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士為了更好的傳教,必須熟悉中國文化,從而把文化傳播到歐洲

2020-12-13 眉清目秀的虞姬

傳教士為了更好的傳教,必須熟悉中國文化,從而把文化傳播到歐洲

天主教傳教士把歐洲文化介紹給中國的同時,也把中國文化傳播到歐洲,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歐洲傳教士為了更好地推行知識傳教政策,必須熟悉中國語文和經典。於是他們開始學習和編譯有關書籍。順治十年到十四年,義大利傳教士衛匡國遊歷歐洲各國期間,編有《中國文法》一書,成為歐洲學者深入研究中國的入門書。雍正六年,馬若瑟寫成《中國札記》,研究了中國文字學,書中舉證達13000餘條。雍正八年,聖彼得堡皇家研究院刊印了貝爾的拉丁文《中國大觀》,論述了中國字典和方言,以及中文文法和中國文學在歐洲的進展。雍正十年,卡斯特拉納編成拉、意、中字典。

在研究中國語文的同時,歐洲傳教士開始編譯中國典籍。利瑪竇曾把四書譯成拉丁文寄回義大利。比利時人金尼閣也曾將五經譯成拉丁文。康熙元年(1662年),葡萄牙傳教士郭納爵和義大利傳教士殷鐸澤合譯的《大學》,取名《中國的智慧》出版。二人還合譯了《論語》。康熙六年(1567年),殷鋒澤又將《中庸》譯成《中國政治倫理學》在廣州印行。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比利時傳教士柏應理在巴黎刊印了《中國哲學家孔子》,中文標題為《西文四書解》,書中有中國經籍導論、孔子傳和《大學》中庸》、《論語》的拉丁文譯文。

康熙五十年(1711年),比利時傳教士衛方濟在布拉格大學印行了他的四書譯本和《中國哲學》,比較系統地介紹了中國的儒家經典和古代哲學思想。歐洲傳教士還比較早地研究了《易經》。白晉曾用拉丁文著《易經要旨》。雍正六年(1728年),劉應著有《易經概說》。雷孝思也譯有《易經》著作,附有研究和註疏,取名為《中國最古典籍〈易經)》。歐洲傳教士對《書經》、《禮記》、《詩經》等儒家經典也給以極大關注。白晉著有《詩經研究》,劉應也有拉丁文《書經》譯本。《禮記》中的一些篇章也被譯成拉丁文。

奧斯丁會士門多薩曾在羅馬出版西班牙文的《中華大帝國史》,這是一本最早系統介紹中國歷史和地理的書,幾年內相繼印行了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和義大利文多種版本。順治十一年(1654年),衛匡國《中華帝國圖》在奧格斯堡出版,它是八幅大型掛圖。順治十二年(1655年),《中國新地圖冊》又在阿姆斯特丹出版,計有地圖17幅,附有地誌171頁。順治十五年(1658年),衛匡國用拉丁文寫的中國上古史《中國歷史》在慕尼黑出版,康熙六年(1667年),在巴黎又印行了法文譯本。

安塔納西·基爾契的《中國》,是一本圖文並茂的手冊,也在這一年於阿姆斯特丹用拉丁文出版,後來還譯成了法文和德文。乾隆四十二年至四十八年(1777-1783年),馮秉正根據中國《通鑑綱目》一書編寫的12卷本《中國通史》在巴黎出版,乾隆五十年(1785年)又出版了第13卷,名為《中國概況》,論述了清朝15省的人文地理和地形。唐維爾的《中國新圖冊》,包括地圖50頁,圖畫14頁,附有歷史參考地圖,是一部流行歐洲的最完善的中國地圖集。

雍正十年,傳教士馬若瑟翻譯了元曲《趙氏孤兒》,法譯本取名《中國悲劇趙氏孤兒》。雍正十二年(1734年),巴黎《法蘭西時報》雜誌刊登了其中的部分內容。不久,英譯本、德譯本、俄譯本相繼問世。乾隆二十年(1755年),伏爾泰將它改編成一個新的劇本《中國孤兒》在巴黎公演。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在英國刊印了第一部英譯的中國小說《好逑傳》,被評為才子書之一。《今古奇觀》等中國小說的些篇章也被譯成德文、英文和法文,在歐洲許多國家流傳

