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傳教士在中國做了譯書人

2021-01-11 老黑說事

大家好,我是老黑,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關於明代比利時傳教士在中國的故事。

金尼閣 1577年3月3日或13日—1628年11月14日

金尼閣(字四表,本名為「 Niklaas Trigaul」或「 Nicolas nicola」),比利時傳教士,生於法國杜埃,曾在當地的耶穌會學校進行學習。1594年11月9 日或22日,金尼閣在比利時圖爾奈加入耶穌會,隨後去往法國北部城市裡爾,之後又前往根特(今比利時境內),在那裡生活了八年,一邊講授修辭學,一邊學習語言學、地理學、天文學、數學和醫學。系統地深入地接受了神學教育後,金尼閣於1606年獲準前往東方傳教。

1607年,金尼閣 從科英布拉乘船啟程,在果阿及其周邊地區停留了兩年多的時間後,於1610年抵達澳門,1611年3月,金尼閣從澳門經陸路來到南京,並暫時在高一志(即王豐肅 )和郭居靜兩位的指導下學習漢語。

1611年5月8日,當時新任耶穌會中國教區會長的龍華民派金尼閣前往杭州,而不久前李之藻的父親剛剛在杭州去世,隨後金尼閣又從杭州前往北京,並於當年8月從北京返回南京,繼續學習漢語。據記載,在此期間,金尼閣每到一處便會測量當地的經度和緯度。就在此時,龍華民打算(這顯然與其上級的想法有所不同)從羅馬教皇處獲取一些特許,從而可以從歐洲徵募新的傳教士,尋求資金資助以及為北京和其他地區募捐圖書。因此,龍華民委託金尼閣作為其特使返回歐洲。

大約在1613年2月9日,金尼閣離開澳門,這次返回羅馬之旅對他來說並不一般。金尼閣乘坐一艘阿拉伯輪船從果阿出發,在荷姆茲海峽停留後轉換陸路繼續前行,途中經過巴斯拉、巴格達、摩蘇爾、阿勒坡,隨後穿越地中海,於1614年末返回羅馬。關於金尼閣此行的記載目前都以手稿的形式保存在布魯塞爾和維也納。金尼閣順利地向教皇保羅五世奏陳了此行的任務,1615年,他還翻譯並出版了利瑪竇的回憶錄,其中增補了兩章有關其死亡及安葬的內容。

為了完成龍華民的委託,金尼閣漫遊西歐各主要國家,從西方名士處募集圖書鐘錶、天文和數學儀器,以及一些珍貴的器物[如佛蘭德斯地區的掛毯、來自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王后瑪麗·德·美第奇的禮物、西班牙女王伊莎貝爾賜給的教堂飾 品、畫作,以及大主教特雷韋斯的遺物],此外,金尼閣還募集到大量的王國貨幣,所有的這些都促進了耶穌會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

1618年2月,金尼閣再次回到裡斯本,在那裡將從歐洲各地徵募的二十二 位新的傳教士聚在一起準備前往中國,其中就有鄧玉函、羅雅谷和湯若望。在菲利普 三世準許金尼閣帶領本國幾位傳教士前往中國並捐助了足夠在中國建立十五個傳教點的財物後,1618年4月16日,金尼閣率領新的傳教使團乘船離開裡斯本,再次踏上來華旅程。途中,這些傳教士組成了一個學習團體,由金尼閣講授漢語、鄧玉函講授數學,輪流進行,他們每天還研討天文知識,但後來由於船艙內瘟疫傳染,數名傳教士因此斃命,其中就包括金尼閣的弟弟,他的名字可能是埃利,也可能是菲利普,金尼閣本人也差一點命喪旅途。

金尼閣等人於1619年7月22日抵達澳門,帶來了已經面見羅馬教皇的消息、充 裕的資金以及募捐來的圖書器物,受到了熱情的接待。 此後九年,金尼閣輾轉在中國內陸傳教,1622年在杭州傳教,1623年前往開封,1624年從開封來到山西絳州,隨後又從絳州前往西安,成為第一個目睹781年唐代景教碑出土的歐洲人,1625年返回杭州。雖然金尼閣返回歐洲數年,但由於他花費大量時間為歐洲以及中國的讀者編撰出版了許多實用的書籍,因此無論是在口語表達還是書面著述上,他的漢語造詣仍然很高。在絳州、西安兩地,金尼閣開啟了同時用漢語和拉丁語出版著述的先河。

