷加強。但今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加上臺灣政治氛圍的變化等因素,兩岸交流幾乎中斷,影響深遠。

快評最後指出,基於疫情防控的需要,大家都能理解、接受或忍受兩岸交流中斷或交流大幅減少帶來的不便,但隨著兩岸疫情受控,要求重啟兩岸交流的呼聲和壓力越來越大。我們認為,只有兩岸交流的恢復和兩岸關係的改善,臺灣才能再現活力,包括經濟的增長、民生的改善和社會的穩定。(編輯:張亞靜)

相關焦點

  • 臺中金門廈門三地業者共籲「後疫情時代」兩岸交流重啟
    中新社廈門5月15日電 (黃詠綢)廈門、臺中、金門經濟文化交流視訊會15日在三地同步舉行。三地的商協會、業者、民間人士、廈門大學臺研院專家學者,圍繞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採取的防控措施,以及疫情後推動廈門、臺中、金門三地經濟文化交流合作進行探討,共同呼籲重啟兩岸「小三通」及兩岸交流。
  • 面對面、屏對屏,閩臺文化藝術交流重啟 ---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
    「兩岸一家親、漳臺親上親」。7月27日,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藝術展,通過面對面、屏對屏方式,在福建漳州東山島開幕。這是疫情發生以來,閩臺兩岸共同主辦的首個綜合性文化交流活動。
  • 疫情下,兩岸文化交流走上「雲端」
    臺灣啟英高中學生陳冠宏的攝影作品《戲曲之子》,在2020「郎靜山青少年藝術獎」滬臺攝影交流展上榮獲了金獎。「我喜歡用照片寫故事,記錄下生活的點點滴滴。捕捉每個精彩瞬間,其實就是培養對美的感受。」在21日兩岸同步舉行的頒獎儀式上,陳冠宏通過視頻分享了獲獎感受。
  • 唐永紅:兩岸「小三通」管道宜優先重啟
    下個月,將迎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兩岸「小三通」是許多臺胞返鄉的便捷通道之一,而「小三通」暫停已將達一年。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紅日前對此指出,20年來,「小三通」已成為兩岸民眾之間往來不可或缺的渠道,在兩岸有效防控疫情的背景下,宜優先考慮開通。
  • 為何網友「武統」呼聲越來越高?國臺辦對此回應
    為何網友"武統"呼聲越來越高?國臺辦對此回應1月15日上午,國臺辦召開了臺灣地區例行新聞發布會。記者們對兩岸政黨交流、臺海之間的軍事互信和兩岸文化交流等這些大家關注的問題進行提問。國臺辦馬曉光對這一些問題一一進行回答。
  • 廈門臺中金門三地視頻對話,呼籲有序恢復兩岸交流交往,推動「小...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兩岸交流交往中斷,被譽為兩岸人員往來「黃金通道」的廈金航線也停航了三個多月。兩岸交流交流何時恢復?「小三通」幾時復航?得到了兩岸同胞的熱烈關切。由廈門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臺中市總工業會和金門縣商業會共同主辦的廈門—臺中—金門經濟文化交流視訊會,今天上午在三地同步舉行,大家一致認為,在兩岸疫情均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民眾對兩岸經貿、文化、民間交流合作恢復正常化有著迫切需求,重啟兩岸交流是臺灣疫後發展難以迴避的最重要問題。
  • 蔡英文「願促成兩岸對話」?不妨從重啟小三通做起
    今天是小三通開通20周年紀念日,可惜這條兩岸間的便捷通道自去年2月停航後,至今尚未恢復,給兩岸旅客以及金門當地民眾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2001年1月2日,兩門(廈門與金門)、兩馬(馬尾與馬祖)的航線正式通航。小三通的開通,為金門、馬祖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
  • 日本各地推遲與中國交流活動:若疫情平息有意重啟
    (觀察者網訊)由於武漢疫情影響,日本各地目前正相繼出現推遲對中國的交流項目或取消接待來自中國的學生的動向。也有地方政府表示若事態平息則有意重啟活動,但何時能重啟尚未可知。據日本共同社24日消息稱,日本鳥取縣米子市原定派7名高中生訪問河北保定市,於當地高中體驗課堂,並與學習日語的中國大學生展開交流。該活動在中方提議下推遲。日本厚生勞動省24日晚召開會議討論新冠肺炎防治工作 圖丨NHK日本大分市則推遲了下月8日與武漢的交流活動。
  • 兩岸關係艱難前行 學者強調維護和平促交流
    中新社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路梅)2020年海峽兩岸關係遭受多方因素衝擊,跌入低谷,兩岸學者認為,複雜嚴峻的臺海局勢目前尚未出現緩和跡象,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對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第七屆兩岸智庫學術論壇13日在「雲端」舉行,兩岸逾60位專家學者圍繞「維護和平穩定、深化融合發展」展開研討。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嚴安林指出,2020年兩岸關係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衝擊。一是新冠肺炎疫情;二是臺灣政治局勢演變與臺當局採取對抗性兩岸政策;三是美國大選與川普政府大打「臺灣牌」以遏制中國大陸。
