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出奇制 清樸自然——從《閒情偶寄》看李漁的園林審美觀

2020-12-18 中國甘肅網

  作者:張馥玫

  《閒情偶寄》又名《笠翁偶集》,是李漁對其一生藝術和生活經驗積少成多的總結,是其文化修養與性情的自然流露。全書六卷,共設有《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飲饌部》《種植部》《頤養部》八部,其中除了對戲曲文學與表演形成體系的論述外,對飲食、器物、園藝與建築營造等方面也有獨到的見解。李漁的《閒情偶寄》是明末清初江南文人日常生活情趣與審美經驗的縮影,在當時社會已產生不小的影響。

  其中,《居室部》是李漁園林美學觀念的集中反映。李漁一生中設計的園林藝術作品包括:北京弓弦胡同的「半畝園」、家鄉婺州蘭溪伊山之麓的「伊園」、中年定居金陵(南京)時所造的「芥子園」和晚年遷居杭州時所經營的「層園」。他在蓋造園亭實踐中的許多心得與理念便體現於《居室部》中,而從園林美學一隅之小,也可見晚明清初社會的審美取向之大。

  北京半畝園雲蔭堂舊影。資料照片

  李漁在《閒情偶寄》一書開篇申明的「四期三戒」中,明確提倡崇尚儉樸、創立新制,力戒「剽竊陳言」「網羅舊集」「支離補湊」。且看這些主張是如何在園林修造的理論中得以體現,而李漁本人廣泛的學識便也貫串其中。

  置造園亭,如做文章

  李漁實為一雜家,融會貫通各門類知識,信手拈來且運轉自如。他有靈敏的通感能力,藝術感受力與評判力很強。全書均可見李漁調動通感與多樣才學的精妙譬喻。

  李漁自視生平有兩絕技,一則辨審音樂,一則置造園亭。他認為造園亭與做文章有異曲同工之妙,「性又不喜雷同,好為矯異,常謂人之葺居治宅,與讀書作文,同一致也」(《居室部·房舍第一》)。

  在對女性才德的論述中,李漁談及妻妾之別,通過對園林設計的感悟來闡述:

  「娶妻如買田莊,非五穀不殖,非桑麻不樹,稍涉遊觀之物,即拔而去之,以其為衣食所出,地力有限,不能旁及其他也。買姬妾如治園圃,結子之花亦種,不結子之花亦種;成蔭之樹亦栽,不成蔭之樹亦栽,以其原為娛情而設,所重在耳目,則口腹有時而輕,不能顧名兼顧實也。」(《聲容部·習技第四》)

  這樣的描述當然離不開中國傳統的封建男權思想,但你在批判當時主流的男權思想的同時,又不得不佩服李漁將兩者進行連接的妙處。江南自古以來是富庶地方,推行重商文化,經濟發達,細膩的江南文化十分重視日常生活細節。這樣的言論既離不開時代背景,也離不開李漁本身龐雜而融通的知識構成。

  在《居室部·窗欄第二》中李漁強調「取景在借」。江南園林景色之美妙處便是將自然之景「借」入人造的屋舍。這裡提倡的仍是既「通」且「雜」,即園林之內與園林之外的「通」、自然之景與人造之景的「雜」。

  土木之事,最忌奢靡

  《閒情偶寄》中對過往陳言舊製作一番陳述後,往往筆鋒一轉,一句「吾曰不然」,李漁便開始「述其新制」。其自信與智巧、強烈的主體意識、評判與改制的自覺性皆體現於條分縷析的論述之中。

  「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當崇儉樸,即王公大人亦當以此為尚。蓋居室之制,貴精不貴麗,貴新奇大雅,不貴纖巧爛漫。凡人止好富麗者,非好富麗,因其不能創異標新,舍富麗無所見長,只得以此塞責。」(《居室部·房舍第一》)

  李漁對當時流行的鋪陳守舊的造園行徑毫不留情地大加批評,他所珍視的是「新奇大雅」之美。

  「且古語云:『耕當問奴,織當訪婢。』予貧士也,僅識寒酸之事。欲示富貴,而以綺麗勝人,則有從前之舊制在。」(《居室部·房舍第一》)