中國的瓷器、漆器、絲綢、轎子、壁紙、摺扇等帶有工藝美術性質的物品,這時期也傳到歐洲。從明末到康熙朝前期,僅荷蘭東印度公司從中國輸往歐洲各國的瓷器就高達1600萬件以上。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運到英國的也有40萬件。中國的藝術風格和生活習慣也給予歐洲以很大影響。隨著中國瓷器傳入歐洲,歐洲出現了仿中國瓷而建立的制瓷業。從明朝末年到康熙朝前期,佛羅倫斯設廠製造了藍花軟瓷,比薩瓷工製成了軟質青花瓷碗,盧昂生產了黃色而透明的軟瓷器,產品以中國福建白瓷為標本。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歐洲正式製造成功真正的硬瓷,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又製成藍瓷。從此,模仿中國瓷色彩和繪畫的瓷器便風靡歐洲。隨著瓷製飲具及茶葉銷往歐洲,飲茶的風氣也傳到歐洲,茶成為歐洲社會不可缺少的飲料。除瓷器外,中國的漆器、金屬器、琺瑯器都成為歐洲效法的榜樣。歐洲上層社會的家具陳設多採用中國漆器。法國路易十四時代,凡爾賽和特裡亞納宮中都採用整套中國漆制家具。康熙十九年(1680年)以後,英國家具製造商開始仿造中國漆器家具的圖案和色彩,打造中國式家具。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法國聖安託萬地區開始仿照中國式樣製造漆器。仿照的漆器都照中國風格,多以牡丹花鳥、中國婦女、中式欄杆、房舍等作為裝飾圖案。中國的轎子和轎式馬車開始在法國流行,貴族官吏出行乘轎,轎身以漆繪流行牡丹、芍藥等中國花卉。中國山水、人物畫對歐洲繪畫產生了很大影響。最傑出的法國畫家華託( Jean Antoine Watteau)、英國山水畫家柯仁( John Robert Cozen)的許多作品都具有中國畫的風格。