  • 為了重啟「小三通」,幾千名金門民眾寫下陳情書...
    在他看來,「小三通」對兩岸交流具有正面意義,既代表兩岸融合發展,也對金門經濟發展至關重要。20年來,「小三通」已成金門經濟的重要命脈。但令廣大臺胞遺憾的是,2020年2月10日以來,臺灣民進黨當局以疫情防控為由,單方面關閉了「小三通」航線,且大面積取消兩岸直航航點,導致目前大陸只剩下4個航點與臺灣直航,至今未通航,嚴重影響了兩岸人員交流,提高了臺灣民眾往來大陸的出行成本。
  • 兩岸交流停擺、業務大減 臺灣海基會薪資卻越來越高?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資料照片) 兩岸關係停滯,臺灣海基會功能大為減弱,但職員依然領取高薪,屢遭質疑為「肥貓單位」。臺媒報導,臺當局陸委會近日預告修正「大陸委員會訂定財團法人法授權規定事項辦法」,將海基會的人事薪資、獎金支給基準明文化增訂於辦法中,未來海基會人事費用,在部分情況下,個別薪資還可能越來越高。
  • 兩岸應重啟小三通 開拓新四通
    根據臺灣陸委會的統計,自從2001年小三通開航以來,直至今年2月,20年來兩岸小三通客船一共有108971班次,貨船則為43364班次,至於出入境的旅客則高達2119萬人次,接近全臺灣的人口總數。小三通航線不但提供兩岸居民莫大的方便,而且也讓離島地區享受到相對價廉、便捷的交通工具。
  • 兩岸經濟活動正逐漸步入正軌?後疫情時代臺灣應把握機會
    連日來兩岸民間儘快恢復正常交流交往的呼聲日益高漲。圖片來源於網絡今年以來受到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經濟、貿易活動受到了嚴峻的挑戰,那麼對兩岸經貿有何影響呢?臺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譚瑾瑜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疫情控制得宜的情況下,兩岸經濟活動正逐漸步入正軌。」
  • 馬來西亞華總會長:冀疫情後重啟「馬中文化旅遊年」
    中新網6月1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網報導,日前,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會長吳添泉表示,希望目前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擱置的「2020馬中文化旅遊年」,能夠在馬中兩國疫情好轉解封後全面啟動。他說,若無法在今年下半年重啟,兩國政府可考慮在2021年疫情受控好轉時再落實這項計劃,藉此促進兩國的文化藝術與旅遊業發展。吳添泉在為馬中建交46周年紀念發表獻詞時表示,他相信不論是旅遊業或是雙邊經貿往來,馬中都能在疫情後取得迅速復甦,並帶動兩國各領域正面發展。
  • 為了重啟「小三通」,幾千名金門民眾寫下陳情書……
    在他看來,「小三通」對兩岸交流具有正面意義,既代表兩岸融合發展,也對金門經濟發展至關重要。20年來,「小三通」已成金門經濟的重要命脈。但令廣大臺胞遺憾的是,2020年2月10日以來,臺灣民進黨當局以疫情防控為由,單方面關閉了「小三通」航線,且大面積取消兩岸直航航點,導致目前大陸只剩下4個航點與臺灣直航,至今未通航,嚴重影響了兩岸人員交流,提高了臺灣民眾往來大陸的出行成本。
  • 臺中旅遊業半年損失16億 當地官員籲兩岸重啟溝通
    島內2020「大選」民進黨獲勝,兩岸關係持續緊繃,在觀光方面,臺灣觀光業將面臨陸客來臺人數歸零的挑戰。林筱淇臺中市觀光旅遊局長林筱淇今天出席活動受訪表示,自陸客禁令實施以來,臺中的觀光業半年損失新臺幣16億元,市府將積極拓展其他境外旅客市場,她也指出,兩岸政策非地方政府權責,呼籲臺當局與對岸重啟溝通,促兩岸正向交流。
  • 兩岸持續交流「青山遮不住」
    有臺灣媒體評論說,這是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兩岸具有指標性的交流活動,繼續搭起兩岸城市交流的橋梁。儘管民進黨當局製造種種障礙,在兩岸情勢緊張的大背景下,「雙城論壇」留下了彼此交流的一扇窗,難能可貴。「雲交流」的熱絡近期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加上民進黨當局的刻意打壓和限制,兩岸之間的往來交通受到一定製約,但是兩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並沒有因為疫情而間斷。得益於網絡的發達,兩岸交流也與時俱進,在「雲端」完成,氛圍同樣熱絡。
  • 「大船」離港,兩岸對話即將重啟?
    顯而易見,現在的美國內部爆發不可控的疫情,貧富差距嚴重兩極化,府會關係難料,政治信賴動搖等。即使拜登能力超強,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這些問題,這就使得拜登無法像川普時期那樣偏激的對抗中國,即使和中國的競爭關係不會改變,但也會有緩解的餘地。拜登上位後,中美關係會從「對抗」慢慢轉變成「接觸」,並衍生出新的中美交往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