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故事|「護林是我的命,我的心走不出這座山」——護林員孫國亮...

2020-12-08 環京津網

西風怒吼,黃沙眯眼。

一位50歲的男子小心翼翼地走在一條自己踏出來的羊腸小道上,生怕踩著還未披綠的蒿草。遇到沒路的地段,他深一腳淺一腳地跳躍在或溼滑或尖銳的石頭上,步履維艱。

腳下,是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水溝管理站轄區。

漫漫巡山路,孫國亮走了32年。

記者幾天前跟隨巡山的男子叫孫國亮,他已在大山中堅守了32年,行程11萬多公裡,繞地球赤道近3圈。

這個比實際年齡看似老十多歲、雙手像半截老松木的人,和這裡的100多位護林員一樣,患上了風溼病、胃病等職業病,遇到變天時節,靠貼膏藥才能勉強維持巡山。

孫國亮笑言,自己老了,可能再有幾年就走不動了。「等我百年之後,把我的骨灰撒到山裡,繼續守護賀蘭山。」

面對曾經千瘡百孔的大山,他暗自許下承諾,哪怕用一生也要讓大山重煥生機

千百年來,賀蘭山饋贈給它的兒女豐厚的禮物。但也正是人類一味的索取,一度使賀蘭山地表植被受損,珍稀動物難覓蹤影,山體更是滿目瘡痍。

護林,這種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延續下來的方式,是寧夏人挽救和守護賀蘭山的共識。

孫國亮至今仍清晰地記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在賀蘭山大砍大伐的火熱場景。每天,孫國亮的父親用驢子馱著200多斤重的木材,穿梭在森林深處。

不知從何時起,山裡的呱呱雞數量驟減,有時一連幾天才能發現兩三隻。到上世紀八十年代,賀蘭山接近人類生活區的林木已被伐得所剩無幾。

孫國亮隨身攜帶小本記錄巡山日誌。

1988年,初中畢業的孫國亮通過招考成為一名護林員。

與父輩不同,孫國亮的工作職責是阻止盜伐、偷獵、盜採。

護林路上,孫國亮不止一次發現伐木後留下的一個個枯樁,千瘡百孔、面目全非的大山讓孫國亮心痛不已。隨著年齡和閱歷增長,孫國亮漸漸醒悟:「人類虧欠大山的太多,我必須替父還債。」

沿著父親伐木的痕跡,孫國亮開始了護山之路,每天往返十多公裡。如果到海拔1800米以上的深山區巡山,單次往返得耗時4天。

尖銳的石頭經常刮傷手掌、小腿,巡一趟山回來,傷痕累累;遇到大風天氣,頂著飛沙走石,必須緊挨著山壁走,稍不留神,腳下便是萬丈深淵;運氣不好的時候,兩處泉水間的路程要走四五個小時,大風吹在乾裂的嘴唇上,生疼生疼……

「在山上走三四公裡,相當於在平地上走一二十公裡。巡山時不敢歇腳,不是因為不累,而是要趕時間,否則就不知道晚上的床在哪裡了。」孫國亮笑著說。

在與青山為伍、與綠水為鄰的日子裡,孫國亮的足跡遍布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5%的護林點,也鑄就了一段不同尋常的守山路。

14年前的一個秋天,孫國亮和兩名同事像往常一樣在馬蓮口管理站轄區巡山,突然發現3名偷獵者。

在一塊高約3米的巨石上,孫國亮一躍跳下,從衣服後領逮住一名狩獵者,並將其壓倒在地。兩個人赤手空拳搏鬥了十多分鐘,偷獵者突然掏出一把匕首,在孫國亮手臂劃出一道長達7釐米的刀口。

一時間,鮮血直流。孫國亮忍著劇痛,奪下偷獵者手中的刀,在他的震懾下,對方這才停止了反抗。

本以為可以鬆一口氣,誰知聞風而逃的另外兩名偷獵者又回來了!讓人毛骨悚然的是,他們的槍直直瞄準孫國亮和同事。

緊要關頭,孫國亮不知從哪裡來的勇氣,一步步靠近持槍的偷獵者,一把奪過對方手裡的一把槍!而這時,對方又用另外一桿槍頂住孫國亮的腦門。

就在命懸一線時,孫國亮急中生智,衝對方大喊:「這麼打下去註定落個你死我傷的下場,不如大家都退一步,你們可以棄槍換人。」孫國亮讓偷獵者將槍和自己綁到一起,作為人質。待偷獵者和同事交換人質後,三名偷獵者逃之夭夭。

