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辛巴威王朝遺址:被歷史塵封的記憶

2021-02-13 津彩紛呈

   「辛巴威」在紹納語中指石頭城,來源就是位於哈拉雷以南350公裡馬旬戈省的大辛巴威遺址(The Great Zimbabwe Ruins)——公元1100到1600年紹納文明的巔峰之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公元12世紀,歐洲仍然在中世紀的黑暗中沉淪,第四次十字軍東徵的硝煙剛瀰漫到拜佔庭帝國,成吉思汗的鐵騎正在歐洲大陸上攻城略地。與此同時,在南部非洲腹地,古紹納文明正在悄然崛起,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王國的都城,同時也是南部非洲歷史上最宏偉的石頭之城---大辛巴威。

然而,在歷史的長河裡任何帝國的興衰都是過眼雲煙。「黃金300年」之後,因為人口增長過快,過度砍伐和放牧導致農業資源日趨枯竭,柴火、飲水和食物逐漸稀缺,最終這座城池被遺棄,紹納人分別由此向南和向北轉移。至1505年葡萄牙人佔據莫三比克海岸時,古老的王國已經分裂又重建為兩個相互敵對的國家:多瓦帝國(Torwa)和莫納莫塔帕帝國(Monomotapa)。只有大辛巴威遺址仍然矗立在山巔,面對著日出日落,印證著南部非洲歷史上燦爛的文明。這裡是中世紀時南部非洲重要的貿易中心。在這裡曾出土寫著「明成祖制」的青瓷陶器、阿拉伯的香料絲綢、斯瓦西裡的首飾珠寶,處處都是一派繁華鼎盛的景象,王國的版圖遍及今天的辛巴威、波札那和納米比亞。

今天人們走進大辛巴威遺址,仍然驚訝於他的壯美。遺址主要分為山丘建築群(The Hill Complex)、大圍牆(The Great Enclosure)和山谷建築群(The Valley Complex)。

山丘建築群建在330英尺高的陡峭山坡上,星星點點分布著數個遺址。宏偉的石牆依山取勢,龍盤虎踞在絕壁之上。一派學者認為是國王的居所,將山前重重關卡的石階稱為King’s Path,也有一派考古學家認為,山後小路沒有任何關卡保護,容易被敵人從後方攻破,因此極可能山頂只是祭祀典禮的場所,而國王住在大圍牆中。山丘建築群中曾發現花崗巖雕的鳥,形似魚鷹和犀鳥,又擁有人的腳趾和嘴唇,來顯示統治者的神性,後被辛巴威奉為國鳥。更為神奇的是,祭祀神殿的巨石構造酷似辛巴威鳥的形狀,不禁讓人猜測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否就是辛巴威國鳥的靈感來源。



大圍牆是是巨大的卵形遺址,有9米高244米長的圍牆圍住。層層石牆象徵著王權的威嚴,斑駁的斷壁殘垣記錄著帝國的昔日輝煌。建築結構匠心獨具,一磚一瓦沒有任何粘合劑卻又堅不可摧,經歷數百年滄桑屹立不倒。這裡被認為是國王的後宮。

    那層層石階上的廢墟據說當時是妃子的寢宮,當年用來美容養顏的蘆薈已經長成五六米高的蘆薈樹,令人感慨「雕欄玉砌今猶在,只是朱顏改」。圍牆之中有東南西北四座石碑,呈南十字星的形狀分布,是當年紹納人用來夜觀星相、判斷節氣的坐標儀,如今石碑猶在,但鬥轉星移,王城化為丘墟。廢棄的圍牆如今成了動物的王國,隨處可見長尾猴、羚羊和狒狒,石牆上的參天古樹仿佛訴說著歷史的故事。      山谷建築群曾是中世紀辛巴威社會和政治的中心。黃金熔鑄的遺蹟和精細的排水系統都說明這裡曾有一個繁榮的社會。每個人的住宅顯示著他們的地位。

