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中國目的並不單純,無奈被現實打敗

2020-12-11 有爭議的歷史
17世紀版本的 《利瑪竇中國札記》

利瑪竇,於1610年5月11日病逝,是第一個在北京安葬的西方傳教士,被譽為中國天主教開拓者。事實上,利瑪竇當初來中國目的,並非旨在傳教如此單純。而是以傳教方式配合西方資本主義侵略擴張市場,殖民掠奪以中國為主的東方。

01西方殖民主義開啟掠奪東方模式

為什麼這麼說呢?15世紀到17世紀是大航海時代,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當然,以西方那種不公平交易,誰都不樂意買帳。所以,西方資本主義新市場的開闢都伴隨著武力因素,侵略掠奪難以避免。早在1498年,葡萄牙人瓦斯科·達·伽馬開闢了歐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此後,葡萄牙殖民主義者的魔爪就伸到了東方。他們更於十六世紀初強佔了印度的果阿和印度洋通向太平洋的咽喉—滿刺加(即馬六甲)。

葡萄牙佔據下的澳門

至於東方大國的明朝,他們更不會放過了。嘉靖十四年(1535年),葡萄牙商船藉口遇風,要求上岸曝曬貨物,接著就乘機入主了澳門。為了永久佔有,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又擅自擴充居住地區。建造城垣構築炮臺,自行設官管理,儼然不打算走了,澳門也就這樣被據為殖民地。可見,西方殖民主義往往憑藉先進大炮戰艦進行侵略擴張,以達到殖民掠奪的目的。

02以宗教為幌子試圖打開明朝市場大門

然而,明朝畢竟不是那些世界末流國家,葡萄牙的武力尚不足以打開明朝帝國的大門。他們便想到了殖民侵略的另一個有力工具,那便是宗教。於是,利瑪竇等一批耶穌會士便漂洋過海,來到了中國。妄圖利用其十字架與袈裟的麻醉作用,配合火炮與刀劍打開明朝龐大的市場。

利瑪竇在中國傳教並不順利

當利瑪竇他們好不容易,想方設法以各種傳教途經打入中國內地後,才發現並沒有什麼卵用。當時,明帝國仍是東方的一個封建大國,崇尚道佛文化,西方那套宗教思想根本沒有市場。起初,傳教不順的來華的耶穌會士竟然異想天開,還想反過來利用葡萄牙強大的艦隊、聲勢浩大的軍隊,以武力相逼迫來達到在中國傳教的目的。

利瑪竇繪製的山海輿地全圖

經過觀察分析,耶穌會士們意識到了此時的明朝依舊強大,非武力所能奏效,便果斷放棄了這一幼稚可笑的想法。無奈之下,他們採取迂迴包抄之術,投中國之所好,很是下了一番苦功夫。他們學習漢語,研讀儒家經典,掌握中華文化。利用各種名義結交名士,躋身儒林,取得士大夫的信任。同時,他們還著書立說,介紹西方的科學技術,引入西洋的奇器異物,以此作為打開中國大門的敲門磚。

03誤打誤撞促成中西方文化交流

事實上,在利瑪竇的時代,真正改宗的信仰者也少之又少。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的目的並沒有實現,無奈被顯示打敗了。無可厚非的是,這些西方傳教士在極力實現他們中國之行的目的時,誤打誤撞也好,在客觀上確實是促進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尤其是把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不遺餘力地傳授給中國學生,啟蒙了徐光啟等一批中國科學家,成為西方先進科技在中國的傳播者。