中國的園林建築也影響了歐洲。德國華肯巴特河旁的費爾尼茨宮首先按照中國式屋頂建築,此後德國波茨坦和荷、法、瑞士等地也多競相修築中國式鐘樓、石橋、假山、亭榭。伏爾泰曾說:「歐洲王公和商人們發現東方,追求的只是財富,而哲學家在東方發現了一個新的精神和物質的世界。」由此可見中國文化在歐洲文化發展過程中的激發作用。看完文章後,大家有什麼看法可以在下方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
    在世界的另一端,歐洲人已經開始了邁向新世界的徵途,從麥哲倫環球航行,地理大發現到啟蒙運動和宗教改革的持續進行,古代歷史中東方和西方發展就此開始轉折。 而伴隨著西方世界中歐洲各個國家向前邁進的歷程中,他們對外殖民和擴張也在很早的時期就影響到了中國。
  • 一手拿聖經,一手拿學術:談談明清時期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的策略
    熟悉這段歷史的讀者應該清楚,明末清初時期的東南沿海地區由於正處於對外禁海階段,導致在此期間對西方文化的輸入有著一定的阻滯作用。而另一方面,中國作為一個擁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以及璀璨文明的古國,長時間的自信致使其在外來文化的衝擊面前多少存在點蔑視心裡,故而產生對西方文化發自內心的本能抵禦,這一阻滯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是要遠大于禁海政策的。
  • 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新航路開通後,第一位前往東方的傳教士是耶穌會的創始人之一弗朗西斯·澤維爾。他先後到印度的果阿、東南亞的馬六甲、島國日本傳教,了解到中國文化在東亞的地位後,方濟各沙洛決心來到中國。遺憾的是,他最終未能成行。
  • 茶文化,是在西方傳播影響最為深刻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一
    西方茶文化則是以個人自由為價值核心,從而擴展為對外的平等與對已的自尊與嚴肅的態度,西方茶文化往往追求飲茶器物、茶的本身以及飲茶情調的完美,在飲茶過程中體現的是自身價值和修養,西方茶文化更注重的是茶飲所帶來的物質功用和交際功能。比如茶最初進入西方諸國並開始傳播時,大都是在藥店銷售,這說明西方人最初認可的茶,是茶具有特殊的藥效和保健功能。
  • 為什麼晚清民初的西方傳教士,沒有特別狂熱的傳教行為?
    到1905年,在華新教傳教士已經達到了3445名,其中有1432名男性、1038名傳教士妻子、964名單身女性。1910年,新教在華的外國傳教士人數增加到5144名。還有一個數字,統計美國「學生志願海外傳教運動」:1886年到1918年間他們派出了8140名傳教士,其中有2524名到了中國。按那類「無利不起早」的物質主義思維方式,自私自利的西方社會怎麼派得出這麼多的傳教士來華傳教?
  • 大航海時代的文化傳播與東西方關係
    換句話說,在這一歷史交易中,教廷與王室都各取所需,羅馬下放了權力,贏得傳播福音的機會與保護;裡斯本承擔了義務,換來在徵服之地排他性的法定特權。正因為如此,有人將當時葡萄牙國王的海外政策概括成「為了胡椒與靈魂的拯救」,而受其資助和保護的耶穌會傳教士們,亦因此與世俗王權結成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的利益共同體。就此而言,被封為「東方傳教聖徒」的沙勿略可謂「保教權」屬性的最佳註腳。
  • 伏爾泰十分推崇中國文化:歐洲藝術裡的那些中國往事
    而對月亮的猜測也一直持續到伽利略,在神話裡一直是一對雙胞胎代表著月亮和太陽:阿波羅駕駛著太陽車,和黛安娜。第二部分:人格化的土地,四大洲、歐羅巴、波斯人、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中國風,日本主義,黑人,奴隸,印第安原住民等;「中國熱」席捲了歐洲,大量受其影響到洛可可風的藝術品出現在牆壁上,還創造了無數不可思議的飾品。
  • 傳教士在中國
    康熙對耶穌會、對傳教士的學問和技術真的很感興趣,也是個人的興趣。傳教士常在拂曉騎馬到郊區的宮裡教皇帝天文、物理、數學。傳教士先前就當過葡萄牙、荷蘭特使的通譯,現在則必須參與清廷和俄羅斯的議約。傳教士討厭這些不堪的俗務,覺得和自己傳教的使命有衝突,但1668年起傳教士重新打入清廷,在其他省份為傳教士打開了傳教之路。
  • 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翻譯與傳播:問題與挑戰
    近三十餘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在經濟上取得極大發展,在國際政治方面也逐漸發揮更大作用,使得歐美和全世界都越來越注重中國,也相應注重中國的文化傳統。一方面,國外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了解中國,包括中國的歷史、哲學、文學和文化,學習中文的人也越來越多,另一方面,中國國內也希望把自己的文學和文化介紹給外部世界,把中國文學作品和人文研究的成果翻譯成外文,傳播到海外。
