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塗層織物可利用體熱發電 有望解決可穿戴設備供能問題

2020-12-20 中國網財經

  美國研究人員最新開發出一種可利用身體熱量發電並為小型電子設備供能的織物,有望解決可穿戴設備供能難的問題。

  研究人員22日在國際刊物《先進材料技術》雜誌網絡版上發表論文介紹,這種織物可藉助較高體溫與較低環境溫度的溫差來發電。根據熱電效應,高導電性、低導熱性的材料可使電荷從高溫區流向低溫區。

  研究人員將一種名為「PEDOT-Cl」的柔性、輕質聚合物薄膜「噴霧列印」在棉質織物上,形成一個「熱電堆」。用這種織物製成手環,日常佩戴就可產生超過20毫伏的熱電壓。

  論文通訊作者、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研究人員特麗莎·安德魯介紹說,這種塗層織物熱電性能好,可產生足夠高的熱電壓為小型設備供能,而且有著效率高、造價低等優點。

  研究人員測試這種塗層織物的耐用性時發現,用熱水搓洗後,塗層不會破裂、分層或脫落,且織物的導電性幾乎不受影響。

(責任編輯:戴婷婷)

相關焦點

  • 除了體熱充電 還有這些奇葩充電術
    【「體熱充電寶」:手握兩小時,iPhone充滿電】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生林剛發明了一款「體熱充電寶」,它可以利用溫差,將身體熱能轉化為電能,從而為手機充電。這種發電器是由玻璃和織物構成,結合有機和無機材料的有點,最大程度減少能量損耗,提高電力輸出,並且輕巧的發電裝置,可以更好的應用在可穿戴設備上。
  • 新智能塗層材料實現超疏水表面與可穿戴柔性傳感功能的結合
    新智能塗層材料實現超疏水表面與可穿戴柔性傳感功能的結合 發表時間:2017/10/24
  • 研究人員為可穿戴電子設備開發可供電的3D列印新型汗蒸膜
    中國3D列印網1月7日訊,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使用3D列印技術生產了一種新型薄膜,該薄膜可以有效地蒸發掉人類皮膚上的汗水,專門用於腋下墊,鞋墊和鞋襯等應用。研究人員還展示了如何利用薄膜吸收的水分為手錶和健身追蹤器等可穿戴電子設備供電。汗主要由水組成。
  • 可穿戴設備獲得成功的10大因素
    4月25日消息,可穿戴設備市場將在未來幾年呈現大幅增長的態勢,市場研究機構Juniper曾在去年發布報告稱,2013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的規模為14億美元,而到2018年有望增至190億美元。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看的,谷歌眼鏡倒有可能成為未來可穿戴設備市場上最為重要的一款產品。  (2)足夠實用  目前究竟有多少可穿戴設備是真正適用於普通的生活的呢?這個問題尚且沒有合適的答案。類似耐克FuelBand手環這樣的產品能夠在健身追蹤方面為人們提供幫助,而谷歌眼鏡的許多功能仍然是如今大部分可穿戴設備所不具備的。
  • 利用壓縮空氣發電?重慶這套設備全球首創
    記者 伊永軍 攝  華龍網12月11日23時21分訊(記者 伊永軍)聽說過水力發電、火力發電,但你知道空氣發電嗎?記者從重慶市科委了解到,我市近來研發出全球首創的高性能「空氣動力存儲發電系統」,利用壓縮空氣進行發電,目前設備可達到每小時發電15度-5000度,並且每度電的投資成本縮小了7倍。
  • 「真正可穿戴」的電子皮膚問世,可在任意方向伸展60%
    有一次在食堂吃飯,他和張偉聊起柔性電子,兩人一拍即合,基於兩人多年的理論和實踐基礎,遂開始對可穿戴電子設備的研究。肖建亮說他想做一款對人體更友好的可穿戴電子設備。因為常見的可穿戴電子皮膚設備如 Apple Watch、智能手環、智能眼鏡等,雖然有各自獨特的功能,但是多數存在價格昂貴、體驗感差、穿戴不舒服等各種各樣的問題。
  • 《方舟公園》VR有望打破智能可穿戴設備發展壁壘
    人感知機器還是機器感知人,這個概念的應用促成了VR產業與可穿戴智能設備的發展,同時打通人與機器的雙向交流,這個壁壘一直未被打破。
  • 可穿戴SIM卡:任何設備都能用
    目前這款原型產品是信用卡大小,但他們打算把它做成更小的可穿戴設備。產品帶有藍牙和NFC,也有可能會用作其它用途。把這款便攜SIM卡對著手機、平板、遊戲機或是其它設備,它就會把用戶的來電信息和身份傳輸到新設備中,這主要針對需要分享硬體設備的家庭或商業用戶。有了它你就不用再把SIM卡拆下來放到另一臺手機中來使用了。
  • 新型柔性可穿戴傳感器:可精準識別語音!
    導讀據韓國浦項科技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柔性、可穿戴、振動響應的傳感器。(圖片來源:Jose-Luis Olivares/MIT)創新近日,韓國浦項科技大學(POSTECH)化學系教授 Kilwon Cho 和電子與電氣工程系教授 Yoonyoung Chung 成功開發出一種柔性、可穿戴、振動響應的傳感器。
  • 三星可穿戴設備晶片:可檢測人體健康
