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畈村口
很小的時候我在弋陽邵畈朋友家裡玩就知道秧畈這個村,一年冬天和朋友冒著毛毛細雨,頂著 凌厲的北風從邵畈步行幾華裡路到秧畈取過木炭。也曾經讀過紅十軍革命回忙錄,知道「秧畈大捷」。每次放假回上饒外婆家坐車都要經過秧畈,印象最深的就是秧畈的古戲臺,秧畈的橋,橋頭的塔和小河上的二座攔水壩。雖然我不是秧畈人,也不是「馬」姓,但對秧畈總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這也許就是「緣」吧。
秋畈新壩
秧畈是樂平眾埠鎮的一個村,在眾埠鎮的南邊約五公裡路程,離樂平縣城三十幾公裡,與弋陽大村莊邵畈村相鄰,名符其是的樂平南大門。
秧畈街道
雖然經常路過秧畈也聽說過秧畈的一些故事,總覺得這個村莊有點神密,卻沒有機會好好品味「她」,現在有時間了就一直想走近「她」,為此最近特意騎自行車去了二趟秧畈。
秧畈新貌
現在秧畈較比前些年有了很大的變化,樂弋公路不再經過村中心,在村東側另闢一條新路繞村而行,老公路上兩邊依次建了很多新樓房,足有近公裡長,儼然像一條大街。秧畈村大約四千多人口,千把來戶,姓馬氏,應該屬於馬廷鸞後人。
秧畈紀念塔
秧畈是樂平的南大門,地理位置重要,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秧畈和邵畈屬於「紅」、「白」兩區對壘之地,為防止紅軍北擴,秧畈曾駐紮國民黨一個正規連隊的兵力,約百來號人,外加一地方保安團,這些國民黨兵「痞子」經常到邵畈蘇區燒殺掠奪,引起蘇區人民極大憤慨,紅軍決定撥掉這個據點,一九三○年五月四日紅軍在弋陽黃家源召開動員大會,當場組建六十人敢死隊並連夜奔襲,於五號拂曉包圍敵駐地,乘敵早點名之際發起攻擊,僅十幾分鐘就全殲敵人,繳獲槍枝一百二十枝,紅軍僅傷亡三,五人,取得了秧畈大捷,打出了威風,鼓舞了紅軍士氣,從此往後紅軍所向披靡,蘇區迅速擴大,秧畈大捷載入贛東北紅軍史冊。
古壩雄姿
近幾年才知道秧畈在明代有座宏偉的水利工程,古石壩,原以為就是秧畈村口,樂弋公路邊上,每次路過秧畈都能看到的攔水壩,一打聽不是這座壩,而是位於其上遊幾公裡弋陽縣橫橋小店村的邊上。為一睹古石壩真容,最近騎車從弋陽曹溪回樂特意找到小店村路口,小店村位於樂弋公路西側約二公裡距離。古石壩就坐落在該村西北角,它的特點是不僅有主壩,在主壩兩側還建有副壩,通過副壩將寬闊的水面逐步縮小減少主壩的長度。小店村這邊副壩長約有一百多米,呈園弧形,對面副壩略短,副壩高出主壩一米多高,將水牢牢地鎖住。
主壩長約近百米,是我們常見的滾壩式,豐水時水流漫過壩頂順流而下,通過壩的攔截減少下遊水患,水淺時積水通過引水渠導流灌溉著下遊邵畈,秧畈,大田崗,洗馬,倪家等村幾千畝農田,壩體下寬上窄,斜坡狀,採用打木樁固定大到幾百斤小到百十斤重的石灰石,非常牢固,幾百年過去仍屹立不跨,依然發揮著效益,真的是一個奇蹟。由於是豐水季節,大水漫壩,我無法靠近壩頂看個仔細,但遠遠看到壩坡流水歡快的浪花和長長的人工瀑布已經是喜不自禁了,為古人的智慧結晶感嘆不已。古壩屬秧畈(馬),塘背(劉),大田崗(胡)三姓祖業,建成之初到現在一直有人管理,維護。不過壩屬於樂平村莊所有,管理,卻建在弋陽的地盤上,讓人百思不得其解,這也許是鄰裡和睦的最好註解。
秧畈萬年臺
秧畈人傑地靈之福地。古有先祖剛正不阿宰相馬廷鸞,「四留」家訓廣為人傳: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碌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現有奮勇拼搏摔跤選手「南部雄鷹」馬豪斌,被國家體育局授以「運動健將」,秧畈由於人多地少曾定為省級貪困村,在各政府的政策扶助和村民的努力,已逐漸擺脫貧困,生活越來越好了。
運動健將馬豪斌
秧畈真的是一個有韻味的村莊,值得好好地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