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為可穿戴電子設備開發可供電的3D列印新型汗蒸膜

2021-01-11 3D列印網

中國3D列印網1月7日訊,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使用3D列印技術生產了一種新型薄膜,該薄膜可以有效地蒸發掉人類皮膚上的汗水,專門用於腋下墊,鞋墊和鞋襯等應用。研究人員還展示了如何利用薄膜吸收的水分為手錶和健身追蹤器等可穿戴電子設備供電。

汗主要由水組成。當水從皮膚表面蒸發時,它會降低皮膚溫度,使我們感到涼爽。」國大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研究小組負責人譚瑞正解釋說。「在我們的新發明中,我們創造了一種新穎的薄膜,該薄膜對從皮膚中蒸發出汗水然後吸收汗水中的水分非常有效。我們還邁出了第一步–通過將水分從汗水轉化為能量,將其用於為小型可穿戴設備供電。」

3D列印膠片

研究人員用兩種吸溼性化學物質(氯化鈷和乙醇胺)製成了這種薄膜,它們可以吸引並保持從周圍環境吸收的水分子。根據該團隊的說法,吸溼性3D列印膜可以吸收的水分多於15倍,而速度卻是同類傳統材料的六倍。隨著水分的吸收,薄膜會從藍色變為紫色,然後變為粉紅色,以指示已經發生的吸水量。當暴露在陽光下時,薄膜可以迅速釋放吸收的水並自我再生,能夠重複使用一百次以上。

為了演示該膜的應用,研究人員將其整合到了服裝中常用的聚四氟乙烯(PTFE)膜中,並製成了腋下墊,鞋襯和鞋墊。「鞋內底的原型是使用3D列印創建的,」國立大學國立大學研究團隊的共同負責人丁俊教授說。「使用的材料是軟聚合物和硬聚合物的混合物,因此提供了足夠的支撐力和減震能力。」丁俊補充說:「使用嵌入了吸溼膜的腋下墊,鞋襯和鞋墊,汗水蒸發產生的水分會被迅速吸收,防止汗水積聚,並為個人舒適提供乾燥涼爽的微氣候。」

塗有新型薄膜的鞋墊原型由於吸收水分而從藍色變為粉紅色。圖片來自國大。

為可穿戴電子設備供電

研究人員將開發進一步向前邁進,尋找一種充分利用影片所利用汗水的方法。為此,他們設計並創建了由八個電化學電池(EC)組成的可穿戴式能量採集設備,在其中,他們將3D列印膜用作電解質。吸收水分後,每個EC可以產生約0.57伏的電,並且該設備總共產生了足夠的能量來為發光二極體供電。該團隊認為,這種概念驗證的展示可以為功能性服裝,鞋類和可穿戴電子產品領域的「巨大的經濟潛力」鋪平道路。

這項研究的更多細節可以在《納米能源》雜誌的標題為「具有加速汗液蒸發和能量收集雙重功能的可穿戴設備的超吸溼薄膜」中找到。該論文由X.Zhang,J.Yang,R.Borayek,H.Qu,D.Nandakumar,Q.Zhang,J.Ding和S.Tan合著。

由國立大學助理教授譚瑞正(左)和丁軍教授(右)領導的國大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穎的薄膜,該薄膜非常有效地蒸發皮膚上的汗水。圖片來自國大。

3D列印可穿戴技術

3D列印已經參與可穿戴技術設備和服裝的設計和創建已有一段時間了,並且在過去幾年中,該領域已經取得了許多創新發展,尤其是在能夠響應其環境的服裝方面。

早在2015年,3D列印技術就被用於創建可根據佩戴者的腦電波而改變形狀的頭盔,其目的是探索多種材料列印技術和可穿戴設備的結合,以響應大腦的神經命令。幾個月後,一些麻省理工學院的設計師使用FDM製作了3D列印的鞋子,該鞋子可根據穿著者的刺激而改變形狀。

最近,人們已探索3D列印作為生產電子可穿戴設備(例如手錶和健身追蹤器)的潛在方法。

2017年,美國國家跨學科科學技術研究所(NIIST)的一個研究小組對3D列印柔性電子設備進行了研究,以用於偏遠地區,其目標是製造一種可穿戴天線,該天線可嵌入士兵的外套中以傳達健康數據。同時,倫敦布魯內爾大學3D清潔電子研究小組的研究人員列印了一種低成本的柔性電池,該電池可以加工成可穿戴的矽膠帶,這被認為是3D列印首次完全生產柔性超級電容器。

在其他地方,成均館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3D列印的可穿戴醫療生物傳感器進行個性化的健康監測,而諾丁漢大學的增材製造中心最近在利用石墨烯進行3D列印電子學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

