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平歷史與文化
樂平市位於江西省東北部,地處「南昌—九江—景德鎮」金三角區域,北連瓷都景德鎮市浮梁縣和昌江區,東鄰亞洲最大的銅基地德興和國家級生態縣婺源,南接萬年縣達華東重要交通樞紐鷹潭,西毗波陽縣,處鄱陽湖平原。
一、歷史沿革
樂平,歷史悠久,距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西周為楚之番邑地。春秋戰國,先後為吳、越、楚據有。泰漢為餘汗縣樂安鄉地。樂平東漢以前是古餘汗縣(即今餘干縣)的一個鄉,叫樂安鄉。東漢末年,也就是漢靈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從餘汗縣劃出樂安鄉建樂平縣,疆域包括現在樂平、德興全境和萬年、婺源的一部分。關於縣名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是說樂平這地方「南臨樂安江,北接平林,」所以就叫樂平:還有一種說法,因為當時天下大亂,北方有黃巾起義,南方有「百越」造反,樂平這一帶是「百越」叛亂地區,後來叛亂平息了,建縣時取叛亂平息,百姓快樂平安之意,所以叫樂平。
剛建縣時的縣治設在銀城堡,也就是今天的德興市新崗山鎮。過了17年,即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縣治從銀城堡遷到了洎口,也就是今天的名口鎮戴村。戴村是座一千多戶人煙的大村,作為曾經立過縣城的地方,由於時間久遠,一點舊縣的痕跡也找不到了,只有村西還有一個叫城隍廟的地名,那是小山腳下一片開闊地,偶爾還能在那裡找到一些秦磚漢瓦的殘片。
樂平建縣後中間經歷幾度興廢,戴村斷斷續續作為縣治前後有400餘年。到了唐玄宗開元四年,也就是公元716年,樂平重新建縣,縣治從戴村遷到長樂水口,也就是今天眾埠鎮的銅山港口村。過了150來年,到了唐末的僖宗年間,黃巢渡江打到南方,攻陷饒州,黃巢的弟弟戰死在樂平,從乾符五年(公元878年)到廣明元年(公元880年)三年之內,樂平被黃巢大軍連續蹂躪了三次,縣城被攻陷,縣令被殺死,縣境之內赤地千裡,雞犬不聞,田園村落,一片荒蕪。三年後,也就是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樂平的縣治從被夷為平地的長樂水口遷到現在的花靨(讀演音)鎮(又叫洎陽鎮)。此後一千多年,縣治再也沒有變動過。
南唐昇平二年(公元938年)從樂平劃出樂平、銀山、南部三個鄉建德興縣。元時樂平升為州,明復為縣,清屬江西省饒州府。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劃出新進、豐樂兩個鄉的大部分和鄱陽、餘干一部分建萬年縣。此後,樂平的行政區域再未做過重大的調整。民國期間,先後隸潯陽道、第四、第五行政區。建國後先後屬樂平專區、浮梁專區、上饒專區。1983年10月隸屬景德鎮市。1992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
二、環境資源
樂平地處黃山和懷玉山餘脈向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地勢東高西低,樂安河由東向西貫穿全境,東匯婺水和洎水,西流出境入鄱陽湖。樂平少有崇山峻岭,大多是平緩的丘陵平山。多屬丘陵地區,山地佔50%,耕地佔19%,水面佔11%,自然狀貌基本上是「五山一水二分田,二分道路和莊園」,具有典型的江南特色。
