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巴格達底格裡斯河畔有條艾布·努瓦斯大街,街旁有座艾布·努瓦斯的雕塑十分有名。本文對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著名詩人艾布·努瓦斯略作介紹,以饗讀者。
艾布·努瓦斯的全名是,艾布·努瓦斯·本·海尼,父母均為波斯人,生於公元762年,6歲喪父,而後跟隨母親離開家鄉阿瓦士遷居巴斯拉。年幼時的艾布·努瓦斯在一家書齋中作幫手,憑此機會,他熟讀了《古蘭經》及許多古代詩歌,養成了他對文學的愛好。後因貧困,母親不得不將他送到一個香料商那裡當傭工。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對知識的追求。他常常利用晚上時間到清真寺參加文人們組織的各種各樣的集會,以不斷豐富自己語言、文學、宗教、歷史等方面的知識。在此期間,艾布·努瓦斯結識了許多文豪與詩人,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詼諧詩人瓦利白·本·胡伯布。
瓦利白十分欣賞這位「已獲得廣博文化知識」,才氣橫溢的年輕人,因艾布·努瓦斯不想繼續留在巴斯拉受其母親的約束,兩人便結伴離開巴斯拉來到了庫法。艾布·努瓦斯儘管對母親的管束十分怨恨,然而一旦離開了她,卻又惆悵了起來。在庫法,艾布·努瓦斯時常借酒消愁,用酒澆去心頭對母親的思念,久而久之,終於喝酒喝上了癮。然而,艾布·努瓦斯酒後所作的「詠酒詩」卻成了阿拉伯詩壇上的不朽之作。
巴格達作為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對詩人極具吸引力,艾布·努瓦斯同樣如此,極其嚮往巴格達。795年拉希德哈裡發執政期間,他來到了巴格達,在那裡他通過拉希德的宰相法德勒·本·魯貝爾及另一名人希爾賽邁·本·艾因的引見,進入了拉希德哈裡發的宮殿,此時,正值拉希德戰勝拜佔廷君王尼格福爾(802~811年在位)。艾布·努瓦斯藉此機會,用詩歌對拉希德大加讚頌,得到了拉希德的寵愛和大量的賞賜。經濟上暴富改變了艾布·努瓦斯,令他生活上變得荒淫無度,巴格達所有的酒館幾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拉希德為之感到非常惱火,多次下令拘禁他,但艾布·努瓦斯依然我行我素,本性不改。不過也許就是出於這一原因,後來艾布·努瓦斯不得不離開了巴格達,來到埃及的福斯塔德,但他深深懷念巴格達的生活,他在詩中所云:
客宿他鄉倍惆悵,
遙懷故土思憶長。
艾布·努瓦斯回到巴格達後不久,哈裡發拉希德死了。詩人在後任哈裡發艾敏執政期間可謂紅極一時,曾成為哈裡發宮廷的座上賓,時常陪伴艾敏哈裡發飲酒度宵夜。兩年之後,出於政治原因,艾敏下令拘禁已年過五旬的艾布·努瓦斯。在此期間,艾布·努瓦斯開始回顧自己一生的所作所為,深感罪孽深重,寫下了許多懺悔詩,以求死後得到安拉的寬恕。鑑於艾布·努瓦斯這時所表現出的對宗教的誠篤,在被關押了三個月之後,艾敏就放了他,此後不久,艾布·努瓦斯因身體極度虛弱而過世。
從以上介紹的艾布·努瓦斯的生平中不難看出,追求享樂是他生活的主要內容,誠如他在詩中所云:
這些是我青春的歡樂,
我從來也不會說:
對此我已經享受夠
……
我喜歡聽絲竹弦管的悠音,
喜歡用粗杯海碗酩酒;
我把虔信的外衣扔在一旁。
投身不恥行為的淵藪;
我拉扯放蕩的尾巴恣狂,
傍著嬉樂的腰身行走。
阿拔斯王朝十分豐富的物質生活,以及哈裡發宮廷的奢侈,一方面為艾布·努瓦斯的「追求享樂」提供了物質條件,另一方面也深深地刺激了他,使他墜入玩世不恭的深潭,沉溺在濫飲和縱慾之中,他走到了人生與人性的負面,用自己的藝術才華去迎合三教九流的口味,寫詩描繪非正常的男女做愛,甚至是變態的同性戀!