在傳教的同時,金尼閣還曾在南直隸江西和廣東三地任司帳來管理教務,然而對後世影響最大還是他的著述以及在歐洲為在華傳教所作的宣傳和努力。金尼閣在杭州去世後葬於大方井傳教士公墓。

魯本斯於1617 年所作的一幅身著中國服飾的耶穌會傳教士畫像通常被認為是為金尼閣該畫像 現存於斯德哥爾摩國家博物館,杜埃博物館也藏有一副本在金尼閣眾多漢語著述中,值得一提的是他1625年在杭州完成的《推定歷年瞻禮日單》,該書是為在華傳教士所作的,同時用中國的曆法和歐洲的曆法推算天主教的齋戒和節慶,不僅以漢語出版,還以拉丁語和敘利亞語刊行。這原本是利瑪竇的工作計劃,後來由金尼閣完成。

1626年,在王徵的協助下,金尼閣在杭州完成了有關漢字發音的《西儒耳目資》一書的編纂明末清初學者方以智深受該書的影響,《四庫全書 總目提要》也對其做了較為詳細的介紹。1625年在西安傳教時,金尼閣還翻譯了《伊索寓言》並命名為《況義》,1840年該書在香港被增訂重印。

在西語著述方面,金尼閣最主要的貢獻是他1615年在羅馬刊刻的《基督教遠徵中國史》, 漢語譯名為《利瑪竇中國札記》。這部著作並不是利瑪竇的原作,利馬竇的原金尼閣作用義大利語寫成並留有手稿,主要涉及中國及其傳教經歷,利瑪竇去世後由費奇觀、龍華民和郭居靜增補修訂。

金尼閣用拉丁文對利瑪竇的原作進行增寫,其中也不乏對其有一些刪減和誤讀,然而此書一經刊印便在歐洲引起轟動,很快便出現了法語譯本、德語譯本、西班牙語譯本、義大利語譯本,而且還被部分翻譯成英語。1910年,一位學問淵博的耶穌會士汾屠立將利瑪竇的原始手稿同其他書信一起編輯成兩卷本的《利瑪竇 神父歷史著作集》(,然而,汾屠立雖然學識淵博卻不懂漢語,德禮賢將這些手稿書信校訂後編入其三卷本的《利瑪竇全集》。雖然這些作品都是精品,但還是金尼閣的拉丁文譯本在歐洲引起的反響最大,至少在英語讀者中如此。

