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早就聽說被譽為「贛劇之鄉」的江西樂平有一個奇特的文化景觀,那就是分布在這裡的412座造型優美、風格各異的古戲臺,因其數量眾多、藝術絢麗、風格獨特而被建築專家譽為「中華一絕」和「江西最具特色的文化遺產」,而樂平也因此被稱為「中國古戲臺博物館」。
贛劇演出盛況(資料圖片)
記得那是2010年10月21日,記者借在景德鎮參加「2010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的閒暇之機,在《景德鎮日報》社總編助理吳勝初的陪同下,前往樂平古戲樓探秘觀賞。抵達樂平後,時任《景德鎮日報》樂平分社社長吳雄、總編徐曉明以及樂平市宣傳部等幾位同志盡地主之誼,親自給我們當嚮導並一同驅車前往。
滸崦古戲臺文物碑(攝影:馮贛勇)
記者一行從樂平市出發向城外駛去。一路上陪同的吳勝初介紹說:樂平的古戲臺,不僅數量多、分布廣,而且風格多樣,異彩紛呈。就屬性而言,分祠堂臺、萬年臺、廟宇臺、會館臺、家庭臺五種類型。
樂平古戲樓留影(攝影:吳勝初)
由於歷史的原因,廟宇臺、會館臺、家庭臺都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消失在曾經的歲月之中。如今,在樂平真正意義上能被稱為古戲臺而且隨處可見的其實就是祠堂臺和萬年臺。
滸崦古戲臺(攝影:馮贛勇)
車子經過大約20多分鐘的行程,我們首先到達了位於樂平郊外滸崦村的滸崦古戲臺。車子駛進村內,在一片空場前停下,一座古香古色的古戲臺坐南朝北的面向我們而立,顯得異常的典雅和莊重。
遊人前來觀賞(攝影-郎治平)
這座建於清代同治十一年(1873年)的滸崦古戲臺,是由晴臺、雨臺、廂樓、祠堂四面環合的一組建築,其設計之巧妙、結構之別致、雕塑之精工、布局之繁華,在江南地區堪稱一絕。
門楣彩繪雕像(攝影:馮贛勇)
古戲臺分兩個門,面向戲臺,右面關閉的門上有江西省人民政府於2007年7月所立的「滸崦古戲臺」為江西「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紀念標牌。左邊的門開著,人們從這裡可以走進戲臺院內。
古戲臺前臺(攝影:馮贛勇)
順著小門走進去發現,原來這座戲臺為一前一後兩面,人們觀劇時不僅能在外面的廣場上看,而且進了戲臺的院內,背向的後臺也是舞臺,照樣可以看演出。且裡面院落的中間是散座,兩側的樓上為包廂與雅座。
精細的木雕人物(攝影:馮贛勇)
原來滸崦古戲臺的這種建築形式被稱為祠堂臺,是戲曲文化和宗族意識聯姻的產物,它將戲曲活動請進了森嚴壁壘的宗族祠堂。晴天用前臺,雨天用後臺,觀眾可坐在祠堂大廳和兩側包廂看戲,因而也稱為「晴雨臺」。
內臺上場口(攝影:馮贛勇)
滸崦晴雨臺為古戲臺的主體建築,高10米,臺面寬20米,進深6米,狀式古樓閣,梁柱粗壯,雕塑滿臺精工,氣勢宏狀。中堂壁用八塊桶門屏式,左、右各開拱狀門兩扇,側壁飾有松鶴巨幅壁畫,天柵頂飾有三口螺旋鬥拱式藻井,中位藻井大,內中懸嵌《封神演義》中「八嶽木質雕塑像」。
前臺屋頂雕花(攝影:馮贛勇)
古戲臺前柱與中堂柱分別掛有長3米,寬0.5米和長2米,寬0.3米刻描金楷書楹聯「滸崦擁春荃媲聯程氏文章文看愈好,鳴山壽麵鏡歡照古公稟績煥發英姿」;「入耳務須平氣聽,當場頓覺笑顏開」,正壁中位上方懸掛匾額「久看愈好」。四個大字筆力整勁圓澤,雍容遒麗,文義通俗,富有鄉土情意。
