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平因歷史人文底蘊深厚,戲曲文化繁榮,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歷史遺存保留較豐富,贛東北地域文化特色鮮明,被江西省人民政府認定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在我市組織相關人員編寫的《山翥洎靈——歷史文化名城樂平闡微》一書中,就有對樂平傳統文化資源系統記載。為了讓大家對我們樂平的傳統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本平臺會陸續推送相關文章。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著名文學家柳宗元為樂平孝女饒娥撰寫的碑文。
柳宗元悼饒娥撰寫碑文
在距樂平市區18公裡的接渡鎮蓮湖洲村的上遊、樂平古十景之一「淚灘雙月」之地,有一個名叫「淚灘村」的千年古村,村旁有一山側臥於河邊,因山形如虎,而被稱為虎山,河因山而變,形成一深潭,人喚虎山潭。只因虎山潭的沙灘曾發生過一個孝女悽婉動人的故事,而被後人稱作淚灘,坐落於灘邊上的古村也因灘而得名「淚灘村」。
正史《唐書》載名的孝女饒娥(749—762),就是唐代樂平淚灘村人。饒娥父親饒績下河捕魚遭遇狂風大浪,而船傾入河中,風停浪靜後,卻不見屍首浮出水面。饒娥則跪守在河灘上,哭了三天三夜,耳鼻流血,氣絕身亡。為了紀念這位只活了14歲的孝女饒娥,當地人們為她修建了饒娥祠,以彰其大孝之美德。
在以孝治天下的封建時代,饒娥事跡感動了當時的朝野上下。約二十餘年後,隨父在江西、湖南一帶遊歷(784—788)的著名文學家柳宗元為饒娥撰寫了《饒娥碑文》,碑文為四言體,共334字,其中寫道 :
饒娥,饒人,饒姓,娥名,世漁鄱水(註:唐以前樂平銅山港口以下均稱鄱水)。娥為室女,淵懿靖專。雖小家,未嘗出遊。治葛,供女事循整,鄉閭敬式。娥父醉漁,風卒起不能舟,遂以溺死,求屍不得。娥聞父死,走哭水上,三日不食,耳鼻流血,氣盡伏死。明日屍出,黿魚鼉蛟浮死萬數,塞川下流。鄱旁小民悲感怨號,以為神奇。縣人鄉人會錢具儀,葬娥鄱水西橫道上。追思不足,相與作石,以詒後世。其辭曰 :
生德無類,氣靈而休。嗟茲孝娥,惟行之周。淵懿含貞,好靖不遊。纖葛絺紵,克供以修。蒸蒸在家,其父世漁,飲酒不節,死乎風濤。匍匐來哭,號天以呼,顏目耳鼻,膏血交流。三日頓踣,氣竭形枯。父屍既出,孝質已殂。龜鄨黿鼉,有蛟洎魚,充流溢岸,旁出仰浮。見怪形異,適與我謀。鄱民哀號,或以頌歌。齊女色憂,傷槐罷誅。趙姬完父,操棹愛謳。肉刑不施,漢美淳于。烈烈孝娥,水死上虞。娥之至德,實與為儔。恆人有言,惟教是圖。懿茲德女,家世不儒。奇行特出,神道莫酬。窮哀罔洩,終古以留。鄉人好禮,愛立茲丘。建銘當道,過者下車。
該文被編入《柳河東集》,舊時各版《樂平縣誌》均載之。清代因書寫端莊秀麗而被道光皇帝「欽點翰林」的湧山厚田人石景芬,曾書寫全文並鐫刻為碑,該碑現收藏在樂平市博物館。
註:凡屬於本公眾號原創的內容,未經允許不得私自轉載。
值班領導:汪益達
責任編輯:徐凡林
來源:樂平文化與鄉賢
作者:徐行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