利瑪竇與徐光啟

在這些西方傳教士中,影響最大的當數利瑪竇。鑑於他的卓越貢獻,明朝萬曆皇帝也毫不吝嗇,賜物利瑪竇安葬於平則門外二裡溝的滕公柵欄,使其成為首位葬於北京的西方傳教士。

相關焦點

  • 傳教士繪世界地圖,百姓認為中國乃天地中心,利瑪竇只好刪子午線
    16-17世紀,一批耶穌會士紛紛來華,在中國沿海、內地開展傳教活動。但中國是個千年大國,文化體系和信仰系統皆已完備,哪裡是一群傳教士就能隨意影響的。因此為了實現傳教的目的,這些傳教士採取迂迴折中的「適應性傳教策略」,先融入中國本土,適應中國的文化風俗,再進行外來文化介紹與傳播,如天文知識、地理、生物等西方先進的科技介紹。
  • 洋人傳教士利瑪竇:中國歷史上起著至關重要作用卻容易被忽視的人
    從明朝末期到清朝中期,先後有500多位耶穌會傳教士來到中國,他們把西方先進的大炮鑄造術、曆法、地理、數學、天文、繪畫、建築和音樂等等帶到中國。與此同時,他們也將中華文明帶回了歐洲。比如他們把孔子的思想翻譯成義大利文,把中國的茶葉帶到了歐洲,讓整個歐洲王室瘋狂的喜歡上了中國的瓷器和絲綢。
  • 上海徐匯區原來是因歐洲傳教士利瑪竇的徒弟徐光啟而得名
    位於上海中心市區的上海徐匯區,在明朝的時候都屬於上海縣,在萬曆年間,從歐洲的義大利來了一位非常著名的傳道士,名字叫做利瑪竇,這個人可以說是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因為他到中國來不只是傳播耶穌教,他還當外教,把西方的天文,數學,地理等科技知識也隨之傳到了中國,在他的徒弟中,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學生
  • 利瑪竇:把中國置於世界地圖中央
    穿著中國宗教服裝的傳教士利瑪竇(左)與徐光啟。這位為信仰而獻身的科學家傳教士,終於長眠在遠離故國萬裡之外的中國。至今我們仍可以在北京三塔寺看到利瑪竇墓,它的墓碑依然保存完好;他所創建的北京天主教堂也巍然屹立在原址,人們在瞻仰中沉思,緬懷這段中西文化交融歷史的使者Matteo Ricci。讀四書五經過目不忘1552年10月6日,利瑪竇出生於義大利的馬切拉塔城。
  • 傳教士在中國
    這位南懷仁,原名費迪南德·費比斯特,是比利時佛蘭德來的傳教士。南懷仁是馬泰羅·裡奇(利瑪竇)、約翰·亞當·沙爾·馮·貝爾(湯若望,1591-1666)之後到中國的傳教士中傑出的一位。三人都極擅長糅合科學、技術、俗家知識的巧勁兒,爭取在中國皇帝面前有好的表現,進而為基督傳教士在中國境內活動開拓出隱忍默許的空間。
  • 翻譯《幾何原本》的徐光啟、利瑪竇,為什么半途而廢
    反過來,利瑪竇也認為,「把歐幾裡德的《幾何原本》譯成中文,此舉不但把科學介紹給大明帝國,提供中國人一種有用的工具, 而且也使中國人更敬重我們的宗教」——畢竟,作為傳教士,利瑪竇一切工作的最終目的仍然是在東方傳播「福音」。
  • 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新航路開通後,第一位前往東方的傳教士是耶穌會的創始人之一弗朗西斯·澤維爾。他先後到印度的果阿、東南亞的馬六甲、島國日本傳教,了解到中國文化在東亞的地位後,方濟各沙洛決心來到中國。遺憾的是,他最終未能成行。
  • 利瑪竇傳教經驗的反思
    利瑪竇神父,以他一生的心血和努力成功地把東西方文明聯繫在一起,我們稱之為先驅者。那是1578年,以傳教為目的的利瑪竇神父沿著達·伽馬開闢的航線乘風破浪,開始了他的遠東之旅,從此永別家鄉。五年間多少船隻葬身海底,他卻奇蹟般到達彼岸,從此把後半生交給了中國,給我們帶來了天國的福音。
  • 比利時傳教士在中國做了譯書人
    就在此時,龍華民打算(這顯然與其上級的想法有所不同)從羅馬教皇處獲取一些特許,從而可以從歐洲徵募新的傳教士,尋求資金資助以及為北京和其他地區募捐圖書。因此,龍華民委託金尼閣作為其特使返回歐洲。大約在1613年2月9日,金尼閣離開澳門,這次返回羅馬之旅對他來說並不一般。
  • 傳教士利瑪竇出版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圖(組圖)
    利瑪竇與《兩儀玄覽圖》  木刻板的8大幅利瑪竇《兩儀玄覽圖》,即當年的世界地圖,於明代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由李應試在北京刻制。  利瑪竇是義大利傳教士,1552年10月6日出生。1583年9月,利瑪竇來到中國後,出版了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圖。1601年,作為歐洲使節,利瑪竇被召進北京紫禁城。
  • 徐光啟和傳教士利瑪竇有怎樣的交流?
