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為鼓勵學生課外鍛鍊提出了新要求:每天鍛鍊步數達10000步(微信運動)以上,或當天在裝有藍牙發射器的體育場館鍛鍊不少於40分鐘。新規實行一個月後,不少學生反映每天10000步有點難。為完成「任務」有同學買「搖步器」刷步數,運動步數排行榜上甚至出現了七八萬步的作弊高分。
如此新聞,想必會讓讀者哭笑不得。廣外用心良苦,只為讓學生多一些運動的時間。這絕非校方杞人憂天。2017年出爐的《中國學生體質監測發展歷程》顯示,我國大學生體質依然呈下降趨勢,只是下降速度趨緩。與此同時,身體形態也在發生變化,尤其是肥胖率持續上升,每5年提高2%到3%。此外,2015年國民體質監測報告顯示,7歲到19歲的學生體質狀態,大學生下滑最嚴重。如今的青少年生活環境更優越,在身形上更高、更壯,可是跑兩步就喘、走幾步就歇的情況卻愈加普遍,令人憂慮。
而在這個被網絡技術挾持的社會中,運動無疑是一種奢侈品。且不論大學生的課業要求,就算是在閒暇時光,不少學子似乎也更傾向於將精力投入各類遊戲與社交網絡中。正如廣外教師所言,沒有硬性要求的話,學生不重視,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去監管。因此,廣外的新措施自有其必要性。
不過,那些「作弊」的廣外學生也不該受到苛責。每天10000步的強制要求,費時費力不說,也讓體育運動失去了本來的意義。體育鍛鍊的強度和力度,因人而異。非要一刀切,只會給部分學生的日常生活帶來額外的壓力,也難以起到強身健體的實效。
「強迫」學生運動,廣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早在2016年,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建築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高校就曾要求學生「運動打卡」。上海大學的學生若不能通過遊泳考試,則無法順利畢業。類似例子不勝枚舉,在此無需贅述。但是,至少就現狀來看,這些高校的努力並未扭轉大學生體質下滑的趨勢。
如此說來,鼓勵大學生運動這道題,豈非無解?其實,我國青少年對於運動的熱情並不低。放眼校園,在球場上揮灑汗水的陽光少年隨處可見。現實的矛盾在於,在中小學階段,青少年的運動時間與場地因為繁重的課業要求被一再壓縮。中小學教師也罕有鼓勵學生在課後積極運動的舉動。到了大學階段,空餘時間增多,但培養良好運動習慣的時機早已消逝,難以挽回。進入社會後,不少白領發現自身體態變形、素質下降,不得不將大量時間耗費在健身房中。這般惡性循環,仍在不斷上演。
因此,與其把鼓勵大學生運動的重擔壓在高校身上,不如儘快發展和培養全民健身的氛圍與條件。環顧四周,可資群眾利用,積極開展體育運動的場所在一片片鋼鐵森林中仍然是稀缺品。在中老年人尚可投身於「廣場舞」的當下,年輕人們可以參與的大眾體育活動少之又少。歷經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後,老百姓追求的是高品質生活。可沒有健康的身體,又何談享受生活?在今後的社會建設和城市規劃中,如何在這方面多下功夫,應該是有關部門不能忽視的問題。
眼下,「被逼無奈」的各大高校亦不妨化堵為疏,為廣大學子開闢更多寓教於樂的健身道路。比方說,積極開展社團活動既能減輕校方的壓力,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除去傳統三大球外,不少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活動,如街舞、健身操等都比強制走上10000步來得更有趣味,也更能起到鍛鍊身體的效果。
在這個陽光明媚、微風拂面的時節,相信年輕人們那顆充滿活力的內心早已按捺不住。多為他們創設一些條件,營造一些氛圍,這些「好動」的大學生又怎會甘心「宅」在室內,浪費寶貴的青春時光?(李勤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