關於大辛巴威還有一個美麗的誤會。葡萄牙人剛在莫三比克南部的索法拉海港建立城堡時,當地摩爾人中曾流傳著關於示巴女王藏寶之地的傳說。據《舊約》所述,在公元前10世紀與所羅門同時代的還有一位名叫示巴的女王帶著許多臣僕、香料、寶石和黃金來到耶路撒冷,覲見所羅門王,向他提了許多問題,所羅門王一一解答,令示巴女王心悅誠服,芳心暗許。關於示巴女王究竟來自何方,一種說法是來自位非洲南部傳說中的黃金之國俄斐。西方的史學家據此認為大辛巴威可能就是聖經當中提到的黃金之國俄斐。當時德國的地理學家卡爾在此地尋找示巴女王和所羅門王遺蹟的證據,發現一塊當地的木頭,酷似黎巴嫩的雪松,他以此來佐證自己的觀點,但事實上那只是非洲當地的檀香木。

1888年,一位對這個傳說深信不疑的英國商人羅德斯來到這個「黃金之地」,從恩德貝萊國王和當地酋長手上取得他們領土內的採礦權,隨後在1889年替英屬南非公司(British South Africa Company)取得這裡的領土權,並且在1895年時正式建立殖民國家「羅得西亞」,也就是今天的辛巴威。他的公司曾贊助考古學者從大津巴遺址裡尋找外來文明的證據,並在廢墟最底層挖出14千克的黃金,野蠻的考古方式不僅破壞了大量重要歷史遺蹟,也引發了瘋狂的淘金熱。直到後來的大量考古學家用專業知識和詳實的資料證據證明大津巴遺址是當地紹納人智慧的結晶,這樁「冤案」這才平反。         大辛巴威王朝沒有留下任何的文字記載,當時的人並不會使用甲骨文,卻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留給後人的只有雄渾瑰麗的巨石建築和散落民間的史詩傳說。然而誰又能想到,這個已經塵封在歷史中的王朝,卻為今後的殖民歲月和解放戰爭埋下了種子,冥冥之中改寫了今天辛巴威這片土地的命運。

    辛巴威詩人Arthur Shearly Cripps曾寫下這樣的詩句:

 Walls which the Highest holds in fee

 We left no upstart script to blot:

 Thro』all a world His Wind is free

 To blow at will man’s embers hot:

 In colour-blind perversity

 He gave to us His Vision’s glee-

 Vision our children have forgot,

 Vision they yet again may see

 這圍城曾是帝王的封地

 卻未留給我們

 肆意塗抹的手跡

 風呼嘯而過

 吹不熄歷史的餘燼

 他固執地留下

 心中的人間樂土——

 這曾被後人遺忘

 但終會重現的美麗

           ——作者譯

   (文中圖片由多數由黃屏大使攝於大辛巴威遺址)

