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曾一度認為, 黑色非洲並沒有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文明,並因此將辛巴威石頭城這一龐大、複雜、精巧的石建工程的修建歸屬於白人。但事實最終證明,在中古時代的南部非洲,黑人們已經發展出了獨特的文明,並曾長期與古代世界保持著開放的交流和往來。
辛巴威一詞,意為「受敬仰的石頭城」,原指散布在辛巴威及其周邊的200多座規模不同的石頭城。而其中,辛巴威人將位於維多利亞堡(位於辛巴威首都哈拉雷以南320千米處)東南部的一大片石頭城廢墟,稱為「大辛巴威」。
曾有相當一段時間,西方人出於偏見,認為非洲的黑人沒有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文明。因此,關於誰建造了大辛巴威的問題,一度認為它是公元前來自地中海的腓尼基人的作品,也有人則將其與阿拉伯人聯繫起來。但此後經考證,人們認為這座石頭城應該是非洲南部曾有過的高度發達的黑人文明的產物。
早在公元前200年左右,辛巴威的土地上就有許多土著居民。5世紀前後,在大辛巴威遺址地區,出現了居民點。這些居民點在6世紀到7世紀這段時期逐漸擴大。到了11世紀左右,馬卡蘭加古王國開始在此地大興土木,營建宏偉壯觀的石頭城,作為都城和官殿。石頭城的修建一直 延續了數個世紀、幾個王朝,並最終發展成為日後的規模。大辛巴威遺址是非洲南部最大的古代建築群,被譽為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以南地區的一大奇蹟。
事實上,早在中世紀,有關大辛巴威的遺址奇觀的傳說就由阿拉伯人傳到了歐洲。不過,在阿拉伯人的傳播中,以訛傳訛具 地將大辛巴威與所羅門王聯繫在了一起。因此,當後來歐洲人發現這個遺址時,誤以為這就是所羅門王的藏寶之地。
這是一個美麗的誤會,但由此也可見大辛巴威遺址的龐大壯觀。整座石頭城坐落於一個風景秀麗的山谷之中,一面臨波平如鏡的凱爾湖。古城的建築群可分為兩大部分,一 部分在一片開闊地帶上,叫「大圍場」,另一部分則位於一座小石山上,被叫作「衛城」。
大圍場依山傍崖,四周是花崗石砌的圍牆,高10米,厚5米,全長240米,面積4600平方米。牆內還有一道內牆,長90米,呈半圓形。大圍場的建築主要有神廟、石碑和官殿等,還有一座高15米的圓錐形的
實心塔,據分析應該是當年皇室的祭祀場所。各種建築物間主要由石頭鋪的曲徑相通,牆的通口和屋廣]則多是鑿通的巨大花崗石,門首和一些石塊上雕刻著各種精細的圖案。
衛城則一般被認為是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其修築在距大圍場不遠的一座地勢險要的小石山上,四周同樣圍牆環繞,只開著僅容一人側身而過的狹窄石門,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站在衛城頂端,整個大辛巴威可一覽無餘。
從已經發掘到的文物來看,大辛巴威曾是一座非常 繁榮的城市,農業、冶煉業和貿易都非常發達。遺址附近保留著古代的梯田、水渠和水井,有很大的鐵礦坑和冶鐵工具,還有古代鑄造錢幣用的泥模和許多金銀首飾。
此外,據史書記載,當時的南部非洲與阿拉伯、印度以及遙遠的中國都有著貿易往來。在大辛巴威的一一個貨倉遺址中,人們就發現有近東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黃金及印度的佛教念珠等,甚至還有中國明代的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