樂平的水的分布也很均衡,主要以樂安河水係為主。樂安河發源於黃山山脈,水源豐沛,從東而西,橫穿樂平腹地。東入縣境後,南納洎水、長樂水、建節水、安殷水,北迎官莊河、車溪河、三溪水、潘溪河,使整個水系呈均勻細密的羽狀分布。流域面達到1764.5平方公裡,差不多佔了全縣總面積的90%。所以樂平人把樂安河稱為母親河。樂安河及其水系所形成的衝積平原和河谷盆地,土地肥沃,物產冨饒。加之樂平屬亞熱帶季風區,溫暖溼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7C,無霜期平均達256天。平均年降雨量1700毫米。光照充足,雨量豐沛。優沃的自然環境加上樂平人的勤勞智慧,創造了發達的農耕經濟,使樂平自古以來就冨甲一方。樂平地方冨足祥和,人民熱情豪爽的情景,宋代有個叫權邦彥的詩人在《樂平道中》一詩中有過生動的描繪:
樂平境內自然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達23種之多,特別是煤、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海泡石、膨潤土、瓷土、陶粒巖、錳、沙金等,其中石灰石儲量達12億立方,錳儲量2000萬噸,是全國四大產錳基地之一,江西省三大煤炭工業基地之一,江西省唯一的海泡石產地。
樂平傳統特產很多,一向以「紅黃藍白黑」享譽天下。
「紅」就是紫雲英,樂平俗稱紅花草,傳統綠肥作物,樂平耕地膏腴肥沃,全是得益於這種綠肥。還有一說,「紅」指樂平燈籠辣椒,主要產於樂安河下遊兩岸衝積平原,個大粗短,成熟時呈硃砂紫,彤紅閃亮,酷似燈籠,肉厚籽少,辣中微甜,清脆可口。大量遠銷南昌、九江、南京、上海等地,至今還被中國科學院列入《中國蔬菜優良品種》。「黃」是指砂金。砂金沿樂安河流域都有廣泛分布,早在晉代就已大量開採,南宋以前一直列為皇家貢品。「黃」又指「長生果」,一種類似廣柑的水果,但比廣柑個大味甜,品質更優。舊時樂安河沿岸廣為栽種。另外還有一說,黃是指樂平特產蘿蔔絲,因為樂平盛產優質蘿蔔,加工出來的幹蘿蔔絲香糯可口,色澤金黃,為舊時居家旅行的佐餐佳品,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曾作為軍需品供應前線。「藍」指青靛,一種染料原料。樂平舊時是中國青靛的主要產地,產品銷至大半個中國 「白」是指石灰,又指棉花。樂平的石灰巖分布十分廣泛,燒制的石灰品位高,是水泥工業的優質原料。樂平也是江西重點產棉區之一。另外還有一說,白是指樂平燒酒。舊時贛東北包括皖南一帶曾有一俗語廣為流傳,說是「樂平燒酒婺源傘,河口(鉛山縣城)女子不用鹼(亦說揀)。」說的是傘和燒酒分別是婺源和樂平的主要特產。樂平盛產糧食,城鄉普遍以餘糧釀酒。以大米釀製的稱「米酒」,以稻穀釀製的叫「谷酒」,統稱「樂平燒酒」,為樂平大宗傳統外銷商品,除供應附近各縣外,還大量銷往南昌、九江、武漢、安慶、蕪湖、南京、鎮江、福州等商埠。樂平除市鎮都有專門釀酒的漕坊外,農戶幾乎都會釀酒,而且樂平人大多善飲,以酒為媒介的各類活動幾成樂平傳統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和樂平人性格養成的途徑。「黑」就是煤。樂平是南方主要產煤區之一,不但蘊藏豐富,而且煤質也好,鳴山地區的塊煤是煉焦的優質原料。
其實除了這幾宗主要特產外,樂平的好東西還很多,比如樂平花豬、山茶花、甘蔗、樂平狗肉、樂平桃酥,都是天下有名的特產。特別是樂平甘蔗,鬆脆可口,不似別地出的甘蔗柴硬難纏,早在宋代就已大量栽培。相傳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一帶大戰,曾為樂平甘蔗的獨特風味所傾倒,登基的當年,就把樂平甘蔗列為貢品。清光緒版《江西通志》稱,「甘蔗以樂平出者最佳。」民國年間的《江西經濟叢刊》也盛讚,「甜蔗以樂平產最佳,本省運銷外省,大抵均為該縣產品。」據民國年間的統計資料顯示,當時樂平甘蔗的產量佔全省總產量的44.7%。
