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周培公:秀才滅反賊,書生拜大將

2020-12-11 津門書生

周培公是湖北荊門人,名昌,字培公,是康熙執政前期的重要謀臣。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可謂是國士無雙,文能眼觀天下,指點江山,武能運籌帷幄,剿賊平叛。可劇中周培公從剛剛一出現,就是一副落魄書生的模樣,怎麼看都不像帶兵打仗的沙場將領,常言道:論才宰相籠中物,殺敵書生紙上兵。周培公是手無縛雞之力的一介書生,怎麼就能夠帶領三千家奴組成的烏合之眾橫掃察哈爾王,緊接著南下順勢收服王輔臣、擊潰平西王吳三桂的數十萬雄師呢?

周培公流落街頭

紙上談兵說的是書生不假,但自古以來,用兵如神的大將出自書生的從來都不乏其人。上至三國時期的諸葛、陸遜,下有清末民初的曾國藩、左宗棠,就連四渡赤水的毛主席也是教員出身。那用兵奇才緣何多出自書生呢?其實道理很簡單:殺敵尤勇,用兵唯謀。衝鋒陷陣自然需要一身好武藝的武將,但如果軍隊的指揮者不懂謀略和兵法,再勇猛的軍隊也要吃敗仗。

周培公

周培公就是個會用兵的書生。劇中三千家奴剛剛來報到時,簡直就是一盤散沙,周培公也被人戲稱為「唱戲的小生」,這個時候,樹立軍威就尤其關鍵。二等伯侯如海酒後來遲,周培公立馬下令將其斬首,全軍無不肅然。無論你翻哪本兵書,裡面一準寫的清清楚楚:「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我管你娘是不是給太皇太后梳了十八年頭,來晚了就是有違軍令,就得斬!他二等伯我照樣斬,你們誰不服也是這下場!

周培公整軍紀

樹立了軍威,緊接著就嚴明軍紀,十三個「斬」字,擲地有聲。周培公為什麼要重頒軍令呢?要知道這三千人可都安逸慣了,自覺地伺候過皇室而高人一等,要不給他們立下死規矩,能管得住他們麼?正是因為周培公重申軍令,這些家奴才成為了指哪打哪的虎狼之師。

十三條軍令十三個「斬」,偏偏就沒有掠奪民財者斬,周培公這麼做,足見其用兵韜略堪比孫吳。朝廷遣人打仗,每人才發一兩餉銀,要不準軍士抄掠民財,難道要士兵喝西北風?為了能深入敵境給敵人致命打擊,必須得因糧於敵。犧牲少部分百姓的利益換來整體的勝利,無論如何都是值得的。

周培公重頒軍令

除了帶兵打仗的技巧,周培公還看清了當時的局勢:王輔臣不宜強攻,應該勸降。王輔臣的兵力可是有好幾萬!圍城炮轟,既怕誤傷百姓授朝中大臣以柄,又恐這馬鷂子狗急跳牆和官軍拼個魚死網破。外面這時候吳三桂已經節節敗退,王輔臣只是按兵沒動而已,還沒有公開造反,所以勸降才是上上策,既保存了實力,又為官軍注入了生力軍,從此平定吳三桂是指日可待了。

自古以來,會帶兵打仗的不見得能洞察時局,懂天下局勢的不見得能提兵上陣,周培公兩者兼備,能勢如破竹平定叛亂也就不足為奇了。也僅憑此一點,就使他一介書生超然於古今中外諸多名垂青史的名將之上。

