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通程(巫山)航線時刻表
家住廣州又常年在海外工作的張先生,經常需要往返美國和中國,以往搭乘芝加哥—上海的航班時,登機牌和行李託運等手續都只能先辦理到上海浦東機場,抵達後還要「拖著箱子趕飛機」,既耗時又費力。不過,這幾年,張先生發現,不僅能辦理通程登機牌了,託運行李更是直掛到了廣州。
通程航班,一「通」全程。近日,民航局下發了《關於開展國內中轉旅客跨航司行李直掛服務試點的通知》,擬在國航等8家航空公司和上海浦東機場等29座機場開展國內中轉旅客跨航空公司行李直掛服務試點。消息即出,立刻成為輿論焦點。
通程航班「多點開花」
坐飛機是很多旅客長途出行的首選。但如果你所在的城市直飛航線有限,你一定很想「吐槽」中轉航班服務了,比如中途取行李辦手續麻煩、等待的時間長,甚至要等待大半天時間……
雖然近年來,我國民航運輸需求旺盛,機場旅客吞吐量保持著高速增長態勢,但區域間機場發展依然不夠均衡,大型機場高位運行,中小型機場效能低的現象依然存在。根據研究機構統計,目前國內幹支機場直連航線覆蓋率為25.6%,支線與支線機場直連航線覆蓋率僅為0.6%。幹線通達性和支線通達性差異非常大。
於是,通程航班就應運而生了。簡言之,通程旅客在始發站辦理登機手續時,可以領取包括聯程航段在內的兩張登機牌,行李從始發站被直接託運到終點站,而在中轉機場不用提取行李,可直接在最後的目的站提取行李。
呼和浩特機場機務引導飛機入位
雖然不是直飛,但這種飛行模式可以做到多條航線、手續簡化、避免奔波、省心省力,成為旅客的「心頭好」。2016年,內蒙古機場集團率先提出「幹支聯動」發展戰略,打造「經呼飛」中轉品牌,發力國內通程航班,開發中轉產品,提高中轉保障能力,為旅客提供一站式中轉服務:擴大航線網絡範圍,增加航班頻次和縮短中轉銜接時間,讓旅客的行程更加緊湊;開發通程值機系統,為旅客直接辦理後續航班乘機手續及行李直掛手續;開發中轉服務系統,實時傳遞中轉旅客信息,在機場設立服務專櫃,對通程航班行李進行分揀,並提供免費餐食和免費住宿。
不只是機場,通程航班也成為航空公司吸引旅客,真情服務的一大「法寶」。目前,華夏航空與國內23家航空公司開展了代碼共享、互售籤轉等多種形式的通程航班合作,自動組合航班產品,購票模式與點對點的航班相同,為旅客提供行李直掛、換乘專車等通程服務。在剛剛通航的重慶巫山機場,雖然直飛的航線條數不多,但因為華夏航空大力推動的通程航班,可以很方便地從那裡前往北上廣深等全國60多座城市。
為更好地推進通程航班,提升服務品質,民航局在8月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了開展中轉旅客跨航空公司行李直掛試點單位:一是以機場為主導,既可以開展基於旅客申請的「響應式」中轉服務,也可通過與其他機場、航空公司或第三方合作的方式,主動為中轉旅客提供服務;二是以航空公司之間主動合作,採用代碼共享、通程聯運、合作聯營等方式,在既定的中轉機場為旅客提供跨航司行李直掛服務。
一名旅客在享受華夏航空「通程航班」專人引導服務
為省心、省力、省時點讚
如今,越來越多的旅客對通程航班表現出濃厚興趣,「跨航空公司中轉」這個名字也越發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一直在進步,一直在行動」「越來越貼心了」「實實在在的便民政策」。網絡上好評不斷。網友「CYP_9344」說:「2016年,一次在首都機場過夜中轉(上海浦東—北京首都—紐瓦克)就沒有取行李,是直掛過去的,感覺相當方便;回程洛杉磯—北京首都—上海虹橋也是直掛,不用帶著行李奔波,希望更多的機場實現跨航空公司中轉。」網友「豔隨心至」更是滿懷期待,「什麼時候實施?好想立刻體驗下」。