孫國亮牢牢記住了對方的臉。之後,他和同事配合公安部門將偷獵者繩之以法。

事後,有人責怪他,對方的目標是巖羊,你為何不顧自己的性命?他回應:「邪不壓正,我的背後有黨和政府。」

鐵面無私、六親不認,特殊職業讓孤獨如影隨形

守林32年,孫國亮走過24個護林點,覆蓋50多個村莊,但是結交的朋友並不多。

「幹的是得罪人的事兒,怨不得別人。」

2003年,為了扭轉嚴重惡化的生態環境,寧夏在全境實行封山禁牧。不少世世代代將賀蘭山當作牧場的養羊人,與孫國亮打起「遊擊戰」,趕著羊群晝伏夜出。

拌嘴、罵架,成了常有的事。

家住拜寺口附近的宋老漢養了300多隻羊,總是想方設法讓羊兒進山吃草。

口渴了,孫國亮就地跪在小溪旁喝一口溪水。

孫國亮勸不住,便憑藉好體力,一溜煙跑到老漢和羊群的前方,將羊從山裡往外趕。固執的宋老漢不聽勸,再將羊群往裡趕。一來二去,羊兒乏得氣喘籲籲,二人之間的「戰鬥」以宋老漢心疼羊群而妥協告終。

護林點門口,不時有村民送來羊肉、瓜菜等禮物,送禮的理由無非是想偷牧或偷獵。有人想在保護區附近採石,打聽到孫國亮喜歡喝酒,索性送來整整一箱高檔酒。

在缺資少物的護林點,這些禮物彌足珍貴。然而,村民但凡有一絲「圖謀」,都會被孫國亮拒之門外。

「我不能為了一時嘴饞,沒了原則。」孫國亮說,缺菜少肉不打緊,他最喜歡的就是辣椒拌麵,素材簡單,不用求人。

守好林,前提是鐵面無私,甚至六親不認,這份特殊的工作,帶給孫國亮的則是如影隨形的孤獨。

他人不解,內心苦悶時,孫國亮喜歡用文字排洩情緒。在《奪槍事件》一詩裡,孫國亮寫道:

「我對著山喊,我也想在人群裡生活。

我對著山喊,我用汗水和孤獨追求著什麼。

我無怨無悔,但我也需要理解。」

在同事李建平眼裡,孫國亮也是個「狠」起心來一點也不講感情的人。

幾年前,孫國亮得來一隻狗,起名小黑。漫漫巡山路上,小黑是孫國亮唯一可以對話、取暖的伴侶。巡山路蜿蜒曲折,小黑累得氣喘籲籲,孫國亮就抱著小黑走。但是一天,孫國亮卻親手將小黑送上了路。

臨死前,小黑顫抖著身體,含著淚絕望地望著孫國亮的眼神,讓他每每想起來心如刀絞。

孫國亮說,小黑的死是不可原諒的,因為它偷吃巖羊。

「我是個護林的,別人偷盜巖羊,我可以奪槍,和他們拼命,對於『家人』,我不能助紂為虐。」

在大水渠護林點,孫國亮度過心裡最苦的4年。

2003年,自治區實行封山育林,賀蘭山下許多村莊實現整村生態移民。

幾乎一夜之間,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搬家。目送著曾經因為小利益吵得不可開交的鄰居一個個搬走,孫國亮心裡落了空。經常會到村民遺棄的舊居,呆坐大半天。

這時,一種孤獨感噴湧而出,卻又無人訴說,心裡堵得慌。

「我接受大家對我的指責,因為我的執著,我傷害了不少人,但是我無悔,我在用忠誠愛著我的山。」

32年來,不計其數的牛羊、驢、騾子被孫國亮趕下山林;200多把斧頭、電鋸等工具被他收回護林點;他工作過的24個護林點,盜獵、盜伐、偷採等違法行為幾乎絕跡。

父輩的債看似還清了!

