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樂平】第一百零四期:浯口鎮程家墩

2021-03-05 樂平在線

浯口鎮程家墩

王美珍

正是三伏天氣。八月流火。太陽就像巨大的高溫火球炙烤著大地。烈日下的程家墩泛著明晃晃刺眼的光芒,天地輪廓分明,山水界限清楚,房屋、田地、樹林、蟲鳥.一切都匍匐著安靜而祥和!

程家墩村委會歸浯口鎮管轄。翻開樂平縣誌,記載如下:元中期程李張三姓分別從梅巖、本地塘頭、婺源甲路遷此建村。因為居住在黃荊叢生的土墩上,始稱黃墩,且靠小河,又名津墩。清朝中期,程氏興旺,遂改今名。根據這本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老縣誌的記載,該村委會包括寨下、肖家渡、炎田畈、茶籽崗四個自然村。而實際情況是:寨下已經劃歸其他村委會。現在管轄的有七個自然村,即潭溪村(100多戶),李家(約90戶),程家(約80戶),張家(約60戶),童家(約30戶),肖家渡(約50戶),炎田畈(17戶)。另外,老縣誌上寫的茶籽崗現在打造成了新農村,所有自然村的村民只要願意都可以在新村建房居住。

據老縣誌記載。肖家渡,因為明初曾有肖氏在此設渡而得名。茶籽崗是因為山坡上曾經種下茶子樹而得名。比較有趣的是炎田畈的來歷。據載,明朝末年,王氏從本地楊家山(即今天的環琇)遷此建村。傳說,有一年下大雪,周圍都是白雪皚皚,唯有此地熱氣騰騰,沒有積雪,於是便取名「炎田畈」。

潭溪村主要姓程。該村程氏為「廣平程氏」。早在春秋時期伯符公授封廣平,始開程國,為安徽黃墩程姓始祖。伯符公第四十五世孫,東晉元譚公封新安太守。自此,程氏簪纓繼世,鐘鳴傳家。據《河南程氏宗譜》記載,程昶公於宋朝理宗時期(1124年)從婺源遷到「樂邑長城小彰睦」(今天的高家彰睦)。其六世孫善公於元朝時期從高家彰睦遷到黃荊墩(即今天的潭溪村)。

另外一個自然村程家,也是程氏。但是來源與潭溪村不同。宋朝末年,程氏祖先從安徽黃墩遷到德興鳳凰山。元朝時期,又從德興遷到梅巖(今高家鎮範圍內)。居住了三四百年以後,於明朝末年從梅巖搬遷到此地。此處程氏與鎮橋滸崦、接渡淚灘以及西塘程氏血緣較深,宗脈親近!

頂著秋老虎的高溫熱浪,進到潭溪村。可以看見新建的「山門」。原來的木式結構已蕩然無存,換成了鋼筋水泥。為村民進出歇口氣、避避太陽或者躲雨提供了方便。當然紅白喜事非要在這裡打一站。山門前面的一對獅子非常可愛,用水泥澆築,打造得栩栩如生,生動逼真,一公一母,陰陽和諧。獅子身上還掛著慶祝山門竣工的大紅的布料。

通過山門,往南走幾十米。來到村中間,就是程氏宗祠。整座宗祠造型端莊古樸,灰瓦白牆。牆面上畫著兩排黑白水墨山水畫,意趣生動,風格淡雅。宗祠開列三個門戶。中間一個較高的大門,正中四個字是:程氏宗祠。兩邊楹聯寫的是:望出河南派系長,姓啟程國源流遠。表明根源來處。左門小門,上書「忠孝堂」,兩邊楹聯是:仁厚傳家遠,禮孝繼世長。右邊小門,上書「仁義堂」,兩邊楹聯寫著:忠孝節德行,仁義禮智信。這些經典楹聯,蘊含著豐富深刻的儒家文化,寄託著對程氏族人為人做事的深切期望!

程家墩村委會所包含的幾個自然村所處地勢在樂平境內是最低的。四周都是水流,前有木龍坑,後有湧山河,樂安河距離此村也不遠。每年漲水,該村都要上樓。梅雨季節,田地被淹,白茫茫一片。數個村莊半截房子淹泡在水裡被水波拍打著,成了一朵朵「蓮花」,屋內就可以撈到魚蝦。村民說,1998年大水,足足浸過房屋一丈多高。好在現在家家都是樓房,洪水來了,可以在二樓生活。等待政府以及公益組織送來救災物資。現在的社會,愛心處處存在,政府政策又挺好。村民說,新村(茶籽崗)的地勢要高一點,難得浸水。

談到程家墩,樂平人自然會想到,該村與隔壁的楊家山(環琇)在文革時期有過慘烈的械鬥。早在清朝末期的時候就發生過一次。反映了樂平民風彪悍,個性剛強。當然,這都是過去的事情。現在,全國上下都在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社會和睦,人與人之間文明相處、互幫互助。何況現在全民奔小康,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夢」。大家的生活就如這三伏天的太陽,紅紅火火,吃穿不愁。再也不會有人參與到以傷亡做代價的打鬥當中。事實上,程王二姓結為秦晉之好、牽手到白頭的夫妻還較多。友好相處,共生共榮已成為新風尚!