倫敦布魯內爾大學開發了可充電腕帶。倫敦布魯內爾大學照片

相關焦點

  • 可自修復可拉伸3D列印印刷的液態金屬複合材料摩擦納米發電機
    可自修復可拉伸可3D列印印刷的液態金屬彈性體複合材料摩擦納米發電機很難獲得柔軟且可導電的材料。創建一個可以承受損害的電路甚至更難治癒。但是,對於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來說,這類創新只是辦公室的另一天。
  • 新型塗層織物可利用體熱發電 有望解決可穿戴設備供能問題
    美國研究人員最新開發出一種可利用身體熱量發電並為小型電子設備供能的織物,有望解決可穿戴設備供能難的問題。  研究人員22日在國際刊物《先進材料技術》雜誌網絡版上發表論文介紹,這種織物可藉助較高體溫與較低環境溫度的溫差來發電。根據熱電效應,高導電性、低導熱性的材料可使電荷從高溫區流向低溫區。
  • 新型柔性可穿戴傳感器:可精準識別語音!
    導讀據韓國浦項科技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柔性、可穿戴、振動響應的傳感器。(圖片來源:Jose-Luis Olivares/MIT)創新近日,韓國浦項科技大學(POSTECH)化學系教授 Kilwon Cho 和電子與電氣工程系教授 Yoonyoung Chung 成功開發出一種柔性、可穿戴、振動響應的傳感器。
  • 「真正可穿戴」的電子皮膚問世,可在任意方向伸展60%
    近日,華人學者開發出一種 「真正可穿戴」 的可穿戴電子設備,這是一種受人體皮膚啟發的、可粘在皮膚上的 「電子皮膚」,其內部主要由電路板構成。圖 | 新型可穿戴電子設備研究者肖建亮(左)和張偉(右)緣起於食堂的一場研究肖建亮告訴 DeepTech,他在柔性電子領域深耕多年,對可穿戴電子設備的洞察力和感知力敏銳且深入
  •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實驗性的貼紙,可貼在皮膚上監測人體健康狀況!
    打開APP 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實驗性的貼紙,可貼在皮膚上監測人體健康狀況! (圖片來源:鮑哲南實驗室) 為了演示這項可穿戴技術,研究人員將傳感器貼在一個測試對象的手腕和腹部,通過檢測每次心跳或者呼吸過程中他們的皮膚如何拉伸與收縮,來監測個人的脈搏與呼吸。
  • ...進展;發現3D可印刷水凝膠墨水;美國研究設計仿生蛛網凝結蒸餾水
    為測試其性能,研究院人將其置於極端高溫和低溫條件下並多次壓縮。結果表明石墨烯基泡沫極端溫度下(-269.15℃和1000℃)仍和室溫下狀態一致,保持了原有的柔軟和蓬鬆。相關研究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   研究人員表示,該成果表明了超薄材料可以產生具有獨特性質的泡沫,未來這類材料可能會在太空中廣泛使用。
  • 為植物設計的可穿戴傳感器:可測量農作物水分狀況!
    導讀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低成本、易生產、石墨烯基的傳感器。它位於膠帶上,能夠簡便地粘貼到植物上,為科研人員和農民提供有關植物水分的數據。這一切要歸功於他和同事們開發的一種位於膠帶上的微型石墨烯基傳感器。它可以貼到植物上,因此研究人員也稱之為「植物紋身傳感器」,它能夠為研究人員和農民有關植物水分的數據。
  • 首爾科學家3D列印多功能軟體傳感器可實現人機互動
    導 語 READ 研究人員正越來越多地採用3D列印技術,以製造具有更複雜設計和高級功能的軟機器人 首爾國立大學(SNU)的研究人員開發了新穎的3D列印傳感器,使人類能夠與變形的軟機器人系統進行遠程交互
  • 福建物構所利用光固化3D列印技術研發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面向人工智慧和健康監控的柔性可穿戴傳感器正在從基礎研究向產業化方向發展,3D列印具有不受零件幾何結構限制和快速製造的優勢,在可穿戴傳感器方面具有應用前景,但如何滿足智能穿戴應用中的各種力學性能和傳感性能要求仍具挑戰。
  • 普渡大學研究人員致力於打造「智能」物體的多功能3D印表機
    普渡大學理工學院和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正致力於開發一種多功能3D印表機,最終可以讓人們列印出「智能」物體,包括整個手機。purdue-researchers-working-on-a-multi-functional-3d-printer-for-printing-smart-o.jpg下載附件半小時前上傳圖片來源:普渡大學該項目將3D結構列印與電子列印甚至算法相結合,在整個材料中融入傳感,計算和驅動。
  • Whistle公司為寵物狗開發可穿戴設備
    Whistle的產品是一款安裝在寵物狗脖子上的聯網電子設備,這家公司創立於2012年的舊金山,除了負責產品的Eidelman之外,還有CEO Ben Jacobs,技術總監 Kevin Lloyd。到目前為止,他們已經獲得600萬美元的A輪融資,並在2013年年底將產品成功的推出上市了。