「現在工作輕鬆了嗎?」記者問。

「哪有?生態恢復後,防火是更為艱巨的任務。我要讓賀蘭山變得更好!留給後人的將是一個富饒、翠綠的山,這是我們對大山的承諾。」

「護林是我的命,我的心走不出這座山。」與大山朝夕相伴的孫國亮質樸得像個孩子

孫國亮的確是離不開大山的人。因為他對大山的付出,如釀葡萄酒般,愈加濃烈、真誠。

一天夜裡20時許,孫國亮接到求助電話,一位女子被家暴後萌發輕生的念頭,獨自進到賀蘭山。家人好不容易聯繫到她,卻不知女子的具體位置,無法營救。熟悉地形的孫國亮主動請纓參加救援,一路摸黑,跌跌撞撞2個多小時,孫國亮才發現女子。

見到有人前來,女子情緒激動,揚言要跳下山崖。孫國亮趁女子不備時,抓住她的衣服,成功將其救下,距離女子一尺遠處,便是萬丈深淵。

護林多年,孫國亮施救過的輕生者、驢友不計其數,每次遇到緊急情況,他總是從人群中一躍而出,施救完又不留姓名,悄然離開。「我不想當英雄,憑著良心做事,我只是做了該做的。」

在旁人眼裡,孫國亮捨己救人、不求回報。在女兒眼裡,孫國亮卻是「另類」。

巡山累了,孫國亮(右)和同事歇歇腳。

每個月,孫國亮在家的天數僅為4天,粗算下來,每年在家的天數不到全年的13%。這個極不合理的佔比中,孫國亮的女兒度過了無數個缺少父愛的歲月,也讓孫國亮和女兒之間隔了一道無法逾越的山。

「看見我冷得像賀蘭山的雪。」「每次聊天,說話不超過10分鐘。」孫國亮這樣總結和女兒的相處。

「我爸挺沒意思,說話三句不離他的山。」孫國亮的女兒無奈地回應。

時間久了,孫國亮索性不在家裡提賀蘭山。包括不放置任何與護林有關的東西。

全國優秀護林員、「感動寧夏·2008年度人物」評選提名、自治區森林衛士……孫國亮也從不將這些年獲得的榮譽告訴女兒。

「妻子有沒有提過讓你換個工作?」

「她爸也是護林員,她打小就知道這行的苦。再說,護林是我的命,我的心走不出這座山。」

善良的妻子對孫國亮充滿包容和理解。但是對家人的愧疚,質樸得像個孩子的孫國亮,一輩子都無法釋懷。(寧夏日報記者姜璐文/圖)

