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黎萍
一
年歲愈長,愈喜歡往鄉村去。
喜歡那一條青石板路,曲曲折折向前蜿蜒,直到那千年的古渡口。碼頭還在,浣衣的婦人還在,美麗的樂安江依然帶著青山的倒影汩汩流淌,岸邊的樟樹不規則地俏麗,一抬頭,陽光在樟樹的綠葉中明晃晃地滲透進來,讓人有些眩暈。
一千年的古渡,只有這兩岸的青山能隱藏村莊的故事。樂安江水只管活潑浪湧,把那蠢蠢欲動的少年帶往遠方的喧鬧與繁華,姑娘唯有一遍遍地提籃在岸邊,一邊淘洗衣物,一邊任江水淘洗滿腹的心事與惆悵。
有水的地方就有活路,碼頭上人來人往,船起錨落,生活的腳步匆匆,忙碌與熱鬧交錯。兒女情懷終將隨著江水奔流而去,能在歲月中沉澱下來的,是可以傳承的精神。在鸕鷀埠盛傳著孝順兒孫改變風俗的故事。三個兒子,一個兒子繁衍一個村莊,當佳節來臨,兒子們爭相請母親回自家團圓過節,讓操勞了一輩子的老人享受天倫之樂。於是,鸕鷀埠的三個村莊分別把闔家團圓的時刻定在早晨中午和晚上,以便三個兒子都能在母親面前盡孝,讓老人與偌大的家族有相聚團年的時刻。因為這份孝,鸕鷀埠過年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三個血脈相同的村莊,在除夕即將來臨的時刻,炊煙從半夜就開始升起,一直到黑夜再次降臨,一整日的忙碌,一整日的歡樂與團圓,兩岸爆竹聲聲從早到晚不停歇,還有什麼比這更慰藉人心的呢?我可以想像那是三個衣錦還鄉的兒子,三個有為青年,在三個村莊中都有服眾的威望,他們一聲令下,團圓的時刻都為那辛勞了一生的母親更改。我不能想像的是母親花白的頭髮下,那皺紋環繞的臉龐有怎樣欣慰的笑容。
更讓人欣慰的是這一風俗的傳承。鸕鷀埠的上中下腦三個村莊,到如今,依然是按照這一風俗來安排團圓的時刻。孝,原本看不見摸不著,只在人心。而這三個村子的這種傳說,這一獨特的過年習俗,卻讓人更能品咂孝的內涵,就像那平整的青石板路,寬闊同時又兼有無言的力量。
二
溯江而下,沿途處處是風景。「淚灘雙月」在樂平的風景名勝中是可以與「洪源仙境」相媲美的大景點。
樂安江歡流到這裡,遇見了一座虎山,虎山俊秀,低首與一江清水眉目傳情。相傳八月十五月圓之夜,潭水中央能依稀看見兩輪朗月,若即若離時隱時現,蔚為奇觀,雙月潭因此而得名。之所以稱為淚潭,是因為14歲的少女饒娥得知父親溺亡的消息在江邊痛哭,血淚染灘而亡。故事雖悲痛,卻也沒有那樣驚天動地讓人生死難忘。真正支撐這一普通傳說的,是中國歷史上兩大赫赫有名的大文豪。一個普通女孩的亡故居然引得柳宗元和範仲淹先後提筆,他們的詩作一出,饒娥的故事便被疊加上了厚重的文化意味。柳宗元終其一生並沒有到過樂平,卻對饒娥的生平秉性給出了高度評價,把饒娥列為中國四大孝女之一。柳文之後,吸引了憂國憂民的範仲淹。範仲淹在他的「饒州知府」任上,親自到了樂平,除了籌劃教育水利事宜,也留下了《題饒娥廟》的小詩一首。
柳宗元與範仲淹為饒娥而寫的詩文,有多少文學價值並不值得深究,能夠吸引眼球並引以為豪的是這兩大文豪同為一個普通女子寫下的文字,這事件本身的意義遠遠超過其詩文對饒娥事件的褒貶。
可能難有那樣的機會在月圓之夜欣賞雙月同輝的美景,但在這暖陽高照的時節,面對隔江蔥鬱的虎山,依然覺得山川無比秀美。虎山如此溫順,像痴情的愛人,一動不動地臥在岸邊,守候著一江清流,這沉靜的景致已經讓人滿心歡喜。而此時饒娥的淚在這灘上早已融入了無邊的水光山色。
三
還是在水邊——水邊的故事既能悱惻哀絕,也可以慷慨激烈。
鸕鷀埠有個村莊叫龍亭,據傳村莊的得名與朱元璋有關。公元1360年,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湖之初。朱元璋初戰失利,被陳友諒追殺,逃避至此,小船切入曾是河汊的荷塘,藏身蘆葦叢中,陳友諒追蹤過來,見河汊蘆葦上結滿蜘蛛網,遂引兵他處。由是,朱元璋躲過一劫,此後才有了朱陳大軍在鄱陽湖水域的大決戰,才有了朱元璋打敗陳友諒,為明王朝的江山穩固奠定了統一江南的基礎。