正是由於樂平有如此優越的自然環境和資源優勢,加上樂平人的勤勞智慧,在農耕時代創造了輝煌的農耕文明。樂平人一直保持了這種優良傳統,今天在江西各兄弟縣市中,同樣創造了驕人的業績。截止2004年底,樂平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3家。其中,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有6家(江西電化高科公司、江西電化精細化工公司、江西化纖化工公司、東風藥業公司、樂平礦務局、江西錦溪水泥公司),實現稅金過千萬元的企業有4戶(贛東北供電公司、江西電化高科公司、江西化纖化工公司、樂平礦務局),稅收過百萬元的企業有16戶。初步構建了以化工、建材、醫藥、能源、食品五大產業為支柱的工業體系。使樂平在江西80個縣(市)中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排名第四,實現利潤排名第八,利稅總額排名第十。
農業繼續在江西保持領先地位,榮獲「全省農業先進縣(市)」的稱號。
樂平屬贛東北交通要衝,交通網絡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鐵路有皖贛線、樂德線穿境而過;公路有新近改造的206國道,可直接與九景高速、梨溫高速公路連接,樂上、樂弋公路橫穿東西,景鷹高速貫穿南北,境內鄉鎮公路基本實現油路化;樂安河四季通航,可直達鄱陽湖、長江;市區離羅家機場48公裡。
樂平是贛東北革命老根據地,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創建地,有方志敏舊居。樂平是贛劇發源地之一,境內有400多座保存完整風格各異的古戲臺,戲劇之風興盛。樂平自然風光旖旎,有以溶洞景觀為主的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洪巖仙境,有藍浸綠染的「翠平湖」,有稀世奇幻絕景「淚灘雙月」,有規模宏大的「文山石林」,有避暑勝地「歷居寺」。
三、文化品格
樂平,鍾靈毓秀,人才輩出,素稱「文章節義之邦」,歷史上曾出過「一王二侯三駙馬,四位左右一品相,五位狀元、榜眼和探花,三百多位進士郎」。特別是自宋以來,樂平先後考中進士的學人達264名,中舉的100多人,其中狀元2 人,榜眼、探花各一人。尤其以兩宋期間達到高峰,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大比,樂平一縣考中進士的竟達10人,南宋紹興十八年(1149年)全縣考中了7個進士,至於一年考中四五個進士的記錄就更多了。到了當代,樂平的文化教育,更是令世人矚目,各種專業人才分布在海內外各領域,甚至出現一家出了10個教授的盛況。
唐代大孝女饒娥
饒娥是樂平第一個在二十五史中立傳的人。
饒娥又叫瓊貞,唐代玄宗天寶年間的一天,她父親饒績到河對岸的山上去砍柴,不幸船翻出事,瓊貞沿著河灘尋找父親,找了三天三夜,哭了三天三夜,最後眼裡哭出來的都是血,淚血灑滿了河灘,倒斃在河灘上。瓊貞的孝行終於感動了天地,頓時風雨交加,電閃雷鳴,河水好像沸騰的開水,河裡的魚蝦龜鱉把饒績的屍體託出了水面。鄉親們埋葬了父女倆,並為饒娥立祠建廟。她的孝行感天泣地,《新唐書》專為她立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為她撰寫碑記,宋代大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任饒州知府時也寫詩詠吟她的事跡。過去,她的事跡被鐫刻在石碑上立在縣衙的大門邊,讓當官的和老百姓都能看到。縣境內供奉饒娥的廟有好幾座,接渡鎮政府所在地附近有一座小山就叫饒娥山,以前山上也有一座饒娥廟,建國初被拆來做了小學。
風節名臣洪皓
也就是樂平人所指「洪公氣節」的洪公。他是本市洪巖旅遊區巖前村人,政和五年(1115年)進士,宣、0和末年官至徽猷閣待制。靖康二年(1126)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宋徽宗趙佶和宋欽宗趙桓父子被金人囚禁在五國城(今黑龍江省東北)。兩年後,即建炎三年(1129年),洪皓領禮部尚書銜,以「通問使」職率團出使金國,被金人扣押,金人對洪皓等人先是許以高官,見洪皓不為所動,又威脅殺頭,但洪皓大義凜然,寧死不屈。金國人拿他沒法,把他流放到冷山(今吉林省東北),一呆就是14年,儘管當地生存環境惡劣,中間還不斷受到威脅利誘,然而洪皓始終沒有半點奴顏婢膝,直到紹興十三年(1143年)金國大赦,才全節歸宋。高宗稱讚他是「蘇武第二」,「忠貫日月」。後因得罪了秦檜和高宗皇帝,當即被流放到嶺南英州(今廣東英德),一直呆到紹興十五年(1155年),被起用為袁州(今江西宜春)通判,赴任途中,死在南雄(今屬廣東),終年六十八歲。