相關焦點

  • 寧夏:六盤山護林員堅守「無火」新春
    護林員的巡山日常。新華社銀川1月25日電(記者謝建雯)雪落六盤,霧凇林立。雪色中,身著橙紅隊服的鄢小元一行四人十分顯眼。他們手拿鐵鍬、肩背水箱、胸前掛著望遠鏡,走在雪地上發出咯吱聲響,一步一個腳印地守護著這座大山。
  • 將樂:護林員樓其善和他的護林人生
    2001年,樓其善36歲,根據組織指派,他來到杏溪護林點,成了一名護林員。此後一晃18年,7任搭檔。如今,他也快退休了。那一年,得知樓其善要去做護林員,一家人都反對。父親知道其中的苦,不願意讓他去,妻子蔡勤英和他吵了好幾次架。護林點周邊只有杏溪村,離鄉裡約5公裡,要走窄小難行的泥濘村道。一個護林點安排兩名護林員,他們要互相扶持。
  • 專職護林員抒寫著一段段「護林故事」
    在防範森林火災、保護生態的同時,抒寫著一段段「護林故事」。 森林防火衝一線 出生於1953年的吳德順老人是我市嶽西縣店前鎮後河村的一位護林員。1984年他開始在後河村從事護林員工作,1987被聘請為當時的前河鄉林業站專職護林員,拆鄉並鎮後,回任後河村護林員共30多年時間。
  • 「聚焦生態公益性崗位」①生態護林員楊秀清|護林28年,我與青山有...
    【開欄語】生態護林員、農村管水員、鄉村保潔員、巡河員、護路員……這些不同的稱呼,都來自同一個崗位——生態公益性崗位。2020年,貴州圍繞鄉村振興、文明城市創建、新型城鎮化等工作,開發6萬個公益性崗位,作為「十件民生實事」之一,寫進了貴州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
  • 合川:「山神爺」王忠洪 護林防火情系青山
    福林村文書楊長春告訴筆者,這位精瘦老人,就是該村八十歲的護林員王忠洪。    「我當護林員有十幾年了,只要有我在,就有我身後的山林在!」據王忠洪老人介紹介紹,他是土生土長的清平鎮福林村人,他家就在這片大山腳下,他熱愛這片大山,更熱愛這片森林,他所負責的森林有200多畝,一年四季除了走親戚、趕場外,平時就與大山和森林為伴,像呵護自己的子女一樣看護著森林。
  • 【新春走基層】永靖縣南山林場護林員巡護見聞
    早晨八點,筆者在南山林場的山腳下見到這群護林員時,他們手中拿著鐵掃把、滅火器等工具,準備新一天的巡山。  跟隨著護林員的腳步,徒步上山。幾位護林員身材挺拔高大,給我一種踏實幹練的印象。這裡的一草一木,他們都再熟悉不過。  2012年,南山林場成立。這群護林員從此便與林木為伴,一幹就是好幾個年頭。當上護林員的第一天,他們便深知便深知責任重大,更覺使命光榮。
  • 守衛綠色,守望幸福——渭南韓城公益護林員的故事
    同李銀鬥一起守護雷寺莊林場的護林員中,有一位被稱作「護林鐵娘子」的王妮。林區樹木繁密、道路難行,王妮常常一走就是好幾個小時,餓了就吃點自帶的乾糧充飢,累了就靠著樹休息一會兒,一趟山巡下來,手、臉被劃傷是常有的事。「早就習慣了,三四裡路我一口氣就能走過去!「誰能想到,這位言語中滿是豪邁之情的護林員,只不過是個30出頭的瘦削女子。「厲害得很呢,一點不比男的差!」
  • 分水嶺自然保護區護林員:用情護林、永愛築綠
    泥石流猙獰的面目,讓這個18歲的年輕人深刻認識到,這一切都是亂砍濫伐惹的禍。從此,保護森林的意識在他的心頭萌生,2013年,鄉林業站聘請公益林護林員,他從此幹上了護林員。護林員們巡山中無獨有偶,五臺山管護所石洞管護站護林員朱紹學當護林員的初衷也是為了心中的綠色夢,他說:「我不怕爬山涉水,因為我喜歡綠水青山,希望家鄉變得美美的。」朱紹學1996年入伍後,在部隊常思念的,就是寨子周圍那翠綠的森林。
  • 青山相伴守初心:平江縣森工林場護林員陳藝文護林35載
    一頂草帽、一個塑膠袋、一雙解放鞋、一身迷彩服、一把長柄砍刀,是他巡山護林的全部裝備。  今年53歲的陳藝文,是一個「林二代」。18歲那年,他從父親手中接過砍刀,成了一名護林員。單調、孤苦的護林工作和生活,他堅守了35年。  一個人巡山,一片林陪伴。選擇了護林,便是選擇了艱苦、寂寞和危險。森工林場共有1.8萬畝林地,陳藝文剛參加工作那會兒,林區一沒通車,二沒通電。
  • 臨沂護林員李萬成:護林護鳥 為後代留下一片綠
    40年來,他持之以恆追逐心中的綠色之夢,日復一日造綠、守綠、護綠,永不停歇,在石頭上鑿出一個個樹坑,栽上一棵棵樹苗,使上千畝的荒山披上了綠裝,造就了一片碧綠蒼翠的林海,成為國家級公益林。他就是臨沂市蒙陰縣常路鎮護林員李萬成。
  • 堅守大山護林40餘年 奏響護林員的青春之歌
    這活計也不輕鬆,合理搭配糧食、滿足工人生活用水、分配好飯菜等。    16歲的吳正春很是犯難:粗細糧食搭配不好有斷炊之虞;生活用水量大挑水滿足不了大夥會鬧意見;飯菜分配必須均衡否則工人發脾氣。每天還沒見亮色就得起床挑水、生火、煮飯、炒菜,忙忙碌碌準備好一日三餐,把這一切安頓好了,他才能端起飯碗填肚子。