除此,艾布·努瓦斯在宗教信仰方面不是個虔信者,他雖然不像其他詩人那樣牴觸伊斯蘭,但他似乎採用了實用主義的方法來對待宗教,當他認為宗教有礙他享樂生活時,他便棄宗教而不顧;當他認為安拉能在人死後對其生前的行為加以審判時,他就堅持宗教至上,用無數的祈禱,甚至寫懺悔詩來乞求安拉寬宥。
儘管如此,艾布·努瓦斯在阿拉伯文學史上的地位仍不可低估,他一生留下的詩歌約有1.2萬餘行,所涉及的題材包括頌酒、豔情、讚頌、哀悼、諷刺等近十種。這些詩歌就其創作風格而言可分為兩種,一為傳統循古的,一為破舊革新的。前者主要反映在他的讚頌詩和哀悼詩中;後者則在他的頌酒詩、諷刺詩等題材的詩篇中得到充分的展現。
在許多頌揚詩中,詩人十分注意模仿古人的作品,出色地運用「廢墟序」(阿拉伯古代詩歌的一大特點,從」描寫廢墟「開始)作為詩的引子,如他的一首頌揚艾敏的詩篇,其端句如下:
日月風霜劫故院,
不見芳年尊容豔。
艾布·努瓦斯在模仿古人頌揚詩的結構時,並不一味追求復古,而是在此基礎上力求開拓新的意境,尤其在用詞方面,他克服了古詩中用詞冷僻、詞意晦澀的不足,使所作詩歌更貼近時代的氣息,更富有人情味,如:
宗教因他而升輝,(指哈裡發艾敏)
月兒隨其易歡悲,
利劍笑隨蹙怒眉。
艾布·努瓦斯的哀悼詩雖然不多,但從這些詩歌中仍能看到詩人流露出的對死者的誠摯情感,其中尤以詩人為艾敏所作的哀悼詩為最佳,詩人在此詩中云:
死神劫去他生命,
死難同胞難再回。
悲傷使人淚不止,
心中懷念日長久。
世上難遇我摯友,
墳塋叢中覓親人。
……
艾布·努瓦斯的獰獵詩與阿拉伯蒙昧時期的作品亦十分相似,讀起來存在佶屈聱牙之感,但詩人運用大量的修辭手段,如借喻、富有想像的比喻等,對大沙漠風情進行了藝術勾勒,仍能給人以樸素美的感受。
艾布·努瓦斯一生追求享樂,他所留下的無數篇詠酒詩,就是其放蕩生活的真實寫照。艾布·努瓦斯是「飲酒的魁首」,他的詠酒詩數量之多,風味之獨特是阿拉伯古往今來任何一個詩人所無法比擬的,也正是在這門詩歌中他才表現出空前絕後的創新才能。詠酒詩並非艾布·努瓦斯首創,早在蒙昧時期詠酒詩就已被人問津,阿拔斯王朝初期的巴夏爾等著名詩人都曾作過詠酒詩。然而只是到了艾布·努瓦斯手上,詠酒詩才臻至完美,並成為獨立的詩歌題材。艾布·努瓦斯的詠酒詩比其他詩人的同類作品要高出一籌,其原因被不少阿拉伯學者認為是他終日飲酒的結果,是他對酒產生感情的自然流露。當然這些詠酒詩也是詩人的精心寫意之作,是他全部創作熱情的結晶。艾布·努瓦斯對酒的描繪是十分自然的,沒有任何造作,他對酒的形象化的比喻、借喻詼諧動人;他對酒女、酒肆環境的描寫更富聲色。讀其詩篇,大有趨之能聞酒香,合目能見杯酒閃爍,豎耳能聽歌女吟唱的感受:
侍者把燈點燃,
又將金杯斟滿;
頃刻之間堂內燭光閃爍,
猶如雙燈放亮吐紅焰。
一陣疑惑起心頭,
雖然我明明知道還是要發問:
是酒發出火樣光,
還是火像酒在燃」?
在艾布·努瓦斯的詠酒詩中,充滿了他對蒙昧時期詩歌傳統格局的厭惡,他主張廢除對廢墟、故居的冗長描寫,提倡以描繪醇酒、賞樂取而代之,與此同時,艾布·努瓦斯還在他的許多吟酒詩中流露出他對宗教的不滿和他的世俗主義傾向。
賞樂酣酒結高朋,
此生不樂又奈何?
與酒友在一起,在醇酒、音樂、歌女之中尋找歡樂,這就是他人生的全部內容和唯一追求。雖然他最後醒悟了、懺悔了,開始倡導禁慾,並身體力行地履踐之,但是這畢竟不能洗刷他的過去。
在詠酒詩中,艾布·努瓦斯傾注了他的「靈魂與藝術」,如果用「格調新穎、詞句清麗、情致柔婉、形象生動」來概括他的詠酒詩的話是絕不過分的。他對酒的詠嘆,完全是建立在對酒的寵愛之上的,並通過自己豐富的想像力加以充實和渲染,成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傑作,他的這種具有鮮明特色的創作風格,正是詩人生活經歷、思想個性,以及時代特色的有機統一。雖然,在他的一些詠酒詩中摻雜了許多淫穢的內容,但它無損於這些詩歌的文學價值,相反,它卻是「那個時代放蕩的巴格達精神」的如實反映。也許可以這樣認為,艾布·努瓦斯詩歌的成就,並非在於他提出了深刻的思想、社會問題,而在於他細膩地、出色地描繪了他所處那一時代的生活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