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吃喝玩樂上升到理論高度,李漁和《閒情偶寄》

2020-12-14 薩培喇談藝錄

吃喝玩樂是一個貶義詞,不過在明末清初,李漁通過一本著作,把吃喝玩樂上升到了理論高度。這部著作叫《閒情偶寄》,書中包括,詞曲、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大家對古代文人似乎有個誤解,覺得他們都是書呆子,只會讀書寫八股文。其實人的性格各式各樣,喜好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像李漁這樣的古人,就喜歡吃喝玩樂,由喜歡出發轉而專業研究吃喝玩樂。

《閒情偶寄》中的飲饌部分是專門記錄吃喝的章節。李漁分三個小節介紹吃喝,分別是蔬食、穀食和肉食。現代人應該對食肉部分更感興趣,尤其是其中介紹的醉蟹。江南一帶自古就有食用河鮮的愛好,蟹的滋味在各種河鮮中格外突出。但是蟹必須吃鮮活的,過了時令就很難品嘗到這種美味了。李漁介紹了一種讓蟹可以長久保鮮的辦法,那就是醉蟹。李漁愛吃蟹,趕上蟹上市的時候,每天都要買上百筐,一家幾十口人一同分享。

在李漁的筆下,玩樂包含的範圍很廣。戲曲、家居、器玩、種植等內容都是玩樂的具體形式。李漁在戲曲和文學上的成就極高,他研究戲曲理論之餘,自己組織了一個戲班子。李漁親自寫劇本,指導表演,安排場景,聯繫對外演出。按照現代人的角度看,他身兼編劇、導演、服裝、道具、出品人等角色。《閒情偶寄》中關於戲曲的部分,被認為是清初戲劇美學的點睛之筆。李漁把生活中的審美規律,搬上了戲曲舞臺,這是戲曲發展史上的一次創舉。

如此有才華的李漁,中年時家道中落,後半生靠他組織的戲班子養活一家人。生活的無奈,讓李漁對戲曲投入了更多的熱情。李漁認為,戲曲不應該只有文人欣賞,應該讓大眾參與進來。也就是說,李漁解決了一個戲曲中的最大問題,戲曲是給誰演的,誰應該是戲曲的觀眾。崑曲之所以在清代開始逐漸沒落被京劇取代,就是因為崑曲太重視「雅」,缺少了群眾基礎。久而久之,崑曲變成了「陽春白雪」,脫離了生活。

李漁覺得,戲曲的唱詞應該通俗易懂,儘量口語化。如果一齣戲,識字的人叫好,不識字的人也叫好,這才是一齣好戲。李漁在《閒情偶寄》中記載了自己寫戲的小故事,他先把自己想像成戲曲舞臺上的角色,然後讓角色發聲。這樣才能寫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用吃喝玩樂形容李漁和他的著作,絲毫沒有貶義。用這個詞只是表明他是一個有意思的人,他的著作雅俗共賞。

拓展閱讀

筆端有神,唐代畫馬第一人韓幹

高山流水,偉大的友誼值得千古傳誦

追逐理想的腳步從來不會停歇,李白和《大鵬賦》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西漢文學家賈誼