這故事在龍亭村世代流傳,遑論真假,在老百姓的口中都能編排得龍飛鳳舞,活靈活現。又有多少文人墨客藉此大做文章,並以此搬上戲劇舞臺。從內心來說,我並不覺得這傳言有幾分真實,但我欣賞這塊土地上老百姓的淳樸與可愛。即便是後人杜撰即便是牽強附會,也編排得如此認真,村名取「龍亭」意為有真龍天子在此停留。並修建起龍亭閣,豎起碑文以記之。不遠處的一汪泉水,清澈透底,四季不息卻是真實的。這麼甘美的泉水,既然朱元璋來過此處,那麼也就籍此扯上關係。於是,傳說有了進一步的升級版本:話說朱元璋避難之時,偶遇這泉水,泉水清澈甘甜,解了他彼時的饑渴。又因為泉水終年不漲不竭,還會有氣泡翻起,遂命名為:龍泡泉。
朱元璋的故事,我大抵是存疑的,但我相信普通百姓的那份虔誠與對皇權的尊崇。封建社會那麼漫長,留一個皇帝的故事在民間,有它的必然。何況從本質上來說,朱元璋也是草根皇帝,有關他的民間故事也有眾多的演繹。這對龍亭村來說,是另一種驕傲的談資,何況百姓們也以此為樂,那煙火旺盛的巖石廟仙姑廟便是明證。
不管傳說的內容真實與否,這一方山水都秀美得如此真實。樂安江繞村而過,站在龍亭抬頭望,不遠處的軍山青翠含黛,勾勒出蒼茫的圖景。還有那龍泡泉,千百年來依然咕咕而流,有頑皮的孩童在流水邊嬉戲,伸網一拉,小米蝦活蹦亂跳地鑽將進來,我喜愛這樣的歡愉。
四
深秋時節,空氣中依然瀰漫著桂花的甜香。山冷氣清,走在秋天的田野上,成熟的稻子金黃,成片成片的甘蔗林也迎風俏麗,軀幹飽滿挺拔昂揚,這是田野上慣常的風景。不同尋常的是那一片片菊花黃。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菊花之美,古往今來吟詠無數。我們賞菊常常都在庭院裡籬笆下,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樣的情調帶我們進入清雅的意境。可當你的眼前是大片大片的菊花成行,無數的良田裡盛開著千萬盞明豔美麗的菊花時,你只能驚豔到不能呼吸。
那樣的美沒有憂傷哀婉,有的只是繽紛濃烈。秋陽如蓋,一朵朵金絲黃菊金黃燦然,一大朵的菊,花形碩大,花朵清麗,花瓣如絲,層層密密守護著花芯,嬌媚靚麗,更有那花色,黃得那麼溫暖那麼明亮,只一朵花,便讓人愛慕不已,而這幾十畝的菊花田,能在一瞬間便把天空點亮。這明豔豔的亮色染亮了晴空,溫暖了無邊秋色。
美醉了的菊不僅有如此驚人的觀賞價值,更有其絕妙的食用價值。菊開正盛的時候,也是收穫的季節。好看的採花女挎上竹籃,把這靚麗的花朵採摘下來,曬乾之後,可以入藥,也可泡飲。與普通的菊花茶不同,曬制出來的金絲菊,只需一朵,便能泡出一杯湯色清麗的好茶。今日我們站在田野上,看到的是菊花盛開在暖陽下。來日在家中,一朵金絲菊依然能緩緩盛開在水杯中,當茶香嫋嫋升騰,也是鮮花再度綻放之時。那時,近距離地欣賞一朵菊悠然地在手中綻放,又是多麼的愜意美麗。
滿目儘是黃金菊,這是地地道道金色的田野,真真實實的人間勝景。
五
嚮往山鄉,嚮往的是那份鄉野的寧靜。那舊式的老宅,青磚黑瓦,簷下有燕子空巢,低矮的灶火間外,有碼好的柴垛成牆。院子裡栽種著一棵棗樹,抑或是一棵柚子樹,這樣的時節,柚子樹上還有已經成熟的柚子在樹影裡隱隱透出的誘惑。我喜歡站在樹下,吮吸著柚子的芳香,抬頭仰望這誘惑。
用腳步尋找,這樣的宅子在今日的鸕鷀埠已不多見。平整的水泥路面,兩旁高樓林立,精美的瓷磚粉飾了宅院的外牆,不鏽鋼雕花門窗彰顯著主家的品味與奢華。隨便一所房子拿出來,都可以堪稱豪宅。多少年來,人們一直在驚呼村莊的冷落與荒涼,隨著大批大批年輕人的外出謀生,村莊在慢慢空殼。可看到眼前這一座座高大的樓房,我真切地感受到即便相隔千裡萬裡,他們的根還在故鄉。把外面辛苦攢下的血汗錢,拿回家鄉修建這些氣派的洋房,為的還是有朝一日,結束在外經年的打拼,能夠安然地重新回返故裡。
我知道父親來自鄉間,他從農村出來,把我們生在了城市。鄉村生活對我來說,是一片空白。我時常跟隨在同伴後面,和他們一起去鄉下看戲開譜,去體味農村生活的活色生香。但即便是再熱鬧,我也只是山鄉的一個匆匆過客。故鄉,對我而言,只是籍貫意義上的家園,哪怕我再努力找尋,也難以尋覓那已經遠去的家的味道。
我不知道,我在外面身心俱疲時,可否有一雙眼睛在渡口守望我的歸來,我也不知道,當我飢腸轆轆時,可否有一縷炊煙會因為我的到來而嫋嫋升起……國家旅遊地理/ 編輯 / 馬新 / 審核 / 祁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