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32年(1693年),康熙皇帝高燒不退,太子胤礽開始監國,皇宮氣氛陰沉。正好當時有幾個歐洲傳教士到北京溜達,一打聽,我去,這症狀好像是瘧疾啊,吃點奎寧不就好了?
傳教士筆記裡記載的「奎寧」,並非我們現在的西藥。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奎寧」,是從秘魯語「樹皮」音譯而來。歐洲人佔領南美洲後,從印第安人那裡學到了用金雞納樹皮來治療瘧疾的方法。隨後,南美洲的金雞納樹皮產業,被歐洲人壟斷。
那個晚上,康熙被瘧疾折磨,痛苦一如既往。但問題來了,這傳教士拿來的樹皮,會不會有毒,可別害了我大清皇上啊。按照規定,宮裡找來三個同樣症狀的病人當小白鼠。按照傳教士的說法,把樹皮磨成粉末,泡著酒服下,結果三個人都康復了。
這都還沒取信於太子胤礽,還把建議康熙服用樹皮粉末的大臣狠狠地罵了一頓,說他們輕率!冒失!要是有什麼看不出來的害處怎麼辦!(這傢伙有沒有可能想早點繼位啊?)
太子都這麼說了,大臣們為了避免擔責,也都很猶豫,按照傳教士筆記的說法,當時有4個大臣為了證明這樹皮沒啥可怕的,親自嘗試這個藥。
傍晚,太子親自調了藥,讓大臣們喝下以後,就留在宮裡呼呼大睡。他們倒是睡得香,可把康熙皇帝折磨死了,在病痛中又苦苦煎熬了一天。
到了半夜3點,康熙皇帝實在忍不住了,下旨讓人打聽4位大臣怎麼樣了,結果4個大臣睡得老舒服了,啥事兒沒有。康熙決定不等了,是死是活,豁出去了,就直接把藥喝了。
沒想到,天一亮,嘿,燒退了,病好了,康熙還等著再次發燒呢,卻始終沒有等來(用現在的科學眼光看,就是有了抗體)。傳教士得意地記載說:「整個皇宮都陷入了巨大的喜悅之中。」
那時候的大清,仍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西方傳教士們看待大清的眼光,就像現在一些人覺得美國什麼都好一樣。他們從大清回去,歐洲就興起了「東方熱」——據記載,倫敦暴發戶的標配,就是家裡有一套雕著龍的山寨家具。
實際上,康熙是非常聰明好學的,他經常跟傳教士在一起探討西方文明,研究天文地理,把傳教士們當作老師。
現在看來,康熙時代,中國已經邂逅了現代文明,宮廷曾經享受過西方的發明創造,但卻沒有意識到這些發明創造所蘊含的巨大力量。就好比金雞納樹皮,人們只會把它當成神藥,誰也不會關心它為什麼能夠起作用。
每次只要想想清朝閉關鎖國後,滿朝文武百官都分不清「英吉利」和「法蘭西」是什麼,但皇帝卻有足夠多的機會了解人類文明的進步,結果卻故步自封,害我泱泱中華陷入百年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