相關焦點

  • 世界文化遺產大辛巴威遺址
    文:麥克陳猛      微信chinachenyong結尾將有大辛巴威遺址的視頻,歡迎觀看。
  • 大辛巴威: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千年古城遺址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2月14日,在辛巴威中南部馬旬戈省大辛巴威遺址,遊客參觀山頂衛城。 辛巴威在非洲班圖語中是石頭建築的意思,以它為國名意在展示國家的歷史和文明。哈拉雷東南300多公裡處有一處被稱為大辛巴威的龐大石頭建築群遺址。它約建於公元八至十世紀,佔地1萬餘畝。那一堵約250米長、10米高的橢圓形城牆、一座約9米高的圓錐形石塔和建築在90米高懸崖上的衛城,全部用約30釐米長、10釐米厚的花崗巖石塊壘成。大辛巴威規模宏大,建築精巧,是非洲古代文明的象徵,風格類似的石頭建築群遺址在辛巴威已發現百餘處。
  • 受敬仰的石頭城:大辛巴威遺址
    原標題:受敬仰的石頭城:大辛巴威遺址 大辛巴威對現代人來說始終是個謎  辛巴威,除了世界三大瀑布之一的「維多利亞瀑布」,還有「花樹之城」哈拉雷以及受敬仰的石頭城大辛巴威遺址國家藝術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和維多利亞女王博物館中,展示了從諾莫塔帕王國到羅得西亞殖民時代的考古遺蹟和著名的「紹納石雕」,足以深入了解南部非洲的藝術起源和辛巴威獨立的歷史。
  • 世界遺址——大辛巴威
    只是到1871年,德國地質學家卡爾·莫赫到達該地,並斷定這個遺址是古代文明人的傑作,這才引發了一股辛巴威遺址發掘熱和「石頭文化」研究熱。然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西方一些學者出於殖民利益的需要,說什麼落後、愚昧的班圖人絕對不可能建造這樣高水平的建築,還提出過這是尼基人、波斯人、阿拉伯人或印度人建造的種種說法,有的甚至說是所羅門王子派去尋找金子的人建的。這些臆說,現在已完全被事實駁倒了。
  • 大辛巴威遺址——非洲的萬裡長城
    到辛巴威旅遊必去的景點是:大辛巴威遺址(非洲版長城)、維多利亞瀑布(世界第二大)、卡裡巴湖、布拉瓦約、東部高地和哈拉雷。看堡壘般的城牆,內有複雜通道、石級和走廊,這組建築稱做衛城。城牆與一個大孤丘結合在一起,隨著巖石起伏,以精湛的技術把花崗巖石堆砌起來,順其自然之勢與大孤丘融成一體。站在衛城頂上,可把整個辛巴威遺址風光盡收眼底,可見當初設計者的別具匠心。
  • 探訪神秘消失的古文明殘片:大辛巴威遺址之謎
    大辛巴威遺址之謎大辛巴威遺址,位於辛巴威的馬斯溫戈省,距首都哈拉雷250公裡,它證明南部非洲曾經有過高度發達的黑人文明,是非洲著名的古代文化遺址,也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石頭城建築群體。
  • 駐辛巴威使館俱樂部端午節組織館員遊覽大辛巴威遺址
    2011年6月4日,駐辛巴威使館俱樂部利用端午節假期,組織館員遊覽了世界文化遺產大辛巴威遺址。大辛巴威遺址位於首都哈拉雷以南350公裡處,古城修建於11世紀到16世紀,是古代莫諾莫塔帕帝國的首都,也是中世紀時南部非洲重要的貿易中心。辛巴威的國名便來源於該遺址,在此出土的辛巴威鳥也是辛巴威國家的象徵之一。
  • 來看看大辛巴威遺址
    《非洲的古代王國》:辛巴威以雄偉壯觀的維多利亞瀑布和舉世矚目的大辛巴威遺址而聞名於世。「辛巴威」除了是現代國名外,還有多種意思,它有時指大辛巴威遺址,有時指南部非洲這一地區的文化,它也是早期興起於此地的一個古老王國的名稱。大辛巴威遺址的構成主要有3個內容。其一,位於山頂上的類似王宮的遺址。當我走在那條由礫石壘成的彎彎曲曲通往山頂的狹長通道時,看著兩邊陰森陡峭的花岡巖石牆,情不自禁想起中國古代戰爭中使用過多次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成語。
  • 玩桌遊學歷史:大辛巴威的紀念碑之謎
    作為印刷量特別少的斯波特公司旗下的另一款桌遊,《大辛巴威》也是特別的很,和桌遊《中世紀》一樣它也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背景,你看到它的美工就知道它的背後的歷史背景很不一樣,很有非洲的感覺。你在網上搜索大辛巴威都是它的紙幣,它有多窮。
  • 大辛巴威石頭城遺址之謎
    這是一片佔地廣大的石頭城遺址,由三個部分組成,所有建築物均用長約30釐米、厚約10釐米的花崗石砌成,面積約達600多公頃。這三個部分是建在開闊谷地上的「大圍場」、建在山崖頂上的「衛城」和介於兩者之間的平民區。