樂平人一向思想開通,自古以來就勤勞肯幹,能吃會做。該村也不例外。村民就告訴我,村裡有個大力士叫張發祥。吃得苦,力氣大。浯口鎮下街做水閘的時候,他用紅木獨輪車推石頭(換工分)。能稱千斤的大磅秤竟然稱不起他的一車石頭,將所有的秤砣放上去都沒有用。這樣力大如牛的「人才」真是世所罕見!

人才難得,但是村裡的花卉卻隨處可見。雖然天氣炎熱,連續多日乾旱無雨。愛美的村民,幾乎每家都在自家的院子裡種上了花朵。紅的紫的,粉的白的,鮮豔欲滴,燦然綻放,將家園裝飾得分外漂亮。這些花卉,肯定不缺水,勤勞的主人沒有忘記澆水滋潤,所以才有這一片彩色而迷人的世界。

現在是初秋了,村裡有很多棗樹,結滿了一串串紫色紅色咧開了嘴的棗子。沉沉的果實壓得枝條下垂,隨手就可採摘,嚼一口,甜甜脆脆的,維C豐富又很有營養。石榴、柚子也掛滿了枝頭。花生也成熟了,農民將它拔回家,曬在自家院子水泥地上,散發著泥土的清香。而這高溫晴朗的天氣,很適合做鹹菜。勤勞智慧的婦女們,一個個心靈手巧,做出的茄子幹、絲瓜幹、南瓜幹.用簸箕裝著,放在太陽下暴曬。這些油光發亮新鮮味美的鹹菜,讓人一看就垂涎欲滴,忍不住一吃再吃!

村邊的溪流潺潺流淌,水質清澈。時有白鷺飛過。水上有鳥,鳥在藍天白雲之下。水邊是一叢叢蒼翠挺拔的竹林。這些物象組合在一起,畫面實在是很美。

秋天的程家墩,秋花璀璨,秋果纍纍,秋陽勁爆,秋風陣陣.熱情好客的村民泡上一杯夏菇草茶,喝一口清涼去火。靜靜地坐下來,聽聽健談善辯的老表講述村裡的故事,這時,你就不想離開程家墩.

這是個不錯的地方!

