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士為了更好的傳教,必須熟悉中國文化,從而把文化傳播到歐洲
天主教傳教士把歐洲文化介紹給中國的同時,也把中國文化傳播到歐洲,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歐洲傳教士為了更好地推行知識傳教政策,必須熟悉中國語文和經典。於是他們開始學習和編譯有關書籍。順治十年到十四年,義大利傳教士衛匡國遊歷歐洲各國期間,編有《中國文法》一書,成為歐洲學者深入研究中國的入門書。雍正六年,馬若瑟寫成《中國札記》,研究了中國文字學,書中舉證達13000餘條。雍正八年,聖彼得堡皇家研究院刊印了貝爾的拉丁文《中國大觀》,論述了中國字典和方言,以及中文文法和中國文學在歐洲的進展。雍正十年,卡斯特拉納編成拉、意、中字典。
在研究中國語文的同時,歐洲傳教士開始編譯中國典籍。利瑪竇曾把四書譯成拉丁文寄回義大利。比利時人金尼閣也曾將五經譯成拉丁文。康熙元年(1662年),葡萄牙傳教士郭納爵和義大利傳教士殷鐸澤合譯的《大學》,取名《中國的智慧》出版。二人還合譯了《論語》。康熙六年(1567年),殷鋒澤又將《中庸》譯成《中國政治倫理學》在廣州印行。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比利時傳教士柏應理在巴黎刊印了《中國哲學家孔子》,中文標題為《西文四書解》,書中有中國經籍導論、孔子傳和《大學》中庸》、《論語》的拉丁文譯文。
康熙五十年(1711年),比利時傳教士衛方濟在布拉格大學印行了他的四書譯本和《中國哲學》,比較系統地介紹了中國的儒家經典和古代哲學思想。歐洲傳教士還比較早地研究了《易經》。白晉曾用拉丁文著《易經要旨》。雍正六年(1728年),劉應著有《易經概說》。雷孝思也譯有《易經》著作,附有研究和註疏,取名為《中國最古典籍〈易經)》。歐洲傳教士對《書經》、《禮記》、《詩經》等儒家經典也給以極大關注。白晉著有《詩經研究》,劉應也有拉丁文《書經》譯本。《禮記》中的一些篇章也被譯成拉丁文。
奧斯丁會士門多薩曾在羅馬出版西班牙文的《中華大帝國史》,這是一本最早系統介紹中國歷史和地理的書,幾年內相繼印行了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和義大利文多種版本。順治十一年(1654年),衛匡國《中華帝國圖》在奧格斯堡出版,它是八幅大型掛圖。順治十二年(1655年),《中國新地圖冊》又在阿姆斯特丹出版,計有地圖17幅,附有地誌171頁。順治十五年(1658年),衛匡國用拉丁文寫的中國上古史《中國歷史》在慕尼黑出版,康熙六年(1667年),在巴黎又印行了法文譯本。
安塔納西·基爾契的《中國》,是一本圖文並茂的手冊,也在這一年於阿姆斯特丹用拉丁文出版,後來還譯成了法文和德文。乾隆四十二年至四十八年(1777-1783年),馮秉正根據中國《通鑑綱目》一書編寫的12卷本《中國通史》在巴黎出版,乾隆五十年(1785年)又出版了第13卷,名為《中國概況》,論述了清朝15省的人文地理和地形。唐維爾的《中國新圖冊》,包括地圖50頁,圖畫14頁,附有歷史參考地圖,是一部流行歐洲的最完善的中國地圖集。
雍正十年,傳教士馬若瑟翻譯了元曲《趙氏孤兒》,法譯本取名《中國悲劇趙氏孤兒》。雍正十二年(1734年),巴黎《法蘭西時報》雜誌刊登了其中的部分內容。不久,英譯本、德譯本、俄譯本相繼問世。乾隆二十年(1755年),伏爾泰將它改編成一個新的劇本《中國孤兒》在巴黎公演。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在英國刊印了第一部英譯的中國小說《好逑傳》,被評為才子書之一。《今古奇觀》等中國小說的些篇章也被譯成德文、英文和法文,在歐洲許多國家流傳
中國的瓷器、漆器、絲綢、轎子、壁紙、摺扇等帶有工藝美術性質的物品,這時期也傳到歐洲。從明末到康熙朝前期,僅荷蘭東印度公司從中國輸往歐洲各國的瓷器就高達1600萬件以上。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運到英國的也有40萬件。中國的藝術風格和生活習慣也給予歐洲以很大影響。隨著中國瓷器傳入歐洲,歐洲出現了仿中國瓷而建立的制瓷業。從明朝末年到康熙朝前期,佛羅倫斯設廠製造了藍花軟瓷,比薩瓷工製成了軟質青花瓷碗,盧昂生產了黃色而透明的軟瓷器,產品以中國福建白瓷為標本。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歐洲正式製造成功真正的硬瓷,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又製成藍瓷。從此,模仿中國瓷色彩和繪畫的瓷器便風靡歐洲。隨著瓷製飲具及茶葉銷往歐洲,飲茶的風氣也傳到歐洲,茶成為歐洲社會不可缺少的飲料。除瓷器外,中國的漆器、金屬器、琺瑯器都成為歐洲效法的榜樣。歐洲上層社會的家具陳設多採用中國漆器。法國路易十四時代,凡爾賽和特裡亞納宮中都採用整套中國漆制家具。康熙十九年(1680年)以後,英國家具製造商開始仿造中國漆器家具的圖案和色彩,打造中國式家具。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法國聖安託萬地區開始仿照中國式樣製造漆器。仿照的漆器都照中國風格,多以牡丹花鳥、中國婦女、中式欄杆、房舍等作為裝飾圖案。中國的轎子和轎式馬車開始在法國流行,貴族官吏出行乘轎,轎身以漆繪流行牡丹、芍藥等中國花卉。中國山水、人物畫對歐洲繪畫產生了很大影響。最傑出的法國畫家華託( Jean Antoine Watteau)、英國山水畫家柯仁( John Robert Cozen)的許多作品都具有中國畫的風格。
中國的園林建築也影響了歐洲。德國華肯巴特河旁的費爾尼茨宮首先按照中國式屋頂建築,此後德國波茨坦和荷、法、瑞士等地也多競相修築中國式鐘樓、石橋、假山、亭榭。伏爾泰曾說:「歐洲王公和商人們發現東方,追求的只是財富,而哲學家在東方發現了一個新的精神和物質的世界。」由此可見中國文化在歐洲文化發展過程中的激發作用。看完文章後,大家有什麼看法可以在下方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