  • 【我給媽媽化個妝】護林員李素風:給媽媽一個驚喜!
    日常巡山從森林防火站到李素風所在的林場小區,每天要走3公裡,加上日常巡山護林,她在30年間共計跋涉了近10萬裡山路,栽樹上萬棵。李素風的父親李大虎生前也是一名護林員,耳濡目染,受到父親的影響,李素風1990年參加工作時也選擇了做一名護林員,跟著父親在山上植樹、造林、護林,「山裡是小氣候,夏天巡山走一會兒就會汗流浹背,到了秋冬季節早晚就要穿棉襖,否則只有挨凍的份了。」李素風告訴記者,她從小就在這兒的大山裡長大,對這片土地有著很深厚的感情。
  • 四川儀隴—馬家梁上的護林員
    在一座座大山深處,在一片片茂密林區,有一群人常年與大山為伍,與森林為伴,用腳步丈量山嶺,默默地守護著山林的安全,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護林員,柳埡鎮葛根埡村的柯青發就是他們其中的一員。冬季的早晨,黛墨色的山梁還沐浴在一片雲霧之中,柯青發早早地吃完早飯,便踏著未乾的露水,向自己管護的林區走去,開始一天的巡山護林工作。柳埡鎮葛根埡村護林員 柯青發:把那個雜草兩邊的來把它弄一下,我好進山去。我走上山走一趟,要兩三個、三四個小時,大約都要三個多小時才走得完這一圈圈。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成為「最美生態護林員」丨獨山縣影山鎮...
    我叫楊佑培,生於1978年,水族,是獨山縣影山鎮紫林山村村民,現為達頭片區組管委成員、生態護林員隊長。2017年,我被聘為生態護林員,妻子也被聘為保潔員,有了穩定的收入,我們一家徹底擺脫了貧困,2018年順利地退出了貧困戶。楊佑培在清理路上的積石擺脫了貧困的我決心要用實際行動感謝黨、回報社會。
  • 魯山縣西竹園村護林員劉青:大山深處的護山使者
    「現在這季節天兒正幹呢,這些草啊,樹枝啊,一點火星都見不得的,不然山風一刮後果可不敢想啊!」12月1日,魯山縣堯山鎮西竹園村的護林員劉青感慨道。劉青對這座大山有著深厚的感情,覺得只有在這裡才真正踏實,起山火的時候他每次都衝在最前面。考慮到他的性格和家庭情況,村裡研究後決定讓他做山上的護林員,現在的劉青每月有500元的工資補貼,再加上養蜂和打零工收入,2018年就脫貧了,靠著黨的好政策過上好日子的劉青對自己的工作更加盡心盡責了。
  • 在大同鎮這個村,有一位「護林山神」
    通過嚴格執行三改,板溪村的防火被動局面一舉得到徹底改變,出現了三多三少現象,文明祭祖的人多了,野外用火的人少了;參與管理的人多了,事不關已的人少了;護林人多了,毀林人少了。 板溪村三組23戶72人,原先全部住在小桴山一帶、山高林密,是村防火重點組。
  • 護林員梁尚喜:大山裡的最美堅守
    有這樣一群護林人,在這漫漫山野間,他們每天用步數丈量這片山林,用默默守護換來滿山蒼翠。在石泉縣雲霧山國有林場,62歲的護林員梁尚喜在這片大山中摸爬滾打了35年,將青春與熱血都奉獻給了這片10萬多畝的山林。護林員 梁尚喜:你看這個就是我們保護的主要就是紅豆杉,這一片都是的,這一片到這崖上這一片的紅豆杉,是我們主要保護對象,大熊貓級別。
  • 空山語話——一個護林員的巡山日誌
    以下選載的是她的巡山日誌,也是她與山、與樹的對話,隻言片語中,浸透了對故土的依戀,對森林的熱愛,對事業的執著,對人生的感悟。她是2015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最美護林員景祥俊。她,一把護林刀,一個背包,造林護林17年。其中,5年造林4000畝(編者註:相當於374座標準足球場),植樹64萬株;12年巡護山林,走完6萬多公裡。
  • 祁連守林人——一位基層護林員37年守護祁連山的故事
    原標題:【記者關注】祁連守林人——一位基層護林員37年守護祁連山的故事  這是武威市天祝縣哈溪林場護林員張金忠給出的答案。  37年來,張金忠就像祁連山的孩子一樣,在雪山下默默地悉心呵護著這裡的一草一木。  本報記者 伏潤之 文/圖  電很珍貴  從天祝縣哈溪鎮出發,翻過九曲八拐的牛路坡,海拔4400米的磨臍雪山近在咫尺。
  • 「幹到走不動為止!」最美護林員守護山林20年
    4月24日上午12時,在石家莊平山縣白草坪護林防火瞭望哨,山風在耳邊呼嘯而過,護林員李翻生警惕地將周圍群山巡視一遍後,手持對講機呼叫著,對講裡陸續傳來各個瞭望哨報平安的聲音……這樣的呼叫李翻生每天進行6次,無論是在寒風凜冽的冬夜還是在烈日曝曬的初夏,李翻生都會準時發出報平安的聲音,守護這片山林,李翻生已經堅持了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