古戲臺上匾額(攝影:馮贛勇)
古戲臺臺內外梁、柁、枋及門、窗、壁上人物、花鳥浮雕金描彩繪,並與各異面刻薈萃相輝,人物浮雕有「蟠桃會」、「三英佔呂布」、「昭君出塞」、「打金枝」、「魁星點鬥」等古典人物事故達幾十處之多。這些雕刻精湛,人物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古戲臺內臺門楣(攝影:馮贛勇)
樓雕塑像有觀音、壽星、羅漢、金剛;吉祥動物有獅、虎、麒麟、蟠龍、鳳凰等,千姿百態,豐富多彩。樂平的古戲臺,散布於全市各鄉村,建築時間從明清至當代,跨越500餘年。其數量的龐大及呈地質層狀發展的清晰脈絡,當屬罕見。
前臺雕花梁柱(攝影:馮贛勇)
為什麼一個面積只有1973平方公裡的樂平市,方圓百裡的村莊裡會有這麼多、這麼精美的古戲臺呢?隨行的《景德鎮日報》樂平分社與樂平市宣傳部的同志們介紹說:樂平處於贛東北山地向鄱陽湖平原的過渡地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居民多是唐末動蕩後由四方遷移而來,聚族而居,繁衍生息。
滸崦古戲臺寶頂(攝影:馮贛勇)
他們這些從外面遷來的移民們,既帶來了強烈的生存願望,也帶來了四方文明。定居下來的人們不斷奮鬥、碰撞,也不斷交往、交融,逐漸形成了屬於自己,也能拿得出去的獨特的戲曲文化、民俗文化。
龍頭飛簷一角(攝影:馮贛勇)
有了戲曲演出,戲臺便應運而生。特別是贛劇的演出活動在樂平城鄉盛況空前。有民謠曰:「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戲看,雞叫天明亮,還有鑼鼓響」,「三天不看戲,肚子就脹氣,十天不看戲,見誰都有氣,一月不看戲,做事沒力氣」,這是對樂平人贛劇情結的真實寫照。
坑口古戲臺(攝影:馮贛勇)
隨著贛劇在樂平的形成和發展,樂平古戲臺也相繼出現和增多,逐漸成為與贛劇血肉相連且並駕齊驅的獨特建築藝術。與輝煌燦爛的贛劇相比,古戲臺建築更是燦爛輝煌。一座座精美絕倫的戲臺,演盡了千古風流。
坑口戲臺文物碑(攝影:馮贛勇)
觀賞完滸崦古戲臺,記者一行在樂平宣傳部同志的陪同下又驅車來到了坑口村古戲臺。這座古戲臺明顯的沒有滸崦古戲臺保存的那麼好。雖然舞臺被門板封閉著,但整座戲臺的規模卻仍然一目了然,其莊重威武地坐西朝東而立。
樂平坑口戲臺(攝影-郎治平)
古戲臺裡面的舞臺建築格局保存尚好,而臺後面已成為了一座食堂。坑口古戲臺也是建於清道光年間的一座戲臺。想當年,這裡也曾度過了一段相當輝煌鼎盛的時期。樂平這些風格各異的古戲臺,大都出自本地的能工巧匠之手,那種對贛劇藝術的痴迷,竟能幻化成匠藝的才華橫溢,真是令人嘆服。
坑口古戲臺寶頂(攝影:馮贛勇)
在尋訪樂平古戲樓時,時任樂平市委宣傳部的汪志明部長對記者說:對於樂平古戲臺文化的發展前景,他已經有了一個很大膽、果敢的創意,即在三年的時間內,準備將樂平412座古戲臺以一比一的形式,全部匯聚在一起,打造成一條幾公裡長的樂平古戲臺文化街。
記者古戲樓(攝影:吳勝初)
在這條古戲臺上除了上演贛劇之外,還吸引全國各地方戲劇院團來此演出,這樣不僅弘揚了民族傳統文化藝術,而且還能從多方面保護和發展樂平古戲臺建築文化,使其發揚光大,再造輝煌。(圖文:馮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