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石頭域,人們住往會想到我國的六朝古都、素有「虎曝龍蟠」之稱的南京城。而談到非洲古文明,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一埃及的金字塔、輛身人面像等文物古蹟,殊不知一向被視為貧窮落後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陸,不僅是人類最旱的活動地區之而且還留下了許多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古文明遺址,長期默默無聞,直至1868年才被世人所發現的大津巳布韋石頭城是南部非洲最著名的黑人文化遺址拿巴布韋」在當地非洲人的語言中意為「石屋」或「石頭城」,在辛巴威共和國廣袤的國土上,大大小小的石頭城星羅棋布,約有200多處,其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是大辛巴威石頭城。
這座古城遭址位於首都哈拉雷以南320公裡、維多利亞堡東南的凱爾湖附近,佔地約725萬平方米。這裡既有山丘,又有平地,湖水清激,樹木茂密,宛若「世外桃源」,整個遺址是一片相互聯繫、錯落有致的石頭建築群,包括小石山上的「衛城」,山下開闊地上的「大圖場」以及兩者之間白一片廢墟,建築群布局協調,渾然一體,體現了很高的建築藝術水平。尤其令人噴噴稱奇的是,這些古建築物全部用約30釐米長、10釐米厚,兩面雕平的花崗巖石板壘成,石板之間沒有任何膠泥、石灰等粘合物,但卻吻合緊密,天衣無縫「大圍場」是遺址的主體,實際上是一座橢圓形的圍城,四周為清一色花崗巖石板壘成的圖牆,高約9米,底寬5米,頂寬2.5米,周長約240米,面積達4600平方米,共有3個出入口,圍牆內還有一道內牆,高度約為外牆的一半,建築比較粗糙,一般認為是最早期的圍牆內外牆之問有一座固錐形的實心石塔,高11米,底部直徑約6米,頂部約2米。
儘管經歷歲月滄桑,石塔至今依然高高聳立,猶如守衛古城的忠實衛兵,石塔南北兩側各有一棵數人合抱、枝葉繁茂的參天大樹,為蒼涼的古城增添了欣欣生機,圍牆內有神廟、宮廷、庫房、居室石碑等建築遺蹟,這些建築物之問有石板鋪成的曲徑相通,圍牆的出入口和宮室的門口多為鑿通的花崗巖巨石,上面飾有鳥狀做記和各種石刻,形象生動,巧具匠心。由於長年風雨侵蝕,圍城內的宮廷建築多已變為斷垣殘壁,但當年的宏偉規模和盛況仍依稀可辨。
「衛城」建在離「大圍場」不遠的一座100多米高的小石山上,小山林木蔥鬱,形勢險要這是一座橢圓形的石頭城堡,居高臨下,俯瞰「大圖場」。從整個遺址的地形和布局分折,「衛城」是然為護衛「大固場」的官廷而建,四周有圓形的石質圍牆,圍牆上僅開只容一人側身而過的狹窄石門,顏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城堡中問被石板壘成的矮牆隔開10多個大小不一的空間,相互之間由忽上忽下、變幻莫測的通道和狹窄的石門聯繫。整座城堡就像座八陣圖式的迷宮,走入其中,使人暈頭轉向,不知其所在。
「大圍場」和「衛被」之間是一片廣間的谷地,除了遺留下一片苔浪斑駁的廢墟外,還發現有梯田、水渠、水並,鐵礦坑的遺址和煉鐵工具等。這裡還挖據出古代鑄錢用的泥模、全銀首飾、阿拉伯的刻花玻璃器皿、波斯的上釉彩陶、印度的佛教念珠和中國的青瓷等歷史文物,由這些遺址和文物,不僅可以推知當時此地經濟繁榮,農礦業發達,而且還證明當時南部非洲與阿拉伯地區已有密切的貿易來往。
遺址中最珍貴的文物是「辛巴威鳥」。這是一種雕刻在皂石柱上的石鳥,身體像磨,頭像鴿子,高約50釐米,兩翼貼身,昂首挺胸,蹲在石柱頂增,工藝糟巧,造型雄健,辛巴威鳥是當地部族敬奉的神鳥,這些精美的石刻作為部族圖騰,裝飾在大辛巴威遺杜的宮牆頂上,19世紀末,白人殖民者發現這塊遺址後蜂擁而至,石頭城的珍貴文物幾平被洗劫一空,所發現的8隻辛巴威石鳥也在劫難逃,後來經過多次談判,直到1981年,其中的5隻皂石鳥才從南非開普敦平安返歸故鄉,安放在辛巴威首都哈拉雷博物館內經過長期的考證和鑑定,證明遺址地區在公元5-8世紀已形成居民點,而大辛巴威石頭城的興建大約肇始於公元11世紀。
據推測,遺址最早為馬卡蘭加古國的都城,13-15世紀,強大的莫諾莫帕王國在此建都,這是王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它的版圖曾擴展到今天的莫三比克和波札那,在此期間,辛巴威一帶不僅有發達的灌溉農業,而且注重鐵、銅和黃金等礦產的開採和冶煉,「莫諾莫塔帕」意即「礦蔑之王」,難怪歐洲人稱之為「金山國」
是這個盛極一時的地方何以突然衰敗以致被遺棄了呢?一種比較有說服力的解釋是:約在15世紀末,頻繁的放牧,過度的耕作和開採,使得土地貧瘠,礦藏枯竭,經濟衰落。後來又遇到自然災害,迫使部落人將都城向北遷移,著名的石頭城也隨之由盛轉衰。到了19世紀,這座古城終於變為一片廢墟,專供後人研究和憑弔了。石牆、石屋、石塔、石碑、石柱和石鳥組合而成的大辛巴威石頭城,既是辛巴威光榮歷史的象徵,也是南部非洲古老文明的見證。
1980年4月18日辛巴威獨立後,立即摒棄了「羅得西亞」這個帶有殖民色彩的國名,莊嚴地宣告辛巴威共和國的誕生。辛巴威鳥也被定為國鳥,並出現在國旗和國徽上,反映了辛巴威人民追求光明、捍衛自由、維護民族尊嚴的強烈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