  李漁在對當時奢靡鋪陳、因襲舊制的做法不以為然的同時,不忘自我揶揄,不卑不亢,「骨剛情膩」的文人性格油然而顯。

  「居宅無論精粗,總以能避風雨為貴。常有畫棟雕梁,瓊樓玉欄,而止可娛晴,不堪坐雨者,非失之太敞,則病於過峻。故柱不宜長,長為招雨之媒;窗不宜多,多為匿風之藪;務使虛實相半,長短得宜。又有貧士之家,房舍寬而餘地少,欲作深簷以障風雨,則苦於暗;欲置長牖以受光明,則慮在陰。劑其兩難,則有添置活簷一法。何為活簷?法於瓦簷之下,另設板棚一扇,置轉軸於兩頭,可撐可下。晴則反撐,使正面向下,以當簷外頂格;雨則正撐,使正面向上,以承簷溜。是我能用天,而天不能窘我矣。」(《居室部·房舍第一》)

  李漁的造園方法論由於其自身所處的介於「仕」與「商」之間的複雜身份,也體現出濃厚的實用與功能意識。居住的房屋至少得滿足遮風禦寒的基本功能。服務於功能的形式便是最得宜的形式,李漁所設計的「活簷」出乎當時傳統園林建造的常制之外,具有靈活實用的特點。另外,李漁建議為湖舫製作「便面」窗,沿用至房舍;另有「無心畫」「山水圖窗」「尺幅圖窗」「梅窗」等,別出心裁,皆出乎常規之外,又得乎情理之妙。

  李漁「通」而「雜」的知識體系也為其頻頻迸發奇思妙想提供了依託。將書房壁紙的風格與哥窯瓷器器面上的紋路加以聯想連結,不得不令人讚賞李漁奇制之妙。

  順從物性,取法自然

  在戲曲方面,李漁力求行文淺顯生動,近於本色表演。而在園林建築設計中,李漁則以「順從物性」為主線,依舊不離自然之理。

  「房舍忌似平原,須有高下之勢,不獨園圃為然,居宅亦應如是。前卑後高,理之常也。然地不如是,而強欲如是,亦病其拘。總有因地制宜之法:高者造屋,卑者建樓,一法也;卑處疊石為山,高處浚水為池,二法也。又有因其高而愈高之,豎閣磊峰於峻坡之上;因其卑而愈卑之,穿塘鑿井於下溼之區。總無一定之法,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此非可以遙授方略者矣。」(《居室部·房舍第一》)

  山石叢景、亭臺樓閣的編排製造均應從自然中取法,順應當地的環境,利用對比與反差,自然能造出巧妙而雅致的園亭。

  李漁的作為與喜好可歸結為「把玩」的心態,他認真地將生活瑣事以審美化體驗娓娓道來。其對生活體驗入微,有著豐富飽滿的情感,乃性情中人。李漁的生活美學正是建立在其真性情的基礎之上。痴迷著並苦心經營著,構成了他的審美化生活。

  也正是因為具有把玩的心態,無心於功利,才能做到超越,在審美的層面走得更遠。「以一赤貧之士,而養半百口之家。」可以看出李漁如何處理貧困與享受,箇中酸楚在行文中隱去,只得見李漁的戲樂人生。