相關焦點

  • 「我抒我讀」投稿|《閒情偶寄》:清代全才李漁的思想筆記
    因此,隨著戲劇納入時代主流,相應理論研究也逐步問世,其中以清康熙年間才子李漁的《閒情偶寄》尤以為名,《閒情偶寄》的付梓問世,系統總結了中國戲劇的藝術特點,同時也包含了李漁個人生活哲學與美學觀念。可以說,李漁的天賦才能與時代發展契合,在正確時間點亮了中國戲劇理論的研究高度,在中國人才輩出的文學史上也顯得頗為特別,讓人難免不對《閒情偶寄》與「笠翁」李漁的過往經歷產生好奇。
  • 漫談《閒情偶寄》的生活美學
    12月17日下午,餘杭方志館「人人講堂」開展了一場名為「向古人借智慧——漫談《閒情偶寄》的生活美學」的主題講座,主要講述了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李漁其人以及他生活美學的當代價值。「日常生活審美化」是20世紀八十年代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後現代文藝美學和大眾文化研究理論。這一理論的主要觀點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日常生活審美化」,指的是當今社會生活中,審美需求成為一種重要資源,並被廣泛利用;一是「藝術的生活化」,指的是藝術從原來的純粹性中走出,融入社會,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一理論是對古典美學的解構,也是對西方現代生活現實的回應。那麼,是什麼在利用我們的審美需求呢?
  • 「我抒我讀」投稿|品味日常之美——《閒情偶寄》讀後感
    《閒情偶寄》是我國明清時期著名的戲劇理論家、文學家李漁創作的一部小百科性質的美學著作。正如書名所揭示,「閒情」指的是休閒生活的情趣,「偶寄」則是一種沒有任何思想羈絆的散漫式記述方式,《閒情偶寄》可以說是李漁的一部寓「莊論」於「閒情」的「閒書」。
  • 「我抒我讀」投稿|讀《閒情偶寄》有感
    閒暇之際,翻閱清代李漁所著的《閒情偶寄》,該書分為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八個部分,涵蓋了戲曲理論、妝飾打扮、園林建築、器玩古董、飲食烹調、竹木花卉、養生醫療等內容,觸及到古代生活的許多領域,林語堂先生稱其為「中國人生活藝術的指南」。
  • 豆瓣評分9.1|《閒情偶寄》透過閒情看本質,治病良方顛覆世人認知
    最近讀清代著名戲劇家李漁的《閒情偶寄》,簡直被驚到了。被世人譽為「中國戲劇理論始祖」和「世界戲劇大師」李漁,用一種悠閒的心情來品味生活,感知生活,並將對生活的一些想法和情趣寫入了奇書《閒情偶寄》之中。可以很負責地說,李漁的《閒情偶寄》就是一部生活百科全書。
  • 《閒情偶寄》談養生
    李漁(1611—1680),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美學家,著有《閒情偶寄》,談及戲曲、歌舞、服飾、美容、園林、建築、花卉、器玩、頤養、飲食等方面的內容,是中國第一部倡導休閒文化的專著,林語堂稱之為「中國人生活藝術的指南」。
  • 《閒情偶寄》十則唯美句子,讀完令人心曠神怡
    《閒情偶寄》十則唯美句子,讀完令人心曠神怡一、人惟求舊,物惟求新。出自清·李漁《閒情偶寄》。惟,只。舊,故舊、老友。出自《閒情偶寄·飲饌部·穀食》。食物能養活人,全靠的是五穀。三、聲音之道,幽渺難知。出自《閒情偶寄·演習部·授曲》。音樂的真諦,深奧悠遠難以形容。四、聽古樂而思臥,聽新樂而忘倦。
  • 【古文探奇】桂-《閒情偶寄》
    作者簡介 《閒情偶寄》,清代人李漁所撰寫,是養生學的經典著作。它共包括《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飲饌部》、《種植部》、《頤養部》等八個部分,論述了戲曲、歌舞、服飾、修容、園林、建築、花卉、器玩、頤養、飲食等藝術和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並闡發了自己的主張,內容極為豐富。其中,《頤養部》總論養生,是一篇重要的養生文獻。
  • 清代作家李漁的《閒情偶寄》都講些什麼?看完這篇你就明白
    李漁(1611-1680),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漢族,浙江金華蘭溪夏李村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被後世譽為「中國戲劇理論始祖」、「世界喜劇大師」、「東方莎士比亞」,是休閒文化的倡導者、文化產業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 春季食筍正當時——讀《閒情偶寄》,品美味竹筍