  • 國內景觀覽勝:促進文化發展,中西文化交流的搖籃——聖保羅教堂
    由於中文在中國乃至在東方都是傳教的必備工具,所以不只是聖保羅學院的學生要學習中文,甚至連學院裡的教授也要學習中文。例如:埃羅略即是當時學院的著名教授,同時他又是學院的畢業生,並且他的名字還曾經被列人聖保羅學院的畢業生名冊之中。由於許多東來的耶穌會士在歐洲就已經具備了比較高的文化知識和宗教理論水平,所以他們到澳門的聖保羅學院,主要目的是為了學習和掌握中國的語文和文學。
  • 比利時傳教士在中國做了譯書人
    就在此時,龍華民打算(這顯然與其上級的想法有所不同)從羅馬教皇處獲取一些特許,從而可以從歐洲徵募新的傳教士,尋求資金資助以及為北京和其他地區募捐圖書。因此,龍華民委託金尼閣作為其特使返回歐洲。大約在1613年2月9日,金尼閣離開澳門,這次返回羅馬之旅對他來說並不一般。
  • 傳教士繪世界地圖,百姓認為中國乃天地中心,利瑪竇只好刪子午線
    16-17世紀,一批耶穌會士紛紛來華,在中國沿海、內地開展傳教活動。但中國是個千年大國,文化體系和信仰系統皆已完備,哪裡是一群傳教士就能隨意影響的。因此為了實現傳教的目的,這些傳教士採取迂迴折中的「適應性傳教策略」,先融入中國本土,適應中國的文化風俗,再進行外來文化介紹與傳播,如天文知識、地理、生物等西方先進的科技介紹。
  • 無錫教會的基督教文化建設:打造基督教文化展覽館
    文化展覽館分為三大展區:第一展區:新教傳入中國之前福音三次來華的歷史第一次是在公元635年,波斯傳教士阿羅本來到長安,中國皇帝唐太宗隆重接待了他並允許在中國傳教,福音盛極一時,但約200年後,受到唐武宗的滅佛運動(又稱「會昌法難」)的影響,景教失傳。
  • 中學西傳與18世紀歐洲的中國熱
    17、18世紀的來華傳教士為了達到傳教的目的,開始深入研究中國典籍,並和中國士大夫廣泛接觸,促進歐洲宗教、科學和藝術在中國的傳播。同時通過他們的翻譯和介紹,歐洲的學術界也開始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科學技術。
  • 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中國目的並不單純,無奈被現實打敗
    17世紀版本的 《利瑪竇中國札記》利瑪竇,於1610年5月11日病逝,是第一個在北京安葬的西方傳教士,被譽為中國天主教開拓者。事實上,利瑪竇當初來中國目的,並非旨在傳教如此單純。而是以傳教方式配合西方資本主義侵略擴張市場,殖民掠奪以中國為主的東方。
  • 歐洲「中國文化熱」:談談巴洛克時期,中西方音樂舞蹈文化的發展
    十七世紀,到了乾隆皇帝即位時期,清朝進入極盛時期,經濟迅速發展、繁榮昌盛,工農業發達,文學藝術領域也有突破性的發展,科學技術方面有了質的飛躍,國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這時的清朝疆域遼闊,民族統一,盛名遠播,西方歐洲也因此慕名來了許多傳教士學習大清朝的文化和思想。
  • 傳教士——近代中國文明的推進者和改良者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反思傳教士對近代中國的影響。傳教士的許多行為並不完全屬於宗教,許多都是世俗化行為,比如創辦學校、醫院、傳播科學、救濟災民。。。。所以許多的傳教士也為中國所銘記,如司徒雷登、蘇慧廉、伯格理。。。
  • 靈活而又適應:天主教早期在中國的傳教策略
    比如說曾擔任耶穌會日本教區院長的一名傳教士就在1584年上書菲利普二世認為只要集結一支一萬人以內的艦隊,就可以控制中國華南沿海的省份;他還提出,當時在中國傳教的利瑪竇可以幫忙提供情報。這種想法在當時傳教士內部是非常普遍的,但是菲利普二世不理會這些奇談怪論,因為他當時正在傾盡全力建立無敵艦隊,對此無暇顧及。
  • 腳踏兩條船:中西通吃的歐洲傳教士
    明清以來,中國的歷史已經不知不覺地融入到了世界大局中。隨著陸上絲路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壟斷,中西之間的千年溝通突然遭到斷絕。恰好歐洲剛剛從文藝復興中浴火重生,對宗教和科學有了更熱情的追求。於是,一大批傳教士先後乘船東來。當然了,這也是又一波的宗教東傳。
  • 明朝來到中國的西方派社,去到日本差點推倒德川幕府,多國受其害
    15世紀後期,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闢,地理大發現和西班牙葡萄牙的對外擴張,歐洲傳教士紛紛前往世界各地傳教。第一個來到中國傳教的叫利瑪竇,於萬曆1584年,利瑪竇與羅明堅神父入居廣東肇慶,他們對明朝官員稱來自「天竺」(印度),當時利瑪竇解釋了來中國的原因:「因為我們非常仰慕神秘的東方,我們是從遙遠的西方來的教士,,希望能在這裡留下,至死在這裡侍奉天主」,他們之所以沒有說出傳教的目的主要怕被大明驅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