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漫談《閒情偶寄》的生活美學
12月17日下午,餘杭方志館「人人講堂」開展了一場名為「向古人借智慧——漫談《閒情偶寄》的生活美學」的主題講座,主要講述了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李漁其人以及他生活美學的當代價值。
本期的主講人是浙大人文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樓含松教授,兼任浙江省文學學會會長、浙江省休閒學會副會長。樓教授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主要學術方向為「中國古代小說戲曲研究」,著有學術專著《從「講史」到「演義」——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的歷史敘事》、《〈長生殿〉校注》、學術普及讀物《〈西遊〉攬勝》、《〈聊齋〉探異》,曾先後到德國、日本、美國、馬來西亞等國大學做訪問學者。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還有詩與遠方
講座一開始,樓教授提了一個問題:何謂生活?生活是我們朝九晚五剩下的那一部分,也是我們對生活本身的態度。
樓教授笑說,現如今,不僅有許多文藝青年經常引用「詩意地棲居」這類的字句,還有許多房地產、廣告也引用這句話,常常將此當做是產品的一個賣點。有點年紀的人都知道,在2000年初期,樓盤的名稱大都帶著「富」、「貴」、「洋」等字眼,多以用於彰顯財富及身份;而近些年來,開始帶有一些詩意、復古的意味,例如「花苑」、「山居」、「草莊」等。
無論是荷爾德林的「詩意地棲居」,還是高曉松的「詩與遠方」,都在體現著我們對生活之美的追求日益成為需求。「日常生活審美化」是20世紀八十年代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後現代文藝美學和大眾文化研究理論。這一理論的主要觀點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日常生活審美化」,指的是當今社會生活中,審美需求成為一種重要資源,並被廣泛利用;一是「藝術的生活化」,指的是藝術從原來的純粹性中走出,融入社會,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一理論是對古典美學的解構,也是對西方現代生活現實的回應。
那麼,是什麼在利用我們的審美需求呢?現代資本善於以滿足審美感官需求的形式,影響和誘導人們的審美需求,從而達到推銷產品的目的。因此,如何在五花八門的消費引導中,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平和、積極的理念和趣味,便要向古人借點智慧了。
古代生活美學範本:
《閒情偶寄》
樓教授告訴我們,《閒情偶寄》是李漁生活美學的集大成之作。全書從戲曲、器玩到衣食住行,涉及到中國古代文化生活各個領域,是中國古代文化生活閒適悠樂、精美細膩的浮世繪。林語堂、周作人等都曾對李漁有較高的評價,「李漁對生活藝術的透徹理解,充分顯出中國人的基本精神。」
李漁其人工詩能文,風流倜儻。明末秀才,入清後絕意仕途,一生從事文學創作和包括戲曲、造園在內的文化活動。他是明清之際一類知識分子的代表:他們懷長技,薄功名,自食其力,貼近生活。他是一位全能型的文藝天才,是一位實踐型的理論家,是一位商業型的文化人。重「治生」,熱愛生活,對日常生活有豐富的實踐和真切的體驗。他注重生活品質,以審美的態度對待生活,對待生命。
《閒情偶寄》是一部講解生活經驗的書,理論與實踐並行,當然還有作者的情感投入。它共包括《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飲饌部》、《種植部》、《頤養部》等八個部分,論述了戲曲、歌舞、服飾、修容、園林、建築、花卉、器玩、頤養、飲食等藝術和生活中的各種現象,真正將傳統文化落實到切實的生活細節之中。
生活美的經營,
生命美的探尋
之後,樓教授引用《閒情偶寄》中的各種片段向我們展示了李漁是如何經營生活之美,又是如何探尋生命之美,以及為我們總結了李漁之生活美學對於如今現實生活的啟示。
《閒情偶寄》聲容部中道,「婦人惟仙姿國色,無俟修容;稍去天工者,即不能免於人力矣。」「然一時風氣所趨,往往失之過當。」李漁談女性美學,認為女性應該化妝,但是不能流於失真。「婦人之衣,不貴精而貴潔,不貴麗而貴雅,不貴與家相稱,而貴與貌相宜。」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件衣服只有與主人的膚色,五官,身材相適宜,自然就會是一件會突出主人優點的衣服,看起來如同第二層皮膚一般的協調,永遠不會過時。這些都體現了李漁崇尚順乎自然,合乎人性,反對追求時尚,違背規律。
李漁的文章涉獵廣泛,詩詞歌賦、飲食男女無所不談,身為一個文士,對建築理論同樣有著與常人不同的建樹。李漁提倡精緻且個性化的住房,拒絕奢侈:「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當崇儉樸,即王公大人,亦當以此為尚。蓋居室之制,貴精不貴麗,貴新奇大雅,不貴纖巧爛漫。」李漁的這一見解,在本質上與「適用、經濟、美觀」是一致的,然而遺憾的是,現在的許多建築仍然囿於奢靡之風。
在家裝陳設方面,樓教授說我國居民基本上只在新居入住之前,進行精心的裝修設計,投入一大筆錢,便一勞永逸。確實,在講座現場的調查中,三五年內甚至十年之內對自己家裡裝修陳設進行過改造的寥寥無幾。「幽齋陳設,妙在日新月異。」李漁提倡陳設貴在活變,我們日日所見必定影響著我們的心境,若是想要改變心境,那就要先改變我們所見到的。
李漁閱歷豐富,表面上遊山玩水,聲色犬馬,但他的人生是坎坷的。他在世時,就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遭受過許多的批評。他奔走豪門,四處打秋風,但這些都不妨礙他能從生活中獲得幸福感。金錢與幸福感並不能成正比,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善於發現美的生活方式,平中見奇,以欣然之心對待。
「人人講堂」是餘杭方志館今年新推出的小型精品講座活動,講座將邀請各領域的達人,分享講座主題包括但不限於餘杭歷史、餘杭舊聞、科技知識科普、書畫賞析及技法探討、攝影技術及其它一切有益身心的文化科技相關內容。講座信息將通過微信公眾號「餘杭史志」進行發布,有興趣的市民可以通過搜索「yhqszb」進行關注和報名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