    筍的做法和吃法有很多種,筍的品種不同、口感也不同,製成幹竹筍也別有一番風味。清代李漁在他的《閒情偶寄》飲饌部中有一篇專門描寫竹筍的章節,裡面不吝筆墨描述了筍的美味以及他認為最佳的做法:「素宜白水,葷用肥豬。」他認為竹筍若要素吃,最佳做法是白水煮筍;搭配肉類則以肥豬肉最佳。
  • 閒情偶寄-文人的水盂
    元 景德鎮窯青白釉龍首水注可以肯定在中國很早就出現了書寫的文字,也就是書寫在簡牘上的文字,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冊」、「典」等字,而這些字本身就說明那時就存在簡牘,只不過這些書寫文字的載體沒有能夠保存到今天
  • 李漁:最拉風的家具設計師
    然而,一生賣文為生的李漁置辦家具是捉襟見肘的,他或許是古代家具大咖中最好玩的一個,但可能也最窮的一個了。     李漁(1611~1680年),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常自稱「湖上笠翁」。明末清初浙江金華蘭溪夏李村人。他是影響深遠的文學家、戲劇家、生活美學家、名士和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所著《閒情偶寄》,文筆優美,風趣幽默,於嬉笑怒罵中見真性情。
  • 廣州白雲萬達希爾頓酒店丨閒情偶寄
    住在這裡恍然明白大概生活的情調不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而是李漁的閒情偶寄,融入其中,商務也有情調。開車到達廣州白雲萬達希爾頓酒店的停車場,偌大的停車場裡,停車位卻設置得比較窄小,且不說我這個有幾年駕齡的老司機都費了一番功夫,如果是個新手司機,大概要在停車場頭疼一陣子了。但好在停車場裡的電梯設置得很方便,讓人心生一些好感。
  • 通過李漁《閒情偶寄》,說說中國古人如何打擊盜版
    盜版是一種惡劣的行為,損害了著作者和出版者的利益,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人們越來越重視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盜版的生存空間也將會越來越小。一、李漁:史上反盜版最成功的作家李漁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學家、戲劇家,他一生筆耕不輟,著述頗豐,由於李漁的小說和戲劇太受市場歡迎,因此盜版問題也十分猖獗,以致於他每次出一本書,盜版就很快會上市,有些書商甚至直接冠上其雅號「湖上笠翁」,胡亂編纂一些書籍謀取利益,嚴重損害了其利益與聲譽。
  • 戲說李漁:生活與藝術,滿懷熱愛的「可欲」之人!
    他倡編的《芥子園畫譜》流傳至今,被黃賓虹、齊白石等視為經典範本;他寫成的《閒情偶寄》深諳生活之道,被林語堂稱作「中國人生活藝術的指南」;他留下的《笠翁對韻》是兒童熟悉對仗、用韻和組織詞語的啟蒙讀物;他編排的戲劇傳入海外,影響了 18 世紀日本歌舞伎表演。
  • 清代才子李漁的專利——笠翁香印
    李漁(1611-1680),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浙江金華蘭溪夏李村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明萬曆三十八年(1611年),李漁母親懷胎11個月,肚子痛了三天三夜還是沒有分娩。到了農曆八月初七這一天,有個白髮老翁路過此地,他看了看產婦,說肚裡的胎兒是「星宿降地」,現在住的這間房子窄小陰暗,是載不住「星宿」的。
  • 閒情偶寄
    車前子昨晚兩口子拌嘴,很是鬱悶,難免鬱悶,倒生出一片閒情。我就下床聽古琴,從昨晚十一點半鐘聽到今天凌晨三點左右。《牡丹亭》裡柳夢梅說:「姐姐,小生是一片閒情,愛煞你了。」莫非閒情就是這樣子的。昨晚一聽,覺得飛騰綺麗,不是常人可到。吳先生的琴,輕盈還是輕盈,流暢還是流暢,但不飄不浮,是句句踏實的。他的每一個音飽滿,不會因為輕盈與流暢而吃掉而乾癟,散開來的時候花落平野,收起來的時候百川歸海洋洋乎一片。如果打個比方的話,吳先生的琴像是小筆觸的畫家,但筆筆有氣韻有情味。都說知人難,我想欣賞藝術更難啊。我說了半天的吳先生,或許還是懸空八隻腳。
  • 獨出奇制 清樸自然——從《閒情偶寄》看李漁的園林審美觀
    作者:張馥玫  《閒情偶寄》又名《笠翁偶集》,是李漁對其一生藝術和生活經驗積少成多的總結,是其文化修養與性情的自然流露。
  • 李漁筆下甘陝「頭髮菜」,什麼味道?
    閒讀李漁《閒情偶寄》,「飲饌部」有一則《菜》,提到一種奇特的菜——頭髮菜。李漁說,他客居陝西時,在當地官員家做客。後來,李漁把頭髮菜帶回江南,請客人品嘗,大家無不驚嘆,說是美味佳餚中從未見過的。之後,李漁發了通議論說,頭髮菜產自黃河以西,在當地很是廉價。到陝西的客人,往往爭購珍異之物,頭髮菜因太便宜,反而被大家忽視了,所以這東西傳不到繁華都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