相關焦點

  • 《康熙王朝》證明題:求證周培公繪製的中國地圖根本不存在!
    《康熙王朝》是一部非常經典的電視劇,在21世紀的頭幾年中,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康熙熱,其火熱程度不亞於後面大紅大紫的《亮劍》。康熙王朝然而這部以歷史劇標榜的清朝戲,卻又很多不符合史實的地方, 導致了後面越來越過的詬病。其中對於漢臣周培公的戲份太重,以至於失去了歷史本來的面目。
  • 《康熙王朝》周培公暗示冊立胤礽為太子,康熙為何言聽計從了?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康熙在周培公的暗示之下確立了原配孝誠仁皇后赫舍裡氏所生的兒子胤礽為太子,那麼聰明果斷的康熙為什麼會在這種國本問題上聽從一個漢臣周培公的提議呢?康熙立胤礽為太子時所處的大背景局勢其實按電視劇中的情節來看,周培公當時只是剛剛來到康熙身邊,還並沒有得到重用,但康熙卻偏偏在這時刻對這個剛到身邊的漢臣周培公言聽計從,這不是康熙沒有主見,這是因為周培公當時給康熙分析的局勢利害關係十分到位,所以康熙很果斷的當即冊立了胤礽為太子。周培公是如何給康熙分析的局勢利害關係呢?其實周培公只是根據當時康熙所處環境而陳述。
  • 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是唯一一個受到天子守夜待遇的大臣!
    1.康熙愧對周培公周培公在康熙時期立下了不世之功平察哈爾、討王輔臣、徵吳三桂。因為他漢臣的身份以及他手握20萬熊兵,康熙把他安置在變天雪地的邊疆整整11年,這使得南方人周培公因水土不服重病不起,直至死去。
  • 歷史上的李光地、周培公、姚啟聖與《康熙王朝》中的形象一樣嗎?
    其實電視劇《康熙王朝》也包括二月河先生的原著《康熙大帝》中的這三位歷史人物都是被藝術加工了,歷史上的這三位人物其實與電視劇中都不大相同,下面就來對比一下歷史上這三位人物的事跡和電視劇中的事跡。結果就是吳三桂部下的這名勇將韓大任看到福建耿精忠被滅,有預感三藩之亂早晚要失敗,於是起了投降之心,恰好韓大任與姚啟聖曾有一面之緣,於是姚啟聖單身入營勸降了韓大任,所以韓大任所部3000餘人全部被姚啟聖收編。
  • 《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真的是「盛京將軍」?他一輩子也不可能!
    在電視劇中《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是康熙身邊的重要謀臣,曾多次立下功勳。因朝廷滿族大臣排擠,後被康熙拋棄,在冰天雪地的盛京賦閒了十年,在盛京將軍任上鬱鬱而終。那麼歷史上的周培公真的是這樣嗎?他真的做過盛京將軍嗎?
  • 周培公暗示康熙立襁褓中的胤礽為太子,康熙為何瞬間言聽計從了?
    這段歷史在《康熙王朝》中也有提到過,當時皇后赫舍裡氏難產命危,周培公便暗示康熙立襁褓中的胤礽為太子,而康熙聽聞後,略有沉思便應了下來,立胤礽為太子。眾所周知,立太子乃是涉及國本的大事,且清朝又不像明朝那般,定了必須要嫡長子為太子的規矩,他們更多的是通過競爭得出繼承人的人選。那麼康熙為什麼會聽周培公一個漢臣之言,急於立一個剛出生的嬰兒為太子呢?我認為有三點原因:第一,因為康熙皇帝和仁孝皇后感情甚篤。
  • 康熙王朝:康熙為什麼會重用養馬的姚啟聖?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一生功績彪炳,這與他知人善任有很大關係。而他任用姚啟聖收復臺灣,更堪稱神來之筆。姚啟聖在未被康熙發現之前,只是三裡河馬場的一個管馬的九品官,且已風燭殘年。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他極有可能會在這個九品官的任上終老一生。
  • 《康熙王朝》中手握大權的姚啟聖,為什麼能功成身退?康熙:原因很...
    《康熙王朝》中手握大權的姚啟聖,為什麼能功成身退?康熙:原因很簡單! 對於姚啟聖我們很多人並不熟悉,因為他實在是低調得讓人都不知道他是誰,但要說在清康熙時代,姚啟聖那可是不一般的人,他不但為官清廉,而且為大清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按說像他這樣的人在功成名就後,是有享不完的榮華富貴,可姚啟聖卻是另類,他在功成時全身而退,過著他的聖賢生活。
  • 康熙王朝:康熙說一句話,圖爾圖聽後惶恐失色,急於投靠康熙!
    書接上文,在《康熙王朝》電視中,康熙如帝王般的執政力,我想大家都明白,因此,康熙在世人眼裡可謂是帝王般的存在,可大家不知道的是,康熙執政如此之久,並不是他一個人功績所得。往往來看,一個成功的皇帝,總有自己的統治力,以及自己的一個團隊,康熙八歲登基,十六歲執政開始,無論大大小小的人物,靠的是他的聰明才智以及慧眼來拉攏這大臣們。今天小編便來跟大家講講, 康熙說的幾句話,圖爾圖聽後惶恐失色,急於投靠康熙!我們知道,在《康熙王朝》電視劇裡,康熙是一位學富五車的一位皇帝。
  • 康熙王朝:姚啟聖深得聖心,為什麼又功成身退不願為官?
    歷史長河,煙雨濛濛,展望未來,今朝終將成為歷史,我心不禁飛回到了過去 《康熙王朝》中,姚啟聖有經天緯地之才,從封疆大吏一級級向下做到了九品(類似弼馬溫的職位),大清的各級崗位都做過一遍。因周培公舉薦,康熙重新啟用姚啟聖,讓其統籌收臺事務。大功告成之後,姚啟聖辭官歸隱,急流勇退。