  • 非洲大辛巴威之謎,石頭建成的房子
    在非洲南部有一巨大的石牆遺址,非洲人稱為大辛巴威。關於大辛巴威之謎是一個千古謎團,沒有人知道這些石頭房子是誰建築而成,跟小編一起來看看非洲大辛巴威之謎。 大辛巴威:石頭建成的房子
  • 你不知道的大辛巴威
    原來,在這個國家境內,零星分布著大大小小總共200多個古代石頭城遺址。這些遺址不僅是國家的象徵,也是「辛巴威國名的來歷。在這200多座石頭城中,最著名就得數「大辛巴威」遺址了。它位於辛巴威的馬斯文戈市(以前稱為維多利亞堡)附近的一片風景誘人的谷地上。這裡東、西、南三面環山,北部臨湖,荒草萋萋,波光粼粼。
  • 歷史建築之謎—大辛巴威上篇
    大家好,今天又由我來跟大家分享大辛巴威,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辛巴威的含意是「石頭城」。如今辛巴威共和國現存的大小石頭城遺址就有20。多處,其中最大一處在首都哈拉雷以南320公裡、馬斯文戈市東南24公裡處,佔地7.25平方公裡,通稱「大辛巴威遺址」,是南部非洲黑人古代文明的傑出代表.大辛巴威遺址位於三面環山、風景優美的丘陵地上,北面是波光粼粼的凱爾湖。
  • 歷史建築之謎—大辛巴威下篇
    這個部族在11世紀創建了馬卡蘭加王國,定都於大辛巴威遺址,開始營建都城。後來這裡被莫諾莫塔帕王國取代,繼續擴大都城,I5世紀進入極盛期.石頭城是「土產」,這已是肯定無疑的。莫諾莫塔帕是「礦藏之王」的意思。當時王國大量開採鐵、銅礦,首都就是礦冶業的中心。
  • 塵封的記憶——赤峰支棟樓老照片之四
    塵封的記憶——赤峰支棟樓老照片之四2000年拍的支棟樓。記得依稀是在2001年就聽到要拆支棟樓的傳言在坊間傳播,人們議論紛紛,大多是希望保留。作為一名赤峰藉的文物考古工作者,作為一名關注赤峰能否成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遊子,在深思家鄉輝煌燦爛的史前文明的同時,也為家鄉近現代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深感憂慮。每當帶領國內、外的同行來赤峰參觀紅山後遺址、市博物館外,最常去的二東街十字路口東北轉角處的支棟樓。_赤峰第一樓。它是赤峰近現代歷史的見證,也是將中國古典建築與西洋建築完美結合的經典之作。
  • 眾神之城——特奧蒂瓦坎古城,雅典衛城大辛巴威
    走在古城之中,遊人可以盡情地欣賞那些精美的雕刻,那些美麗的宮殿、廟宇,欣賞印第安人最偉大的創造力,讓自己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中洗淨被俗塵蒙蔽的靈魂。辛巴威共和國在1980年之前原本稱為南羅得西亞,1980年宣布獨立,改名為辛巴威。辛巴威在班圖語中意為「石頭城」,境內已發現200多處「石頭城」遺蹟,其中「大辛巴威遺址」最為著名。
  • 非洲建築:大辛巴威的遺產
    大辛巴威的遺產和影響在11世紀和15世紀之間建造和佔領。令人印象深刻的石牆和周圍的結構遍布該國南部丘陵,靠近馬斯文戈。乍一看,人們很快就推測出砂漿是用來建造花崗巖牆的,結果卻驚奇地發現,它們實際上是在沒有砂漿堆的情況下建造的。阿奇偉大的辛巴威的建築方法在非洲的建築中是獨一無二的。
  • 泌陽縣楚長城:一段塵封在歷史煙雲中的記憶
    修築長城是為了保護疆土,保護生活在裡面的百姓安居樂業,而歷史註定不是這般平常,註定會在更遼闊的疆域上寫上大大的社會進程史,伴隨著戰爭、繁榮、消亡與萌芽,秦朝的大一統,並沒有消亡楚長城,而是把這一行制放置在更遼闊的北部,在更雄俊的高山與峽谷之間,修築著更大的一道城牆,昭示著一個大秦王朝更大的野心與抱負。
  • 探訪辛巴威的遺址
    大辛巴威是位於辛巴威東南部的馬斯溫戈鎮附近的一個考古遺址。辛巴威這個名字也是這個國家的名字,來自於夏納語,意思是「石頭房子」。大辛巴威遺址是這個國家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也是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最大、第二古老的石頭遺址,僅次於南非的馬蓬古比。
  • 文物|哈民遺址:開啟五千年文明塵封記憶
    豐富的出土文物,反映聚落廢棄時間的突然性,有助於還原歷史的真實狀態。 一大改變:哈民遺址的發掘不僅發現了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哈民文化」,使科爾沁的地域歷史實證足足地提前了一千年,而且改變了史前的科爾沁地區一向被視為邊塞蠻荒之地的看法,充分證明了科爾沁地區是中華古文明的發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