相關焦點

  • 共庫管理局:外山田、內山田村| 走遍樂平
    此次目的地為共庫境內,從市區出發,往東北方行進,途經接渡鎮、浯口鎮、臨港鎮,順帶著穿過了湧山鎮境內一角,駛入共庫。共產主義水庫管理局位於樂平市東北邊緣。駐地壩首距市區43公裡。轄五峰山林場、水產養殖場、橫山大隊。境內群山起伏,山脈連綿。東北與婺源交界,東南為壢崌山,西南、西北毗鄰湧山鎮。橫山大隊轄4個自然村。建國初屬湧山鄉。
  • 樂平發現南宋豪華夫妻合葬古墓 工地承包商入墓地「撿寶」
    去年12月26日,樂平市浯口鎮轄內發現古墓的消息不脛而走,當地村民稱,不少人到古墓哄搶。警方及時介入調查,已追回銅鏡、硯臺等部分文物。  這座古墓被打開的當天,究竟遭遇了什麼?2月3日,本報記者趕赴樂平展開調查。
  • 舌尖上的樂平——饞死異鄉客的桐樹葉餃子|走遍樂平
    我們江西樂平還有用桐子樹葉子搨餃子吃的習俗。在端午節前,就到種有桐子樹的山、村去摘此樹上長的葉子。我兒時,一分錢可買數片葉子,現時(2018年),一片葉子可賣五分錢。可用清水漂洗或用沸水浸泡消毒後用。以粳米(俗稱晚米)百分之七十為主,摻和部分秈米百分之三十。頭天晚上就用清水浸一廠泡一夜成,第二天用磨子磨成米漿盛好。
  • 樂平南大門一秧畈|走遍樂平
    秧畈是樂平眾埠鎮的一個村,在眾埠鎮的南邊約五公裡路程,離樂平縣城三十幾公裡,與弋陽大村莊邵畈村相鄰,名符其是的樂平南大門。秧畈街道秧畈是樂平的南大門,地理位置重要,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秧畈和邵畈屬於「紅」、「白」兩區對壘之地,為防止紅軍北擴,秧畈曾駐紮國民黨一個正規連隊的兵力,約百來號人,外加一地方保安團,這些國民黨兵「痞子」經常到邵畈蘇區燒殺掠奪
  • 4條匝道完工後,黃陂程家墩立交、川龍大道改造就可以動工了
    如果劉店是盤龍城的門面的話,那麼程家墩就是前川的窗口了,劉店立交改造早已通車,程家墩的立交還不知道何時完工。程家墩只可遠眺,不能近瞧,從漢口方向過來,過了中環線以後,走在8車道的岱黃高速上,遠看前川城區高樓林立,一派都市氣派,但走近了一瞅,兩邊卻都是低矮的民房,一下子又把你拉回到現實,哦,前川不過只是個縣城而已。
  • ​神密的鵠山|走遍樂平
    這就是樂平的名山一鵠山,一座地標式的山峰,離樂平縣城三十多公裡路,位於縣城東北方向。鵠山詹李村最近騎車到小坑,看看時間尚早就順著壢庫公路奔共庫方向而去,當騎到詹李村時,不經意間頭向南一望,鵠山又進入了我的視線,不過在這裡是只露出那麼一點點尖尖的山峰,不顯得那麼高了,感到是那麼地近,正好有一條新水泥路向著此山而去,打聽了一下,沿此路可以去往樂平縣城
  • 探訪東方國際酒店集中留觀點,從「四步法」服務感受「樂平溫度」
    為做好返鄉樂平人集中留觀工作,日前市委、市政府緊急抽調相關部門的精兵強將組成應急組,協同作戰。2月13日,記者近距離採訪了這支防疫「尖兵」。測量體溫、脫舊口罩,常規消毒、更換新口罩,「四步法」服務展現了防控應急中的「樂平溫度」。市人武部政委周軍和市政協副主席蔣西愛是應急組的組長。為了更好地落實防控應急指揮部的統一安排,他們一個讓應急組實現了「準軍事化管理」,一個憑藉長期鄉鎮工作的豐富經驗,使應急組忙而有序,高效暖心。
  • 走遍樂平|塔前鎮藍橋村——曾是科山半壁江山的村莊!
    界首是樂平行政區域內的最邊關村落,與浮梁壽安鎮塘塢村、江上村緊靠在一起。兩縣分水為界。這山上下來的水也真是神奇,就在這分界點,水分成兩股,分道揚鑣,一股往北邊去,一股往南方流,註定了要從這裡劃開,作為兩個縣市(樂平與浮梁)的邊界線。離開界首,回到藍橋。村支委帶領筆者看了藍橋新村。新村在老村莊的南邊,還是山腳下。規劃得很好,兩排,大門均朝北,整齊有序。一共二三十戶。
  • 樂平,再見!
    熟悉的公園沒去過的市民之家而且回到樂平但假期總有結束的一天不少人開始返程↓↓↓雖然是網上的一段視頻但相信很多樂平人都感同身受臨走,爸爸媽媽總是希望給你多拿點還有樂平的各種特產除了家裡種的大蔥、大蒜、南瓜家裡養的土雞、土鴨、土雞蛋
  • 樂平歷史與文化
    關於縣名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是說樂平這地方「南臨樂安江,北接平林,」所以就叫樂平:還有一種說法,因為當時天下大亂,北方有黃巾起義,南方有「百越」造反,樂平這一帶是「百越」叛亂地區,後來叛亂平息了,建縣時取叛亂平息,百姓快樂平安之意,所以叫樂平。剛建縣時的縣治設在銀城堡,也就是今天的德興市新崗山鎮。
  • 江右尺璧 | 樂平桃酥