  • 周培公能夠出任盛京將軍?該職權為何在不斷削弱?沙俄影響很大
    提及盛京將軍,不少人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康熙王朝》裡的周培公。因為周培公在平定三藩的時候,立下了汗馬功勞,從而遭到康熙的懷疑,於是周培公被康熙發配到了苦寒的盛京,成為盛京將軍。那麼歷史上的周培公真的可以被封為盛京將軍嗎?很可惜的是,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 喜歡《康熙王朝》,裡面有夢想!也喜歡《雍正王朝》,裡面有現實
    這樣,所站的角度不同,重溫那些經典影視劇的感受也就不同,比如,同樣是評分9.2的《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每個年齡段看它們,總會有不同的感悟。作為中國歷史劇類型的扛把子,至今都還保持著9.2分的高口碑,而每當一部清宮戲播放出來後,很多人總會用這兩部劇來做一番比較。
  • 清朝周培公畫的中國第一張地圖準確嗎?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康熙巡幸盛京,順道探望病重的周培公,想表達重新啟用之意。無奈周培公已病入膏肓,自知不起,無法再為大清朝廷效力了。於是,周培公向康熙進獻了親手繪製的《康熙皇輿全覽圖》。康熙回宮後打開地圖,一幅大清的萬裡河山的全域地圖赫然呈現在眼前,感覺地圖上每一筆、每一畫,都像是周培公吐盡的蠶絲,都像是周培公無言的忠誠。康熙徹底地震驚了、感動了、淚奔了。這幅《康熙皇輿全覽圖》,描繪了東至庫頁島、南至臺灣和海南,西至伊犁,北至貝加爾湖的遼闊疆域,讓康熙眼界大開,康熙如獲至寶。當然,這只是電視劇裡的情節。
  • 康熙王朝10:蘇麻喇姑帶髮修行,康熙成年,默默謀劃裁撤三藩
    ,罵伍次友不識好歹,但伍次友此舉正好合了康熙的意,康熙免了伍次友抗旨之罪,假裝給他其他賞賜試探他,要人要物都會答應他,蘇麻在門外聽著滿心期待他向皇上把自己要了去,可沒想到伍次友什麼都不要,康熙樂壞了,立馬放伍次友出宮,見伍次友立馬就走,蘇麻追上問他為何舍她而去,原來伍次友早就看出康熙喜歡蘇麻,他不可能和皇上去爭奪同一位女子,所以放棄了皇上許諾給他的機會。
  • 《康熙王朝》拍攝花絮:索額圖被潑一臉水,後陳道明鄭重道歉
    現在的電視劇都很沒意思,還是一些老片很好看,真的羨慕2000年前後的人,那個時候,還是童年,但是那個時候出現了很多很多經典的電視劇,《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大宅門》,《走向共和》,這幾部據,幾乎都在那幾年相繼播出,而且至今仍在熱播,將近二十年了吧,這和現在的某些電視劇,演一遍幾乎不重播
  • 《康熙王朝》裡的哪些情節與歷史不符(一)
    電視劇《康熙王朝》是一部經典的歷史劇,很多人對裡面的情節深信不疑,實際這部劇是基於二月河先生的歷史小說《康熙大帝》改編而成,嚴格來說不屬於歷史正劇,裡面很多情節都是作者編寫的故事,接下來看看當時康熙還未親政時,《康熙王朝》有多少不符史實:首先最明顯就是蘇麻喇姑
  • 陳道明版《康熙王朝》,雖然是經典劇但有一個致命缺陷,成最大敗筆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陳道明飾演的《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雖然這部電視劇中有很多錯誤之處,但是不失為一部經典之作。在豆瓣上這部電視劇的評分高達9.0分,這是一個驚人的評分。比如有網友這樣評價這部電視劇,「風雨飄搖危受命,少年康熙初長成。篤志好學意風發,知人善任舉賢能。
  • 作為收復臺灣的關鍵功臣,姚啟聖為什麼不受康熙皇帝待見呢?
    康熙皇帝不喜歡姚啟聖是因為姚啟聖看不起他。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康熙帝在平定三藩後,下一步就要整治蒙古各部,最主要的就是葛爾丹。我們都知道,從最早的匈奴開始,北方遊牧民族一直都是大一統王朝在外部的最大威脅,漢唐宋明,都屢次興兵討伐,作為一個想做千古聖君的皇帝,康熙毫無例外也要將蒙古各部馴服,這將是一場持久戰,所以,必須要保證後方穩定,特別是江浙地區的穩定,因為這裡是清朝的賦稅要地,徵服葛爾丹,軍餉都從這齣。
  • 《康熙王朝》幕後你不知道的事,專注成就經典,值得再看一遍
    2001年《康熙王朝》在港臺播出後,一時間萬人空巷,全面超過了當時最火的《雍正王朝》和《大宅門》,甚至有人評價陳道明之後再無康熙。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部歷盡艱辛鑄就的不朽經典,一直以來毀譽參半,褒貶不一。
  • 二月河已逝,《康熙王朝》的那個古裝正劇黃金時代也早已遠去
    《康熙王朝》錯漏連篇,可還是成了經典和對二月河小說評價一樣參差不齊的,還有對他的小說改編歷史劇的評價。尤其是《康熙王朝》。對於《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業界的評價一直和坊間迥異,豆瓣評分前者是0.2分勝過後者的,但在業內後者的評價卻明顯領先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