不只是網友,新華社、《經濟日報》、央視、中新網、《北京日報》等也紛紛對通程航班作了報導。《新民晚報》評價說,「通程航班」省心、省力、省時,是深受旅客歡迎的中轉模式,方便旅客在始發地一次性辦理始發站及所有經停站的乘機手續,並可直接在目的地站提取託運行李,極大地方便了旅客在中轉站轉乘後續航班。不少業內人士則從更為專業的角度,分析了通程航班的優勢。他們指出,目前國內不少航空公司的航線還較為分散,即便通達了一些樞紐機場,其想形成便捷的航線網絡還面臨一定困難,跨航空公司通程航班作為國內第三類航班的出現,打破了這個壁壘,打通了民航的「最後一公裡」,讓中小航空公司也能有發達的航線網絡,提高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更方便了廣大民航旅客。
《經濟日報》等媒體則關注了目前通程航班推廣中存在的難點,並結合民航局8月新聞發布會上的相關內容,對制約國內中轉旅客實現跨航空公司行李直掛的主要因素進行了闡述。文章表示,「目前我國跨航空公司行李直掛的問題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更好的服務意味著需要投入更多的保障資源,如場地、人力等,不同機場和航空公司對由誰來承擔投入認識不盡一致。二是不同類型航空公司對實施該項服務的利弊認識也不盡一致,部分網絡型航空公司認為完善的網絡資源是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實施跨航空公司行李直掛會削弱自己的優勢,會導致自身客源的流失。三是數據不共享、系統不支持。機場為中轉旅客提供跨航空公司行李直掛的前提是掌握中轉旅客及行李的信息,而目前的系統無法獲取中轉旅客的相關信息」。
此外,不少媒體在報導當地通程旅客量迅猛增長的同時,為旅客提供了通程航班攻略。《現代金報》溫馨提示,「旅客朋友如辦理國際通程業務,須特別注意以下事項:確保已提前辦理好目的地的籤證;各航空公司不同國家(地區)航班所執行的託運行李額度標準不同,需要提前確認目的地的行李標準是以重量計算還是以件數計算,並按相關標準整理行李」。
一名旅客在享受華夏航空「通程航班」專人引導服務
優質的中轉保障需通力合作
實現跨航空公司中轉既是提升民航服務品質的需要,也是打造幹支結合航線網絡,提升樞紐功能的需要。
近年來,民航局積極推動跨航司中轉服務。今年初,民航局在深化去年八項便民服務措施的基礎上,把深入推進國內中轉旅客跨航空公司行李直掛等工作,作為提升服務品質的重點工作。目前,民航局已經形成《國內通程航班管理辦法》《國內通程航班實施指南》,正在面向全行業徵求意見,其中對航空公司、機場和信息服務商的角色定位以及通程航班的銷售過程、保障過程也提出了明確要求。
今年6月,民航局還特地召開了國內中轉旅客跨航空公司行李直掛工作推進會,對涉及不同航空公司、多座機場、多家地面代理的中轉旅客服務的流程、職責進行了梳理調整。會議指出,一是要遵循市場原則,即需求側旅客對跨航空公司中轉有需求,供給側航空公司和機場投入有產出,增加中轉旅客量能有收入乃至盈利;二是在政策引導上把「通程航班」點亮,明確「通程航班」定義概念、制定通程標準辦法,讓「通程航班」成為有服務、有標準、有保障、有溫度的產品;三是推動行業智慧化發展,特別是在信息開放共享、加強技術研發上積極主動,並提供支撐,推動智慧民航發展。
優質的中轉保障是真情服務的應有之義,航空公司、機場以及相關單位需要各司其職,通力合作,在提升服務和大數據開發上協同努力,推出優質完善、經濟便捷的跨航空公司中轉產品。我們希望,未來中轉成為旅客選擇的一種習慣;我們期待,未來中轉能契合每一位旅客的體驗;我們同樣相信,未來的中轉將更加個性化,滿足旅客最關切的所想所需,真正增強旅客的滿足感、幸福感和獲得感。(《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張豐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