    1593年,徐光啟在廣東韶州從事教育工作,當時在澳門已經有耶穌會傳教士居住,徐光啟在韶州任教期間,於1895年見到了義大利籍的耶穌會傳教士郭居靜。當時在華的耶穌會士收到教廷的特殊照顧,可以穿著中式的服飾並且也多有一定的儒學造詣。郭居靜就是這樣的一位傳教士,所以徐光啟可以和他深入的交流。次年,徐光啟又到廣西潯州任教。
  • 利瑪竇家鄉教區主教抵臺尋找封聖資料
  • 利瑪竇武力徵服明朝的構想:明朝武備落後,五千西班牙人足矣
    在覬覦明朝財富的同時,也有不少來過或熟悉明朝的西方人,產生了武力徵服明朝的計劃。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586年,《西班牙徵服中國(明朝)計劃書》了,西班牙在菲律賓的殖民政府,向國王普利普二世請求武力徵服明朝。 計劃認為只需要12000西班牙士兵,加5000日本僱傭軍,就可以打垮明朝。
  • 利瑪竇與徐光啟:知識不分國界,翻譯見證友誼
    「徐利合譯之(幾何原本》,字字精金美玉 為千古不朽之作——梁啓超《湖南時務學堂學約十章》公元1608年3月6日,利瑪竇在北京寫下一封信,寄給義大利教會神父高斯塔,信裡熱切地寫下他與徐光啟的功績,那就是前一年將歐幾裡德 《幾何原本》譯成中文。
  • 天主教與中國地理繪製,傳教士與中國最早世界地圖和現代地理學
    在地理學方面,傳教士介紹西方地圓學說和世界輿圖的測繪,矯正了中國人天圓地方的觀念,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利瑪竇曾繪成名為《山海輿地圖》的世界地圖,向士大夫們展示,並把所攜《萬國圖志》作為貢品獻給朝廷。他在《天主實義》和《乾坤體義》等書中介紹了地圓說,並把西方經緯度線測繪技術介紹到中國,開中國以科學方法測繪地圖的先河。
  • 利瑪竇在南京繪製世界地圖 帶來地理新觀念
    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明末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我國傳教期間,從西方引進介紹過來許多先進的科技知識和新奇器物,首次傳入的世界地圖即是其中之一。首次把世界地圖傳入我國利瑪竇是明末義大利傳教士,在我國的傳教生涯開始於1582年。這年8月,他從印度進入澳門,開始踏上我國的土地。次年9月他從澳門到達廣東肇慶,後又去過廣東韶州、江西南昌,江蘇南京、蘇州等地。1601年1月,他來到北京,向明神宗贈送了《萬國圖志》、自鳴鐘、西琴等禮物,引起了神宗的興趣。
  • 如何讀懂中國政體?外國傳教士三次作答陷入困境
    關於這一問題,中國學者牟宗三先生和王紹光教授的觀點最具有代表性。牟宗三先生曾寫過一本《政道與治道》,把政道界定為關於政權的道理,認為中國政治一直重視治道而不是政道。王紹光教授寫了一本《中國·政道》,張教授個人更支持他的觀點。王紹光教授提出,中國傳統非常重視政道,而西方的傳統更加重視政體。
  • 利瑪竇眼中的明朝和馬戛爾尼眼中的清朝強烈反差
    我們首先看一下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筆下的明朝萬曆年間的樣子,據《利瑪竇中國札記》當中記載:利瑪竇與徐光啟「這裡的物產極大地豐富,糖比歐洲白,布比歐洲精美,人們衣飾華麗,風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禮,談吐文雅,除了沒有沐浴我們神聖的天主教信仰之外,中國是舉世無雙的,中國不僅是一個王國
  • 義大利人幫中國點亮過多次科技樹:幾何學、世界地圖到地震學
    特別是進入大航海時代後,一些義大利傳教士在傳播西方知識的活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這些西方科學向中國傳播的歷史被稱為「西學東漸」。今天,我們熟悉的一些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比如世界地圖、幾何學、代數學、西洋畫法、現代天文學、生物學、地震學、西方近代醫學等等,它們的基礎內容,都是在「西學東漸」活動中,通過西方傳教士,特別是義大利傳教士傳到中國的。
  • 大批荷蘭姑娘湧入中國,表面上是來旅遊的,其實目的並不單純
    而大批荷蘭姑娘湧入中國,表面上是來旅遊的,其實目的並不單純。其實這些荷蘭姑娘來中國原因是為了買一些東西,因為荷蘭雖然離中國比較遠,但是卻是中國出口商品的一大買家。中國生產的很多東西都是遠渡重洋賣到了荷蘭。那麼是什麼東西讓這些荷蘭姑娘跑到中國來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