相關焦點

  • 「我抒我讀」投稿|《閒情偶寄》:清代全才李漁的思想筆記
    雖然先秦時代在《詩經》《楚辭》裡已經出現唱詞,但現今多認為直到宋代「話本」、金代「院本」才為元、清戲劇繁榮發展打下基礎。因此,隨著戲劇納入時代主流,相應理論研究也逐步問世,其中以清康熙年間才子李漁的《閒情偶寄》尤以為名,《閒情偶寄》的付梓問世,系統總結了中國戲劇的藝術特點,同時也包含了李漁個人生活哲學與美學觀念。可以說,李漁的天賦才能與時代發展契合,在正確時間點亮了中國戲劇理論的研究高度,在中國人才輩出的文學史上也顯得頗為特別,讓人難免不對《閒情偶寄》與「笠翁」李漁的過往經歷產生好奇。
  • 《閒情偶寄》話飲食
    新冠肺炎疫情病毒的肆虐,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飲食結構,加強養生、提高免疫力成為當下使用頻率較高的詞彙,養生和免疫力最重要的基礎自然是飲食,「民之質也,日用飲食」。
  • 李漁:最拉風的家具設計師
    讀《閒情偶寄》就能感受到,李漁對家具滿懷深情。無論設計、款式、雕飾和擺放,家具的每一個環節他都爛熟於心,似乎如果他有時間和精力從事家具製作,那中國家具的整個風貌都將大為改觀。李漁就像一位天真無邪的孩童,在一隅時空中興致勃勃地改裝家具、設計家具,他改床易榻、擺弄几案,極具創意,也極盡巧思。
  • 清代作家李漁的《閒情偶寄》都講些什麼?看完這篇你就明白
    一生著述豐富,著有《笠翁十種曲》(含《風箏誤》)、《無聲戲》(又名《連城璧》)、《十二樓》、《閒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五百多萬字。還批閱《三國志》,改定《金瓶梅》,倡編《芥子園畫譜》等,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藝術天才。在眾多著作中,《閒情偶寄》就是李漁所撰寫的一部關於養生學的經典著作。
  • 把吃喝玩樂上升到理論高度,李漁和《閒情偶寄》
    像李漁這樣的古人,就喜歡吃喝玩樂,由喜歡出發轉而專業研究吃喝玩樂。《閒情偶寄》中的飲饌部分是專門記錄吃喝的章節。李漁分三個小節介紹吃喝,分別是蔬食、穀食和肉食。現代人應該對食肉部分更感興趣,尤其是其中介紹的醉蟹。江南一帶自古就有食用河鮮的愛好,蟹的滋味在各種河鮮中格外突出。但是蟹必須吃鮮活的,過了時令就很難品嘗到這種美味了。
  • 大隱隱於市——李漁和他的芥子園
    李漁對自己的作品有非常清晰的認識:傳奇不比文章,文章做與讀書人看,故不怪其深,戲文做與讀書人與不讀書人看,又與不讀書之婦女小兒同看,故貴淺不貴深。歸隱後的第三個五年,李漁開始操心盜版問題。李漁不得已又跑了幾趟南京,當地官府也不肯為他這個外鄉人維權,盜版李漁作品的現象則愈演愈烈。常年奔波卻徒勞無益的李漁腦中閃過一個念頭:那我乾脆搬到南京去打擊盜版吧。在他的煌煌巨著《閒情偶寄》中,李漁寫下檄文:我耕彼食,情何以堪?誓當決一死戰,布告當事,即以是集為先聲……彼焉能奪吾生計,使不得自食其力哉!
  • 藍城淮北 | 中式園林 中國人的避暑桃源
    從東北進入關內,若無園林很難適應北京的溼熱,畏暑怕熱的清代帝王,不知不覺中改變了皇 家園林的功能和性質。炎炎夏日熱浪蒸燻,山水環繞、花木掩映的園林,就是再理想不過的避暑之所。李漁在《閒情偶寄》中說:「樹之能為蔭者,非槐即榆」,將槐樹和榆樹稱為「夏屋」。夏在這裡是「大」的意思。無論槐、榆還是柳樹,一派綠蔭為夏日乘涼創造了極好的所在。
  • 戲說李漁:生活與藝術,滿懷熱愛的「可欲」之人!
    李漁,初名仙侶,又稱笠翁,明末清初詩人、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大概很多人對此人並不熟悉,而在三百多年前,他是清朝知名出版社老闆,是戲曲編劇兼導演,是李氏家班之主,是獨成一派的園林師,是美食家、美學家、養生家,更是「天下婦人孺子無不知」的暢銷書作家。