1942年,耶穌會士路易斯·加萊格 爾在金尼閣譯本第一卷的基礎上 寫成《曾經的中國》,1953年又根據金尼閣譯本全五卷寫成《十六世紀的中國:利瑪竇1583年至1610年間的行紀》。 1619年,金尼閣再次來華時帶來了大量外文書籍,這是三百五十多年前耶穌會為中國留下的最為珍貴的遺產。據說這些書籍共有七千餘部(儘管這一數據有待進一步考證),包括來自羅馬教廷圖書館的五百三十四種圖書(共四百五十七卷),金尼閣曾這樣描述這些圖書,「這些書籍種類繁多,除了文學、哲學和神學外,還涵蓋在圖書館所能找到的許多其他領域的書籍,如醫學,教規、民法、音樂等,在數學方面,我幾乎收集了所有的著述,再者,這些書裝幀精美,封面為紅色封皮,上面印有不同的教皇徽章,書名為燙金字體。我也儘量去募集一些鴻篇巨製。」。這些書籍經歷了三百多年的風風雨雨,目前仍有許多存世 現今(至少到1949年)大部分珍藏在北京北堂圖書館。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這裡了,有喜歡小編故事的,可以關注一下小編,感謝收藏!本文由【百家號/老黑說事】原創,轉載請註明由【百家號/老黑說事】原創,謝謝合作!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傳教士在中國
    這位南懷仁,原名費迪南德·費比斯特,是比利時佛蘭德來的傳教士。南懷仁是馬泰羅·裡奇(利瑪竇)、約翰·亞當·沙爾·馮·貝爾(湯若望,1591-1666)之後到中國的傳教士中傑出的一位。三人都極擅長糅合科學、技術、俗家知識的巧勁兒,爭取在中國皇帝面前有好的表現,進而為基督傳教士在中國境內活動開拓出隱忍默許的空間。
  • 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
    最先採用的就是企圖在思想上教化中國百姓,來自西方世界的傳教士試圖將他們信奉的宗教傳入中國,在中國傳教布道,基督教思想就成為了他們宣揚和布施的主要內容。 明清時期的西方傳教士清楚的意識到想要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文明的國家中創造屬於自己的一種新文化。
  • 傳教士為了更好的傳教,必須熟悉中國文化,從而把文化傳播到歐洲
    傳教士為了更好的傳教,必須熟悉中國文化,從而把文化傳播到歐洲天主教傳教士把歐洲文化介紹給中國的同時,也把中國文化傳播到歐洲,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歐洲傳教士為了更好地推行知識傳教政策,必須熟悉中國語文和經典。
  • 忘記外國傳教士對中國的好就是沒良心
    文|陳事美話說外國傳教士到中國這事,至少在明朝就有了。晚清中國的國門大開,外國傳教士就更多了。一個外國人,不遠萬裡,來到中國……按常規套路,後面緊跟著就是什麼國際精神。但很多中國人不這麼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 記者手記:走進比利時蒙斯《中國·旅行日記》展
    新華社比利時蒙斯6月22日電 記者手記:走進比利時蒙斯《中國·旅行日記》展  新華社記者潘革平  精美絕倫的中國瓷器、明朝萬曆年間的道教香燻爐、原產江西的19世紀精美木製面具、1710年譯自義大利文的《對中國現狀的思考》……22日晚,《中國·旅行日記》展在比利時南部歷史名城蒙斯開幕
  • 蘇精談西方傳教士與中國近代印刷變革
    蘇精(澎湃新聞 蔣立冬)蘇精先生長期致力於研究以基督教傳教士為主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著有《林則徐看見的世界:〈澳門新聞紙〉的原文與譯文》《基督教與新加坡華人1819-1846》《上帝的人馬:十九世紀在華傳教士的作為》《中國,開門!——馬禮遜及相關人物研究》《馬禮遜與中文印刷出版》《清季同文館及其師生》《近代藏書三十家》等。
  • 傳教士——近代中國文明的推進者和改良者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反思傳教士對近代中國的影響。傳教士的許多行為並不完全屬於宗教,許多都是世俗化行為,比如創辦學校、醫院、傳播科學、救濟災民。。。。所以許多的傳教士也為中國所銘記,如司徒雷登、蘇慧廉、伯格理。。。
  • 西方傳教士 為中國各地方言注音翻譯聖經
    他們不只使得中國有了一個,開了一個口能夠認識當時封閉的環境外在的世界是什麼,同時也引進了許多新的觀念,新的做事的方法,新的制度,來建設現代的中國,甚至更重要就是有時候他們引進來的東西,是使我們更加了解我們自己了。然而呢,這樣的一個關於傳教士的一個新的認識,學術界裡面早就有了一個新的共識,卻不一定能夠穩妥地傳到大眾之間。
  • 美國傳教士三遭恐襲而大難不死
    日前比利時布魯塞爾機場發生恐怖襲擊事件。一個美國摩門教傳教士在襲擊中倖免於難,只是受了些傷。此前,這位傳教士曾親身經歷過波士頓爆炸事件和巴黎恐怖襲擊,但都逃過一劫。與梅森同行的兩個傳教士也受了傷,但是保住了性命。'This is his third terrorist attack,' Chad Wells, Mason's father, told ABC News.梅森的父親査德·威爾斯對ABC新聞說道:「這是梅森經歷的第三次恐怖襲擊。」