    北京時間11月6日消息,據外媒Phone Arena報導,三星電子旗下半導體部門研發出了可穿戴設備晶片Bio Processor,能檢測人體的健康狀況。由於每個人的心跳有所區別,因此可保護獨立的數據。  在生物識別領域,Bio Processor的ECG傳感器可以應用於智能手環,使得用戶在獲取信息時無需手動輸入密碼或使用其它形式的安全機制,能夠自動登錄至智慧型手機和PC。  在日常生活中,配備ECG傳感器的手環和其它可穿戴設備能夠自動開啟車門或家門,不需要使用專用鑰匙。
  • 通過體熱獲取能量的柔性屏 可穿戴設備或將永不斷電
    預示未來一些可穿戴設備可以做到永不斷電。­  這項技術的原理是採用液態金屬的混合物面結合了剛性與柔性的特點,有效的傳導能量,並且這種熱電設備還能設計出各種外形,智能手錶、手持式照明、一些隨身攜帶的醫療設備等。­  柔性設備能夠更好地接觸皮膚,穿戴在身上也相當舒適。
  • 2020年中國可穿戴設備行業市場現狀及競爭格局分析 華為躍居第一
    隨著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的逐漸興起,可穿戴設備出貨量不斷增長。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也迎來高速增長,2019年我國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達到9924萬臺,同比增長35.6%。其中,智能可穿戴設備僅佔18%,可供企業開發空間還很大。
  • 科技新聞速知:水的多種液態、光合細菌、新型亞穩結構、超級塗層等
    未來有望通過人工模擬光合作用機制、仿生設計光敏器件,改造植物光合反應系統、提高太陽能利用率,提高農作物產量。這種超級塗層融合了可降低冰點的親水鏈段PVP、低表面能材料PDMS、可吸收太陽能的光熱碳纖維,為防止設備表面不結冰上了「三重保險」。張雷解釋,設備表面結冰,往往是水先附著在材料的表面而後凍結成冰。「我們使用了親水鏈段,它可以束縛水分子,降低水的冰點,相當於延遲了這個過程。」
  • 三星可穿戴設備Wearable連續多天出現登錄問題
    據外媒The Verge報導,過去幾天,連接管理三星可穿戴設備的應用程式Galaxy Wearable一直處於宕機狀態,同時有數百名用戶報告了有關登錄和更新的問題。用戶反饋,當三星Gear和Galaxy Watch智能手錶的使用者試圖通過手機登錄Galaxy Wearable時,該應用會始終停留在一個白色的界面。
  • 盤點國內兒童可穿戴設備十大品牌
    2015年,對於正處於市場萌芽期的可穿戴設備來說是其蓬勃發展的一年。而在剛剛過去拉斯維加斯CES(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上,眾多廠商向世界展示了他們最新研發的電子產品,當然也包括悄然興起的可穿戴設備。
  • 知道嗎,空氣中的水分可以發電!
    除了風電、光伏、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發電,空氣發電也是一種清潔能源生產方法,此外它還可以作為一種備用電站。但多年來,由於燃料價格相對容易獲取且價格相對便宜,空氣發電技術並沒有獲得實質性突破,目前仍鮮少有人問津。空氣可以發電,空氣中的水分也能發電。
  • 可穿戴設備市場:華為甩開小米、蘋果?
    華為消費者CEO餘承東的一條微博,讓可穿戴設備再次登上熱搜。餘承東在微博中表示,華為腕上穿戴設備銷量增長迅猛,市場份額已經超過蘋果、小米,位居全球第一。實際上,從今年下半年開始,華為就開始在可穿戴市場頻頻發力了,這讓同樣位居國內可穿戴市場前列的小米、蘋果,感受到了不小的壓力。
  • 全球最大消費電子展CES2020:數字健康設備和可穿戴設備加速發展!
    今年的CES有546臺數字健康設備和635臺可穿戴設備收到熱捧。CES2020展出的數字健康設備和可穿戴設備分別高於CES 2019上展示的505臺和620臺設備。小編盤點了CES2020上的十一家明星企業及其產品,一起來迎接物聯網醫療時代的到來吧!
  • 可穿戴設備之父為何看不上手環們?
    文/穆楠阿萊克斯·彭特蘭(Alex Pentland)被稱為可穿戴設備教父,在學術上,他在制定大數據與可穿戴設備的通用標準;在產品上,谷歌眼鏡。乃至人臉識別技術均為他的在 MIT 實驗室的學生主導。另一個層面來說,就是我們到底需要可穿戴設備做什麼?用 alex 的原話說,目前的設備不能告訴人們「真正」所需要的信息,比如手環可以告訴你的心率,但普通用戶不需要知道心率,他想要的是身體到底有沒有問題,睡眠質量如何,以後該如何調理等,要做到這些,就需要大數據層面的應用,缺少軟體與數據的支持,穿戴設備更像是個硬體玩具而已。
  • 可穿戴設備的下半場,誰才會成為「擎天柱」?
    今年「跑步經濟」帶動了大量中國運動品牌業績的復甦增長,除此之外,跑步經濟也在不斷促進文化用品行業、電子產品等領域消費,其中在可穿戴設備如智能手錶、手環上的體現最為明顯。除了「健康」可穿戴設備需要更多元素日前,IDC公布了最新可穿戴設備市場追蹤報告,報告顯示第三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3293萬臺,較上年同期增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