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傳教士為了打開中國的傳教之門,他們用歐洲相對發達的文明打擊著中國人的文化觀。他們翻譯了西方科技著作,詳細介紹世界地理和域外文明。在康熙年間,有這樣一個傳教士,他死後享有溢號,並且康熙親自為他撰寫祭文和碑文,他是誰,究竟做了什麼?
他叫南懷仁,原名Ferdinand Verbiest,字勳卿,是比利時人。生於1623年10月,從小就入會修道、讀書窮理,最終是學富五車、博古論今。順治十四年(1659年),隨義大利傳教士衛匡國東渡來到中國。協助時任欽天監監正的德國傳教士湯若望,掌管歷事,並編制了《康熙永年曆法》。
然而他的第二份差事更厲害,官拜工部右侍郎,主要負責製造大炮。在平定三藩時,康熙口諭兵部,大軍進剿須用火器,著治理曆法南懷仁鑄造大炮,輕利以便涉」。康熙王朝所造的905門火炮中,有一半與南懷仁有關。在平定王輔臣叛亂時,南懷仁與工匠們僅用28天,就造成了20門紅衣大炮。
南懷仁設計的三種火炮被選入清代國家典籍—《欽定大清會典》。第一個時是《神威將軍炮》,
「前弇后豐,底如覆笠,重400斤,長六尺七寸。其二是《武成永固大將軍炮》,「前弇後微豐,底如竹節。重自三千六百斤至七千斤,長自九尺六寸至一丈一尺一寸。其三是《神功將軍炮》,「前弇後微豐,底如覆笠」,重千斤,長七尺,不鍥花紋,隆起五道,近口為照星。
南懷仁寫下了有關清代火炮的重要專著——《神威圖說》,可惜的是已經找不到抄本。南懷仁也因此獲得非常高的榮譽,康熙皇帝在南懷仁死後曾說過:「自吳三桂變亂以來,製造炮器有他的軍功。」
1688年,南懷仁在北京病逝,康熙親自為他撰寫祭文和碑文,賜諡號「勤敏」,並派國舅件國綱等大臣專程到墓地為他舉行隆重的葬禮。南懷仁是四百年來,萬餘傳教士中,唯一死後享有溢號的傳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