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是湖北荊門人,名昌,字培公,是康熙執政前期的重要謀臣。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可謂是國士無雙,文能眼觀天下,指點江山,武能運籌帷幄,剿賊平叛。可劇中周培公從剛剛一出現,就是一副落魄書生的模樣,怎麼看都不像帶兵打仗的沙場將領,常言道:論才宰相籠中物,殺敵書生紙上兵。周培公是手無縛雞之力的一介書生,怎麼就能夠帶領三千家奴組成的烏合之眾橫掃察哈爾王,緊接著南下順勢收服王輔臣、擊潰平西王吳三桂的數十萬雄師呢?
紙上談兵說的是書生不假,但自古以來,用兵如神的大將出自書生的從來都不乏其人。上至三國時期的諸葛、陸遜,下有清末民初的曾國藩、左宗棠,就連四渡赤水的毛主席也是教員出身。那用兵奇才緣何多出自書生呢?其實道理很簡單:殺敵尤勇,用兵唯謀。衝鋒陷陣自然需要一身好武藝的武將,但如果軍隊的指揮者不懂謀略和兵法,再勇猛的軍隊也要吃敗仗。
周培公就是個會用兵的書生。劇中三千家奴剛剛來報到時,簡直就是一盤散沙,周培公也被人戲稱為「唱戲的小生」,這個時候,樹立軍威就尤其關鍵。二等伯侯如海酒後來遲,周培公立馬下令將其斬首,全軍無不肅然。無論你翻哪本兵書,裡面一準寫的清清楚楚:「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我管你娘是不是給太皇太后梳了十八年頭,來晚了就是有違軍令,就得斬!他二等伯我照樣斬,你們誰不服也是這下場!
樹立了軍威,緊接著就嚴明軍紀,十三個「斬」字,擲地有聲。周培公為什麼要重頒軍令呢?要知道這三千人可都安逸慣了,自覺地伺候過皇室而高人一等,要不給他們立下死規矩,能管得住他們麼?正是因為周培公重申軍令,這些家奴才成為了指哪打哪的虎狼之師。
十三條軍令十三個「斬」,偏偏就沒有掠奪民財者斬,周培公這麼做,足見其用兵韜略堪比孫吳。朝廷遣人打仗,每人才發一兩餉銀,要不準軍士抄掠民財,難道要士兵喝西北風?為了能深入敵境給敵人致命打擊,必須得因糧於敵。犧牲少部分百姓的利益換來整體的勝利,無論如何都是值得的。
除了帶兵打仗的技巧,周培公還看清了當時的局勢:王輔臣不宜強攻,應該勸降。王輔臣的兵力可是有好幾萬!圍城炮轟,既怕誤傷百姓授朝中大臣以柄,又恐這馬鷂子狗急跳牆和官軍拼個魚死網破。外面這時候吳三桂已經節節敗退,王輔臣只是按兵沒動而已,還沒有公開造反,所以勸降才是上上策,既保存了實力,又為官軍注入了生力軍,從此平定吳三桂是指日可待了。
自古以來,會帶兵打仗的不見得能洞察時局,懂天下局勢的不見得能提兵上陣,周培公兩者兼備,能勢如破竹平定叛亂也就不足為奇了。也僅憑此一點,就使他一介書生超然於古今中外諸多名垂青史的名將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