  • 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新航路開通後,第一位前往東方的傳教士是耶穌會的創始人之一弗朗西斯·澤維爾。他先後到印度的果阿、東南亞的馬六甲、島國日本傳教,了解到中國文化在東亞的地位後,方濟各沙洛決心來到中國。遺憾的是,他最終未能成行。
  • 傳教士的是與非:從呼和浩特最古老的歐式建築「天主教堂」說起
    在清末民初,這座教堂的地位可謂非同凡響,當時該教堂由比利時聖母聖心會負責,1946年升格為綏遠總教區,除了綏遠(即當今呼和浩特和包頭地區),還下轄西灣子(察哈爾省)、寧夏、集寧等三個教區,也就是說中國華北及西北部分地區的天主教勢力都歸此處節制,其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 19世紀法國傳教士手繪中國鳥類圖譜展亮相
    19世紀法國傳教士手繪中國鳥類圖譜展亮相 2017-03-31 22    19世紀法國傳教士手繪中國鳥類圖譜展今日亮相,圖為小黃鷹。
  • 晚清時期,最早的西方傳教士如何在中國立足?熟知中國儒家經典
    鴉片戰爭前,在中國最出名的傳教士應該是德國傳教士郭實臘(1803年~1851年)。,儘可能拉近言者與聽者的距離,以順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口吻來推銷西方文化,進行傳教。鴉片戰爭前後來中國的傳教士中,就傳教方式而言,大體分為兩派:一是直接傳教派,主張將耶穌教福音直接傳給受眾,不需要中介;二是間接傳教派,通過世俗科學知識出版傳播
  • 中國駐比利時使館提醒中國公民謹慎前往比利時
    新華社布魯塞爾3月22日電(記者吳昌榮)中國駐比利時大使館22日發表公告說,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機場及市區地鐵站發生多起爆炸,造成多人傷亡,提醒在比中國公民減少外出,擬赴比中國公民謹慎前往比利時。  公告說,中國駐比利時使館已第一時間派員趕赴機場,正在多方聯繫了解情況,使館尚未接到有中國公民傷亡的報告。  駐比利時使館同時提醒在比中國公民注意安全,減少外出,避免前往機場及市區人員密集場所,嚴格遵循有關部門安全警示,提醒擬赴比中國公民謹慎前往比利時。如遇緊急情況,可以及時報警並聯繫駐比利時使館尋求協助。
  • 美國傳教士克勞德·畢敬士1934年在武漢拍攝的中國回教徒
    美國傳教士克勞德·畢敬士(Claude L. Pickens, Jr.1900-1985)是「中國內地傳教會」的基督教傳教士,長期在中國傳教。 作為一個傳教士,他非常關注中國的宗教情況,尤其是對中國穆斯林的關注,他試圖了解他們生活、思想並試圖掌握如何贏得穆斯林的心靈以便讓他們接受耶穌教導。
  • 兩次鴉片戰爭,中國出現大量華僑與傳教士,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進行了兩次鴉片戰爭後,中國不斷的開放海岸線後,使得中國出現了大量的華僑與傳教士,看似不錯的作用,其實三百萬左右的華僑是被迫成為列強的勞工派到海外勞動的,而傳教士有大量的無意的、邪惡的傳教,但有人說這其實也是一種好的現象,那麼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讓我們全民分析一下。
  • 他是一個外國傳教士,究竟做了什麼,康熙親自為他撰寫祭文和碑文
    歐洲傳教士為了打開中國的傳教之門,他們用歐洲相對發達的文明打擊著中國人的文化觀。他們翻譯了西方科技著作,詳細介紹世界地理和域外文明。在康熙年間,有這樣一個傳教士,他死後享有溢號,並且康熙親自為他撰寫祭文和碑文,他是誰,究竟做了什麼?
  • 450萬字,學者蘇精手抄國內缺失的來華傳教士檔案
    從1552年到利瑪竇1583年到達中國,共有32名耶穌會、24名方濟各會士、2名奧古斯丁會士和1名多明我會士試圖在中國定居,但都未成功。直到1583年,耶穌會士羅明堅、利瑪竇等始以「番僧」的身份到達肇慶,開啟了耶穌會在中國內地傳教的歷史。此後,基督教會陸續派遣傳教士進入中國。不同時期的來華傳教士都對當時的中國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
  • 土生土長中國姑娘成比利時王妃,做銷售相識王子,開啟瑪麗蘇人生
    應該很少有人知道,其實這個世界上還有一位「中國王妃」,畢竟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和英國、泰國等國家還有自己國家的王室不同,我們國家的王室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被正式廢黜了,而這位「中國王妃」自然不是在中國成為了王妃,而是成為了比利時王妃,雖然是一位土生土長的中國女孩兒,但是卻嫁去了遙遠的歐洲,而且還是歐洲的王室。
  • 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中國目的並不單純,無奈被現實打敗
    17世紀版本的 《利瑪竇中國札記》利瑪竇,於1610年5月11日病逝,是第一個在北京安葬的西方傳教士,被譽為中國天主教開拓者。事實上,利瑪竇當初來中國目的,並非旨在傳教如此單純。而是以傳教方式配合西方資本主義侵略擴張市場,殖民掠奪以中國為主的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