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金十數據」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隨著中國不斷崛起,2018年之後美國便對華掄起貿易大棒,不斷升級貿易摩擦,試圖遏制中國的發展。然而2年多過去了,美國對華進口反而更多了。
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2020年前11個月,中國對美出口達2.82萬億元,同比增長6.9%;尤其是11月,更是以754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創下自1990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平。美國一家研究機構高級研究員瑪麗就曾表示,與2019年相比,2020年美國從全球範圍內的進口量會減少,但從中國進口的份額可能會增加。那麼問題來了,美國貿易大棒2年過去了,為啥對華進口更多了?
首先第一個原因就是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定的籤署。中美是世界兩大國,兩國經濟總量加起來佔世界的40%,所以中美貿易摩擦對中美兩國乃至世界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基於此,當初美國不斷升級對華貿易摩擦時,就曾引發廣泛擔憂。然而經過差不多2年的試探、交鋒、對立,今年1月中旬,中美兩國便籤署了第一階段的貿易協定,這無疑釋放了兩國經貿關係緩和的積極信號,為2020年兩國貿易奠定了一個良好的開局。
其次,全球多國疫情反彈,部分國家供應鏈中斷,而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同時中國也較早的控制住疫情,大量工廠得以順利復工復產,自然能夠滿足美國源源不斷的消費需求。說白了,美國不買中國產品,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因為它很難找到替代國。
最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部分用品的需求大幅增加。一方面是在新冠疫情肆虐下催生的「宅經濟」使美國消費者對電子產品的需求大幅增加,而對醫療用品的需求更是「創紀錄」,其中大部分用品都是從中國進口。比如今年9月美國福布斯就曾報導,在美國進口的N95口罩、其他一次性和非一次性口罩、手術用毛巾等產品中,85%以上都是「中國製造」。
另一方面,據《環球時報》報導,臨近感恩節與聖誕節,美國對「過節必需品」的需求大增,紛紛搶購家具、電器、自行車等中國製造產品,這推動了11月中國對美出口激增45.2%,也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全年對美出口的增長率。
不過,這恐怕不是川普想看到的,其當初還曾宣揚「貿易摩擦很好,很容易贏」,如今美國自己反而買買買,這不是啪啪打臉嗎?事實上,美國正輸掉這場貿易摩擦。
當初川普對華挑起貿易摩擦,目的就是為了遏制中國的發展,顯然這個目標是落空了。從貿易來看,如今不止是美國對「中國製造」商品買買買,中國還鞏固了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
10月初,世界貿易組織曾發布了一份《貿易統計與展望》報告,該報告預測今年世界商品貿易量將下降9.2%,而中國前11月對外貿易已實現正增長。尤其是11月創紀錄的進出口數據,甚至引發美媒感嘆:18個月前,在中美貿易摩擦最激烈的時候,幾乎沒有人會預料到2020年中國的出口會打破紀錄。可見美國挑起的貿易摩擦並沒有奏效。
而貿易「成績單」靚麗的背後,是中國經濟向好發展。在新冠疫情肆虐當下,全球經濟遭到重創,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0年中國是唯一有望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相比之下,美國反而成為疫情的「震中」,陷入衰退。中美經濟此消彼長,也意味著中國經濟趕超美國的時間或將提前。
說到這,美國恐怕就更難受了,因為遏制中國發展的目標失敗的同時,美國自己反而「很受傷」。除了被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重創經濟外,中美貿易摩擦2年多下來,美國也是損失慘重。
比如美國民眾不得不為該國從中國採購的商品付出更多的錢,增加了生活成本;而受貿易摩擦影響最大的農業領域,2019年美國就花了280億美元進行補貼,相當於全美農場在2019年收入的1/3;另外,根據穆迪分析公司估計,2019年,因中美貿易摩擦導致美國的就業機會就減少了30萬個。
可以說,川普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或許是因為「扛不住」,美國才與中國達成第一階段的貿易協定,稍微回了一點血。總之,這場貿易摩擦,並沒有像川普所說的「很容易贏」,相反,美國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