洪皓的人品對子女的影響十分巨大,他的三個兒子也十分了得。長子洪适(音括),孝宗時任宰相。次子洪遵,從州通判一直做到資政殿學士。不但為官清廉,而且文才出眾。三子洪邁,官雖然沒有兩個哥哥做得大,但文名卻遠遠超過了兩個哥哥,留傳下來的著作很多,尤其以《容齋隨筆》影響最大,毛澤東臨終之前,枕邊還有這部書。
史學巨擘馬端臨
馬端臨是馬廷鸞的第二個兒子,從小受父親人格學問的薰陶,無心仕進,潛心學問,宋亡後,不少人推薦他出來做元朝的官,都遭到嚴辭拒絕,後來縣令親自登門讓他出任慈湖書院的山長(即校長),為了培養家鄉子弟,他欣然接受了這一聘請。除了對學子授業之外,馬端臨專心致志編纂《文獻通考》,窮畢生時間和精力,終於在耄耋之年完成了這部煌煌巨著。這部巨著分24個門類,共348卷,把宋代以前各個朝代制度安排的前因後果,利弊得失,條分縷析,評述精當,是歷代治國者案頭必備之書。傳說毛澤東長徵途中在遵義得到一部《文獻通考》的殘卷,如獲至寶。
臺灣知府袁聞柝
樂平還出過一位對臺灣的早期開發和維護中國領土主權有過特殊貢獻的人物,這就是清同治、光緒年間任臺灣知府的袁聞柝。
清鹹豐年間,左宗棠率軍五千,與太平軍在樂平激戰,時值盛暑,左軍瘟疫流行,幾乎喪失戰鬥力,袁聞柝趁夜攜藥潛入左營,一劑「四苗散」,使軍中瘟疫頓解,全軍復振。
袁聞柝不但醫術高超,而且頗有膽識,兼有軍事才能,他所組建的樂成團練局,幾乎與正規軍不相上下,在與進入樂平的太平軍作戰中,屢立戰功。袁聞柝的文韜武略,深得左宗棠的賞識。由於左宗棠的極力舉薦,袁聞柝由一個鄉村郎中,以軍功五品、官階從九品跟隨左宗棠由贛入浙,又由浙入閩,最後委派為臺灣知府。
同治十二年(1873年),阜南(今花蓮東)一帶高山族山民不堪貪官汙吏橫徵暴斂,加上日本浪人從中挑唆,紛紛揭竿而起,朝野震驚。袁聞柝臨危受命,首先懲治了一批貪官汙吏。接著,又到民變鬧得最兇的村社,曉諭朝廷恩威,揭露日本人的陰謀,袁聞柝的忠心赤膽,贏得了山民們的信任和尊敬,一場震動朝野的民變就這樣兵不血刃地平息了。民變平息後,袁聞柝專事治本,致力於當時尚處於蠻荒之中的臺南臺東的開發教化,數年後,臺東一帶便開墾良田數十萬頃。
袁聞柝在開發臺灣方面功不可沒,在維護國家主權,保衛大清疆土方面,更是貢獻殊多。同治十三年(1874年)四月,日本政府以琉球漁民被臺灣牡丹社山民殺死為藉口,捍然派遣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兵五千,乘兵艦在臺灣琅喬登陸,揚言三月之內踏平臺灣。
袁聞柝率軍民奮起抗擊日軍。半年之後,日軍糧草用盡,軍心渙散,眼看就要全軍覆沒,西鄉無奈,只好率殘部狼狽撤回日本。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牡丹社之役」,
袁聞柝共計在臺十三年。他生前著有《日本窺臺始末》一卷和《開山日記》四卷,可惜這些寶貴文獻在「文革」中不幸散佚。
梨園義士夏廷宜
樂平近代歷史上有過一次震撼清廷的農民起義,起義的導火線就是前面提到過的樂平名產靛青,起義首領是個饒河戲藝人夏廷宜。這次起義就是著名的「混天起義」,樂平老百姓叫「混天麻仂造反」。當時正是八國聯軍打敗中國之後沒幾年,四萬萬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壓得全國的老百姓抬不起頭來,樂平是個比較富裕的地方,於是官府增設「釐金卡」強行對青靛徵收額外加捐,引起了靛農的強烈不滿。