  • 全球最大消費電子展CES2020:數字健康設備和可穿戴設備加速發展!
    前言 CES(國際消費電子產品展)由美國電子消費品製造商協會(簡稱CEA)主辦。CES每年1月在拉斯維加斯舉辦,是世界上最大、影響最為廣泛的消費類電子技術年展,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費技術盛宴。今年的CES有546臺數字健康設備和635臺可穿戴設備收到熱捧。
  • 3Doodler發布學齡前兒童新型3D印表機:可讓兒童列印自己的3D玩具
    #2020開運豪禮#如果你認為3D列印是一種成年人的愛好,那麼你可能要改變一下思路了,最近3Doodler公司推出了一款專門針對學齡前兒童的新型3D印表機,這款3D印表機可以讓兒童以一種有趣並且安全的方式列印屬於他們自己的小玩具,同時鼓勵他們接觸新的科技
  • 新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用室內照明光線為物聯網設備供電
    導讀據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它可以採集來自室內燈具的光線。創新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在一篇發表在《化學科學(Chemical Science)》期刊上的新論文中,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展示了一種新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它可以採集來自室內燈具的光線。
  • 研究小組製造出可進行3D列印的超級合金
    近年來,利用雷射束和電子束來 "列印 "工程物體,實現了傳統製造無法實現的複雜形狀。金屬材料的增材製造(AM)工藝,或稱3D列印,將細小的粉末顆粒(每個顆粒比一粒海灘沙子小10倍左右)熔化並融合在亞毫米級的 "池子 "中,這些 "池子 "是通過將雷射或電子束聚焦在材料上形成的。
  • 市場被點燃,可穿戴設備「叫好又叫座」?
    消費者對智能手錶、手環、耳機等可穿戴設備需求強勁。 IDC數據顯示,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在2020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長35.1%,總出貨量達到1.25億。排在前四名的廠商依次為蘋果、小米、華為、三星。 而對於中國市場來說,今年第三季度,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3293萬臺,同比增長15.3%。
  • 可伸縮電子設備打造出可安全佩戴的秒表貼紙
    據外媒報導,或許這種可伸縮的秒表貼紙在眾多可穿戴設備中是非常不起眼,這種由南京大學Desheng Kong開發的貼紙可以貼在人的手背上。在可穿戴電子產品中,最不起眼或最引人注目的是通過納米技術,這種新型計時器不僅亮度能讓佩戴者在室內光線下閱讀,而的其所需電壓也足夠低,所以它對人體皮膚非常安全。或許電子貼紙或臨時紋身並不新鮮,該技術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特別是在醫學領域,但這項在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交流電致發光(ACEL)顯示技術仍有許多不足之處。
  • 全球可穿戴設備電池:國光電子佔領20%市場份額
    近幾年各個網際網路科技公司紛紛推出自己的移動穿戴設備,使可穿戴設備競爭日益激烈。今日有外媒報導了今年第一季度的可穿戴設備市場數據,該報告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67%,共計1970萬件。
  • 可穿戴設備的下半場,誰才會成為「擎天柱」?
    今年「跑步經濟」帶動了大量中國運動品牌業績的復甦增長,除此之外,跑步經濟也在不斷促進文化用品行業、電子產品等領域消費,其中在可穿戴設備如智能手錶、手環上的體現最為明顯。除了「健康」可穿戴設備需要更多元素日前,IDC公布了最新可穿戴設備市場追蹤報告,報告顯示第三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3293萬臺,較上年同期增長15%。
  • 「智能眼鏡」能否支撐起可穿戴設備的下半場?
    今年「跑步經濟」帶動了大量中國運動品牌業績的復甦增長,除此之外,跑步經濟也在不斷促進文化用品行業、電子產品等領域消費,其中在可穿戴設備如智能手錶、手環上的體現最為明顯。除了「健康」可穿戴設備需要更多元素日前,IDC公布了最新可穿戴設備市場追蹤報告,報告顯示第三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3293萬臺,較上年同期增長15%。品牌排名方面,華為、小米與蘋果分列前三。同期,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高達1.25億臺,同比增長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