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為王垿像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老青島,在工商界不僅有諸如商會、商幫、會館等較具規模的商人民間組織,還有一些自由結合的鬆散小組織,如「耆年會」就是其中之一。耆年會亦稱生日會,該會系由清朝遺老王為首組成,參加者多系當時青島商界中膠東籍的頭面人物。
王垿(1858年~1933年),山東萊陽人,是清末著名書法家,那時由於請他題寫匾額的人很多,所以清末就流傳「有匾皆書,無腔不學譚」之說。「譚」指京劇大師譚鑫培,曾入清宮為帝後獻演,京劇老生行當學「譚」派者居多;「垿」即指王垿。老青島天后宮裡的「佛光普照」橫額,老商號「謙祥益」、「瑞蚨祥」的名匾以及海泊路上的「洪興德綢緞莊」、博山路上的「天德塘」等商家的店名都出自王的手筆。
耆年會把成員的生日時間交給順興樓,順興樓便按時事前分送請帖,不用過生日者自己操辦。說起順興樓餐館,在當時的青島是歷史悠久且名氣很大的、屬於山東菜系的餐館,它和百年老店「謙祥益」相鄰。該餐館的廚師都是高薪聘請的當時隸屬煙臺福山縣的高手,在烹調方面,選料講究,刀工精細,美味可口;當家好菜除了燕窩、海參之外,還有西施舌、砂鍋三味、椒油菠菜、紅燒加吉魚、奶湯菜花等膠東口味名菜。1930年,當時在青島大學任教的聞一多、楊振聲、梁實秋、方令孺(女)等8名文化名人經常在順興樓餐館會餐,「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時稱「酒中八仙」。梁實秋晚年在臺灣還時常憶舊順興樓,他在文章中寫道:「我一生吃的最好的水餃,是在青島順興樓。」他還說,「我第一次吃西施舌是在順興樓。」此外,1934年在山東大學任教的臺靜農也喜歡光顧順興樓;1935年同仁性文藝周刊《避暑錄話》的編輯者老舍、洪深、王統照等12人每周聚餐商議稿件經常是在順興樓。
據老一輩青島人回憶,順興樓的經營方式是包辦整桌酒席,不賣零座。店堂內設有雅座,陳設桌椅;店內牆壁懸掛名人字畫,供人欣賞。所備餐具有兩套,一般高級的酒席是細瓷器具,上等酒席則筷、勺、盤等均為銀質。
王垿曾為耆年會成員每人撰寫一篇《贊》,就其人的才能、性格、體質等特徵,概括讚譽一番,並親筆書寫成幅,贈送每一位成員。 1933年12月20日,王垿在其陵縣路寓所中去世,耆年會也隨之冷落而消失。
□曲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