夏廷宜是饒河戲名伶,擅演二花。他武藝高強,愛行俠仗義。光緒30年(1905年)他隨班在西鄉演出,恰逢官府向靛農橫徵暴殮,夏廷宜義憤填膺,為首率眾舉刀進城示威,搗毀了官府的統捐釐局、釐金卡、鹽卡、緝私卡,火燒天主堂,擊沉護卡炮艦。在擊潰前來鎮壓的官兵之後,揭竿而起,高舉「混天大王」的大旗,拉起一支三千多人的農民起義隊伍,火燒縣衙,開牢釋囚,鬧得轟轟烈烈,聲名遠播。清朝廷驚慌失措,敕令九江道瑞徵率重兵鎮壓。經過三年的浴血鬥爭,夏廷宜領導的起義最後失敗。
數學巨子戴良謨
戴良謨1926年畢業於東南大學,是中國數學泰鬥熊慶來教授的得意弟子。當年8月,創辦樂平中學,親任校長,併兼授數學,大革失敗後,戴良謨東渡日本,進入東京帝國大學繼續深造。
戴良謨在日期間,認識了前清王爺肅親王善耆的嫡親孫女金淑惠(又叫愛新覺羅·廉允),留學歸國後,被委任為河南省寧陵縣長,並與金淑惠結成眷屬。不久辭去官職,應聘北上,來到清華大學數學系任教。1937年初,赴德深造。1940年,江西創辦國立中正大學,戴良謨應邀返鄉任教,並奔走於泰和、贛州辦學。建國後一直在華中理工大學任教。
左翼劇作家石凌鶴
他的劇作達到很高的水平。改編的《西廂記》稱為《石西廂》,文壇泰鬥茅盾評價說:「《石西廂》為最好。」
1959年毛澤東在廬山點名要看石凌鶴改編的湯顯祖的名著《還魂記·遊園驚夢》中的一折《遊園驚夢》,毛澤東看完之後了,給予「美秀嬌甜」的高度評價;香港的一位名士為他改編的《西廂記》題詩讚許道:「會真翻作石西廂,勝似當年關董王。演到佳期甜絕處,鶯鶯今信在南昌。」
他一生中創作和改編的劇本達四十四部。
建國後,他長期但任江西省文化局長,為江西文化事業貢獻殊多,是江西難得的才子。
四、文化遺產
樂平自古以來能工巧匠眾多,手工業特別發達,在1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輝煌的鄉土建築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歷史建築遺產,正如古文獻所載:「樂平為江右名區,詩書文物,甲於他郡;而聖廟之形勝,亦甲於他郡。」
老北街等歷史(文化)街區
老北街等歷史(文化)街區是指東起東街狀元巷,西止南北大街、南至迎賓路、北到長壽路古縣城核心區,它以東大街為界,分為老北街-周家巷古商業街區和何家臺─狀元巷政治文化古街區,總面積54公頃,佔古縣城總面積的50%左右,訖今有1200餘年歷史。
樂平建縣於東漢靈帝光和元年(178年),治縣銀城畈,後遷名口戴村,再遷眾埠銅山港口,唐中和三年(883年)遷現址,時稱花靨鎮(南朝時稱會昌鎮)。歷經宋、元、明、清近千年的傳承與發展,至清同治時期,形成了以大寺上為中心,東至觀音閣、西至太平橋、南至文昌門、北止飛仙橋,佔地面積1.2平方公裡的縣城街區。唐時縣城沒有城牆,宋時以柵欄圍城,從明代起,縣城以磚石城牆圍城,四面皆有高大的城門,即東明門、南明門、西順門和北順門,並有文昌門、小南門、小北門兩道小城門。城內有東、西、南、北四條商業街道。四條街風格一致,建築特點相近。街區內有寺廟、祠堂,商鋪、錢莊,官邸、民宅,茶肆、會館,書院、學舍,牌枋、戲臺以及煙花樓等各類建築。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城市的不斷拓展,老縣城城牆及城門早已不存在,東、西、南三條街已不同程度得以拓寬,不再保留原貌,以老北街、何家臺為中心的古縣城核心街區卻得以完整保留下來。它已經成為我市目前保存下來的最完整、最具區域特色、最能反映樂平歷史文化的歷史街區。街區內有70%以上建築為明清和民國建築,而以清中晚期和民國建築為最多。保留最完整的古商業街為老北街,保存最完好的建築群有荷園、福祿巷、何家臺、財貴巷、汪氏典當行、萬家池等10多處。
街區內保存了荷園、萬家池、範家祠、典當行、明代縣丞府宅等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蹟,其中荷園(贛東北特委所在地,即現市政協辦公大樓建築群)已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二級文物保護單位。
