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瑪竇,於1610年5月11日病逝,是第一個在北京安葬的西方傳教士,被譽為中國天主教開拓者。事實上,利瑪竇當初來中國目的,並非旨在傳教如此單純。而是以傳教方式配合西方資本主義侵略擴張市場,殖民掠奪以中國為主的東方。
01西方殖民主義開啟掠奪東方模式
為什麼這麼說呢?15世紀到17世紀是大航海時代,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當然,以西方那種不公平交易,誰都不樂意買帳。所以,西方資本主義新市場的開闢都伴隨著武力因素,侵略掠奪難以避免。早在1498年,葡萄牙人瓦斯科·達·伽馬開闢了歐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此後,葡萄牙殖民主義者的魔爪就伸到了東方。他們更於十六世紀初強佔了印度的果阿和印度洋通向太平洋的咽喉—滿刺加(即馬六甲)。
至於東方大國的明朝,他們更不會放過了。嘉靖十四年(1535年),葡萄牙商船藉口遇風,要求上岸曝曬貨物,接著就乘機入主了澳門。為了永久佔有,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又擅自擴充居住地區。建造城垣構築炮臺,自行設官管理,儼然不打算走了,澳門也就這樣被據為殖民地。可見,西方殖民主義往往憑藉先進大炮戰艦進行侵略擴張,以達到殖民掠奪的目的。
02以宗教為幌子試圖打開明朝市場大門
然而,明朝畢竟不是那些世界末流國家,葡萄牙的武力尚不足以打開明朝帝國的大門。他們便想到了殖民侵略的另一個有力工具,那便是宗教。於是,利瑪竇等一批耶穌會士便漂洋過海,來到了中國。妄圖利用其十字架與袈裟的麻醉作用,配合火炮與刀劍打開明朝龐大的市場。
當利瑪竇他們好不容易,想方設法以各種傳教途經打入中國內地後,才發現並沒有什麼卵用。當時,明帝國仍是東方的一個封建大國,崇尚道佛文化,西方那套宗教思想根本沒有市場。起初,傳教不順的來華的耶穌會士竟然異想天開,還想反過來利用葡萄牙強大的艦隊、聲勢浩大的軍隊,以武力相逼迫來達到在中國傳教的目的。
經過觀察分析,耶穌會士們意識到了此時的明朝依舊強大,非武力所能奏效,便果斷放棄了這一幼稚可笑的想法。無奈之下,他們採取迂迴包抄之術,投中國之所好,很是下了一番苦功夫。他們學習漢語,研讀儒家經典,掌握中華文化。利用各種名義結交名士,躋身儒林,取得士大夫的信任。同時,他們還著書立說,介紹西方的科學技術,引入西洋的奇器異物,以此作為打開中國大門的敲門磚。
03誤打誤撞促成中西方文化交流
事實上,在利瑪竇的時代,真正改宗的信仰者也少之又少。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的目的並沒有實現,無奈被顯示打敗了。無可厚非的是,這些西方傳教士在極力實現他們中國之行的目的時,誤打誤撞也好,在客觀上確實是促進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尤其是把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不遺餘力地傳授給中國學生,啟蒙了徐光啟等一批中國科學家,成為西方先進科技在中國的傳播者。
在這些西方傳教士中,影響最大的當數利瑪竇。鑑於他的卓越貢獻,明朝萬曆皇帝也毫不吝嗇,賜物利瑪竇安葬於平則門外二裡溝的滕公柵欄,使其成為首位葬於北京的西方傳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