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玩樂是一個貶義詞,不過在明末清初,李漁通過一本著作,把吃喝玩樂上升到了理論高度。這部著作叫《閒情偶寄》,書中包括,詞曲、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大家對古代文人似乎有個誤解,覺得他們都是書呆子,只會讀書寫八股文。其實人的性格各式各樣,喜好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像李漁這樣的古人,就喜歡吃喝玩樂,由喜歡出發轉而專業研究吃喝玩樂。
《閒情偶寄》中的飲饌部分是專門記錄吃喝的章節。李漁分三個小節介紹吃喝,分別是蔬食、穀食和肉食。現代人應該對食肉部分更感興趣,尤其是其中介紹的醉蟹。江南一帶自古就有食用河鮮的愛好,蟹的滋味在各種河鮮中格外突出。但是蟹必須吃鮮活的,過了時令就很難品嘗到這種美味了。李漁介紹了一種讓蟹可以長久保鮮的辦法,那就是醉蟹。李漁愛吃蟹,趕上蟹上市的時候,每天都要買上百筐,一家幾十口人一同分享。
在李漁的筆下,玩樂包含的範圍很廣。戲曲、家居、器玩、種植等內容都是玩樂的具體形式。李漁在戲曲和文學上的成就極高,他研究戲曲理論之餘,自己組織了一個戲班子。李漁親自寫劇本,指導表演,安排場景,聯繫對外演出。按照現代人的角度看,他身兼編劇、導演、服裝、道具、出品人等角色。《閒情偶寄》中關於戲曲的部分,被認為是清初戲劇美學的點睛之筆。李漁把生活中的審美規律,搬上了戲曲舞臺,這是戲曲發展史上的一次創舉。
如此有才華的李漁,中年時家道中落,後半生靠他組織的戲班子養活一家人。生活的無奈,讓李漁對戲曲投入了更多的熱情。李漁認為,戲曲不應該只有文人欣賞,應該讓大眾參與進來。也就是說,李漁解決了一個戲曲中的最大問題,戲曲是給誰演的,誰應該是戲曲的觀眾。崑曲之所以在清代開始逐漸沒落被京劇取代,就是因為崑曲太重視「雅」,缺少了群眾基礎。久而久之,崑曲變成了「陽春白雪」,脫離了生活。
李漁覺得,戲曲的唱詞應該通俗易懂,儘量口語化。如果一齣戲,識字的人叫好,不識字的人也叫好,這才是一齣好戲。李漁在《閒情偶寄》中記載了自己寫戲的小故事,他先把自己想像成戲曲舞臺上的角色,然後讓角色發聲。這樣才能寫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用吃喝玩樂形容李漁和他的著作,絲毫沒有貶義。用這個詞只是表明他是一個有意思的人,他的著作雅俗共賞。
拓展閱讀
筆端有神,唐代畫馬第一人韓幹
高山流水,偉大的友誼值得千古傳誦
追逐理想的腳步從來不會停歇,李白和《大鵬賦》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西漢文學家賈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