名口鎮老街區
名口村,位市區東南向44公裡的樂安河北岸,名口鎮所在地,是樂安河東入樂平後的第一重鎮。唐天佑年(公元904年),許氏自河南許昌遷此,現有1300戶,5500餘人。老街區有兩個中心,一是十字區,保留有南北雜貨、醫藥、染布、衙訟、造香,制牌、鍛鐵等20家老店鋪以及20餘幢老民宅等。二是廣場區,這裡周邊也保存著一些祠堂、村塾堂、水塘等公眾場所。十字街區和廣場街區有7條縱向巷道連接河邊的7座古碼頭,碼頭臺階在60至80級不等。村中現保存較好的古建築中,當屬兩座老祠堂和一座村塾堂。
湧山鎮老街區
湧山村,位市區北向40公裡,湧山鎮治所在地。唐代王氏從婺源武南遷入,現有800戶,3500餘人。老街枕山傍水,北面雞公山有新石器時代人類洞穴遺址,南面車溪河接婺源清流。這裡自古以來為樂平、婺源、浮梁重要陸路通道。
老街區縱橫三條,交叉中心聚集著商鋪、民宅、橋梁驛道、祠堂、戲臺等建築遺存,其中昭穆堂中戲臺是樂平現存古戲中據載建造最早的戲臺。
段家文化村
段家村,北距洪巖鎮5公裡。明初,段氏從都昌遷入,現有340戶,1600餘人。這裡山清水秀,背枕歷居山,官莊水環村而過,這裡是樂平、德興進入徽州的重要陸路。村中石板道綿延數裡,轍印深深,街鋪、民居、作坊、拱橋、碑刻遺存甚豐,可惜這條古驛道出村口的古橋頭原存的17座石牌坊,解放後先後坍塌或拆毀。
村中現保存較好的明清時期民居,店鋪有20餘幢,其中有一座建於明代的山牆式民宅特色鮮明,除滿堂鎦金外,其裝璜極其講究,在廳堂頂棚上,中置一口圓形藻井,兩邊又各置一方形藻井襯託,假樓對天井以採光,房內頂棚也以木構卷拱裝飾。入其屋難見片瓦,雖歷數百風雨,至今依然金壁輝煌。
韓家文化村
從名口村沿樂安河西下5公裡,村子位於北岸低丘上。韓氏從河南入徽再遷此處已有1100餘歷史,現有45戶,550餘人。這裡自古以來物產豐饒、養殖業興盛,水運發達,古代村中民眾多以販運生豬到徽州為生計。村中現保存有祠堂、民宅、戲臺、水井、碼頭、巷道、商鋪、作坊等古蹟。村北有一高臺地是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文化遺址及漢墓群。
下徐文化村
下徐村,距市區西北20公裡,與景德鎮市及浮梁縣毗鄰。宋初,徐氏從南昌遷入,現有460戶,1700餘人。該村頭枕綿延蒼翠群山,村前的潘溪河水清靈透亮,三座相望不遠的清早期三孔石橋,連接下徐村中的魯丹街,直通景、浮。
村中現存明清古建築20餘座,其中以明初木構架功德「世科」牌坊與清中期復建的宋高宗賜建的「仁壽樓」最靚。「世科」牌坊和「仁壽樓」是以紀念該村北宋文武雙科狀元駙馬徐衡所建。故有專家提議名該村為「江南皇家駙馬第一村」。
上老文化村
上老村,位於市區以東30公裡的官莊水旁。北宋中期,吳氏從安徽歙縣遷入,現有110戶,620餘人。村中現存明清古建不僅數量多,而且保存完整集中。
上老村古民居建築藝術品位甚高,如大總祠「瀛公祠」門樓,用磚木石組構少見,精緻典雅又氣勢非凡,是江南「四水歸堂」,也就是樂平民間俗稱「禾斛鬥」式建築的典型代表。村中的其它10餘座祠堂民宅,建築水平均為上乘,清華、同濟教授曾給予很高評價。
古民居、古祠堂、古店鋪、古戲臺
樂平因處贛東北腹地,古代水陸交通比較發達,經濟的繁榮,地方的富庶,為豐厚的文化積澱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體現在建築文化方面,就是至今尚有大量古建築遺存。
名口戴村上房祠堂
戴村中房祠堂
雙田橫路四房宗祠
縣城洪氏總祠
耆德明代餘火廣府宅
戴村明代戴儒府宅
城區富貴巷11號,何家臺4號民宅
城區荷園
鎮橋渡頭李尚庸家宅
湧山梢田百年老店
雙田耆德百年老店
古戲臺
仿古長廊
南河公園
廣場路
電化廠
樂平三中
樂平一小
樂平二中
樂平中學
樂平火車站,已經拆了
樂平新火車站
登高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