  • 李漁:不官不仕,居家辦公卻活成了莎士比亞
    清順治八年(1651年),已經退隱鄉間近十年的李漁,在故鄉蘭溪,因為鄉間興修水利,與胡家發生爭訟,輸了官司,心情低落。仕途無望,歸隱田園也充滿了苟且,不甘心就這樣過完一生的李漁。賣掉了自己苦心經營十年的「伊山別業」,舉家遷往省城杭州。這一年,李漁40歲。
  • 李漁:此身不作王摩詰,隱士才子到底多懂文化?
    但李漁骨子裡依然是文人,總想給世俗生活賦予了優雅高潔的文人精神。李漁的風雅在《閒情偶寄》這本書更是體現的入木三分,他從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這八個方面介紹了如何精緻的生活,提高生活品味,過好藝術人生。
  • 李漁:當然是清蒸
    自從人們知曉螃蟹的美味後,歷朝歷代都不乏愛吃螃蟹的人,其中的文人騷客們都會留下許多佳話,比如清朝著名的文人李漁,在其所著的《閒情偶寄》中大談對螃蟹的喜愛: 予嗜此一生,每歲於蟹未出時,則儲錢以待;因家人笑予以蟹為名,即自呼其錢為『買命錢』……自初出之日始,至告竣之日止,未嘗虛負一夕,缺陷一時
  • 清代才子李漁的專利——笠翁香印
    李漁(1611-1680),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浙江金華蘭溪夏李村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明萬曆三十八年(1611年),李漁母親懷胎11個月,肚子痛了三天三夜還是沒有分娩。到了農曆八月初七這一天,有個白髮老翁路過此地,他看了看產婦,說肚裡的胎兒是「星宿降地」,現在住的這間房子窄小陰暗,是載不住「星宿」的。
  • 北方園林系列性窗框的最佳代表:北京古典園林洞窗
    頤和園洞窗由於地域關係,北京古典園林裡面的窗相較於南方私家園林的窗框更厚,窗孔更小,窗框取自由式而絕不重複,色彩則更為豐富,更具有階級性。頤和園諧趣園遊廊洞窗北京古典園林裡面的洞窗正是北方園林裡面系列性窗框的最佳的代表。在北京頤和園和恭王府裡面,多處園林廊牆上出現了這種系列性的窗框,其形態豐富多變,又尺度相近,距離相等排列成行。
  • 李漁之窗
    李漁曾居西子湖畔,曾經希望能夠以有限的財力在杭州購置一艘湖舫。這艘湖舫李漁是這樣設計的:其他部位與一般船毫無二致,只是窗戶相異。船的四面都用木板製成,並蒙上灰布,使其不露一點光線。而在船的左右,各留一塊扇面形狀的窗。
  • 《閒情偶寄》10句經典名言,簡短深刻,令人拍案叫絕!
    《閒情偶寄》原名《閒居偶集》,是清代李漁編撰的雜著。,其中包括詞曲部、演習部和居室部等八部分。《閒情偶寄》10句經典名言,簡短深刻,令人拍案叫絕。1. 人惟求舊,物惟求新。出自《閒情偶寄·脫窠臼》。
  • 《芥子園》裡「李漁」唱著歌劇「反盜版」
    事實上,這事兒可以回溯到三四百年前,明末清初的江南才子李漁因為有人盜版他的《閒情偶寄》而憤然赴蘇州打官司,雖因官場黑暗官司失敗,卻成了中國歷史上反盜版鬥士的先驅。李漁這段經歷被寫成了歌劇搬上了京城的舞臺,這就是日前在天橋劇場連續上演五場的大型民族抒情歌劇《芥子園》。《芥子園》劇照。
  • 《芥子園》,李漁唱著歌劇「反盜版」
    事實上,反盜版這事兒要回溯到三四百年前,文化奇人李漁因為有人盜版他的《閒情偶寄》而憤然赴蘇州打官司,雖因官場黑暗官司失敗,但卻成了歷史上反盜版鬥士的先驅。最近,以李漁這段歷史被寫成了歌劇搬上了京城的舞臺,這就是前幾天在天橋劇場連續上演數場的大型民族抒情歌劇《芥子園》。整晚,觀眾被主人公李漁堅韌執著剛強不屈的精神所感染,同時也被他與女主純真的愛所打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