    樂平樂平因縣城「南臨樂安江,北接平林」而名「樂平」。 樂平屬亞熱帶溼潤性季風氣候區,境內有樂平古城、觀音閣、東山寺等人文景點,有文山石林景區、歷居寺等自然旅遊景點,曾獲得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它是江西省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古戲臺博物館」,素稱「贛劇之鄉」,是江西省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和全國有名的「江南菜鄉」,素有「魚米之鄉」之稱。
  • 屈原誕生地——秭歸樂平裡
    這座建於1982年的朱紅牌坊,在峽谷平野裡格外醒目,成為樂平裡最重要的地標之一。至今保存著大量關於屈原的遺蹟遺址,如屈原宅、屈原廟、樂平裡牌坊等。鳳凰溪走到樂平裡牌坊那裡徘徊復徘徊,不肯潺潺而去,形成了一個小小的回流,從而被樂平裡人名為一景曰「回龍鎖水」。
  • 中央廚房項目建設穩步推進,樂平城鄉中小學營養餐將實現集中配送
    其中第一期主要建設廠房,第二期建設研發中心、辦公樓、員工宿舍等配套設施。項目以「農產品加工」「中央廚房」為支撐,延伸發展「學生營養餐」「樂平一桌菜」「老年食堂」「社區惠民生鮮超市」等。現鎮橋、禮林、高家等11所鄉鎮中小學和新港中小學、市三中兩所城區學校的食堂已完成改造,極大改善學生的就餐環境,確保了食品營養和安全。
  • 樂平北站能打破行政區劃壁壘,復興贛東北!
    樂平北站在古饒州咽喉、古代饒州重鎮凰崗鎮內。樂平北站使得景德鎮到省會南昌的距離縮短,樂平北站處於南昌、景德鎮、鄱陽等地的中心位置,是景德鎮復興的重要內容。在古代,浮梁、樂平、景德鎮等富裕,這是因為在饒州府的管轄下,饒州距離南昌最近,在很長一段時間,饒州地位不遜於南昌。「大樹底下好乘涼,當下贛東北,因鄱陽失去龍頭作用而使得發展受限,樂平北站會加快景德鎮行政效率。」江西一把手今後往來景德鎮會更多,與南昌的互動會更頻繁。
  • 樂平萬尚廣場商業裙樓主體封頂
    大江網景德鎮訊 通訊員萬尚軒記者賴家權報導:7月26日,伴隨著陣陣喜慶的鞭炮聲,備受樂平人民關注的萬尚廣場,其五層商業裙樓主體封頂。在不久的將來,樂平市乃至贛東北區域規模最大、功能最全、概念最新的一站式大型購物中心將會展現在廣大樂平人們的面前。
  • 這個黃金周,三水樂平鄉村火了
    9月30日至10月7日,禮運樂平·振興三水——2020年樂平鄉村振興全域大檢閱活動連續舉行,同心公園亮燈儀式、首屆「樂平·振興三項賽」、嶺南·廣府美食薈等八大主題共15項活動,讓樂平鄉村成為這個黃金周的人氣打卡地,全方位、多角度展現鄉村魅力。特色音樂噴泉吸引大量周邊遊客這個黃金周,三水市民朋友圈被同心公園的音樂噴泉刷屏了。
  • 樂平萬尚廣場3小時勁銷3.09億!創樂平乃至贛東北區域銷售奇蹟
    像這樣迅猛的去化速度,在樂平乃至贛東北區域可謂締造了一個銷售奇蹟!開盤現場主辦方還抽取了金條、商鋪等大獎回饋給廣大準業主。,更為樂平的經濟起到帶動的作用,萬尚廣場是為鼎立贛東北而來!活動現場,人氣「爆棚」  在珠海中路的開服裝店的彭先生告訴記者,「投資商鋪關鍵要看的就是地段,萬尚廣場所處的地段在我們樂平可以說非常好,這裡的交通便利,銜接新老城區,通達全城
  • 樂平雪梨瓜旅遊文化節開幕
  • 樂平城裡的古寺廟
    安隱寺,與東林寺齊名的南方名寺東晉太興年間,隨著佛教自西域轉入中原,當時贛北大地同時出現了兩座著名寺廟,一為鄱陽湖東廬山腳下的東林寺,一為鄱陽湖西翥山之畔樂平會昌鎮內的安隱寺。在樂平舊城,大寺上是無人不知的縣城繁華中心,然而可以這樣說:沒有安隱寺,就沒有大寺上;沒有大寺上,就沒有樂平城。 東山寺,左宗棠勒石以銘的風景地舊東山寺,位於城區東山(亦名康山)南麓山坳中,地名為觀音泉處。系古樂平十景「康山積翠」所在地,東臨橫山,西接登高山。
  • 江西樂平古戲臺,飛簷翹角突兀多姿,建造工藝精湛
    樂平古戲臺建築工藝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樂平古戲臺是指中國江西景德鎮樂平市內所保留大量古代戲臺,主要用於演出贛劇用。有資料顯示,樂平市保存有400多座古戲臺。主要為磚木建築,可以分為宅院臺、廟宇臺、會館臺、祠堂臺和萬年臺五大類江西樂平是贛劇的發源地之一,農村幾乎村村建有戲臺,僅造型優美、風格各異的古戲臺就有412,因此,樂平贏得了「中國古戲臺博物館」的美譽。樂平不僅有美輪美奐的古戲臺,更有一大批忠實的戲迷,他們酷愛贛劇,逢年過節總要邀請贛劇團進村演出,樂平也因此成為「贛劇之鄉」。圖為村民在江西省樂平市接渡鎮鍾家村仿古戲臺前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