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此身不作王摩詰,隱士才子到底多懂文化?

2020-12-12 北翠讀書

古代隱士大都被世人驚羨,有才能的人隱居到深山老林之中,過上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如同在繁華都市的拼搏我們羨慕李子柒仙氣靈動的生活一般。

同為隱士的李漁卻因沾染了市井之氣,則被當代人鄙視,認為李漁性格齷齪,左右逢源,撰寫的戲劇低俗,汙穢,終究為受儒家正統思想的士林之人為之不齒。李漁仙逝後也只有錢塘縣令和親友作詩以吊,在喧鬧市井中走過大半生的李漁,可謂晚景悽涼。

這種誤解延續到後世,魯迅先生評價李漁為「幫閒之才」,何謂幫閒?意思是古代陪著貴族的公子哥玩樂的人。孫楷第先生也用傳統儒家的立身規範來看待李漁,認為他雖然聰明敏捷,但立身行己卻不講究。

隨著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漸漸被削弱,後世對李漁的評價也更加開明。林語堂就為李漁正名:

耽於逸樂的李笠翁……因為胸蘊太多的獨特見解,對事物具有太深的情感,因此不能得到正統派批評家的稱許。這些人太好了,所以不能循規蹈矩,因為太有道德了,所以在儒家看來便不『好』的。

還是林語堂的一雙慧眼,李漁的「出格」在他的眼中不是下三濫博眼球的軟弱變成了一種特別。李漁一個「陽春白雪」的讀書人為何走上「下裡巴人」的道路?他的隱士之路為什麼被世人恥笑?他到底多懂文化呢?

01 李漁,一個歷經磨難,卻常為人所不齒的天才

李漁,起初名為仙侶,字謫凡,號笠翁,他生活在明末清初,是浙江金華人,初聽其名,你的腦海中會不會浮現一仙風鶴骨的老翁因仕途不順,後甘願平凡,在江邊垂釣的悠然自得感。

如果你是如此遐想,那麼恭喜你,想像力豐富的你已經根據李漁的姓名推測出他的生平。不少人想必眉頭緊鎖,這李漁是什麼樣的天才,怎麼語文課本裡都沒有出現過他的名字呀?實際上我們小學背得「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便是出自李漁的《笠翁對韻》,只不過因為學得太早,那時候我們缺乏鑑賞能力,所以早已忘記。

李漁出生於市井人家,母親是村裡的幫工,父親李如松則常年在江蘇做藥材生意,很少回家。本名仙侶的緣來是一長老認為李漁不是凡胎,是仙之侶,天之徒。長老如此評價,在封建迷信的父母心中,李漁則成為幾世貧寒的李家擺脫寒門的寄託

加之李漁自幼聰慧,熟讀四書五經,童齔之年就賦詩能文,出口成章,李漁的天賦更讓父母開懷,母親為了讓李漁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效仿「孟母三遷」,最終選擇將李漁安置在「老鸛樓」中讀書寫字。

然而原本豐衣足食的李家,因頂梁柱父親不幸去世,全家也陷入了困頓中。人窮志不短,李漁更加發憤圖強,渴望將考取功名當做走出貧寒的機遇。不負眾望,李漁的童子試首戰告捷,一舉成名。

原以為功名利祿是手到擒來,但李漁卻在鄉試中名落孫山。驕傲的李漁自然心有不甘,依舊寒窗苦讀,卻在明朝最後一次舉辦鄉試的時候,明晰明朝局勢動蕩,清朝的鐵騎已經咄咄逼人,考取功名成為黃粱一夢,他不僅寫下詩歌「幾處烽煙熄,誰家骨肉全? 借人聊慰己,且過太平年。

在家道中落、格局動蕩的雙重打擊下,他放棄了入仕之路,邁向了歸隱之路。當一個人放下心中的執念、父母的期待、世俗的眼光,曾經志向遠大的李漁回到家鄉李村,自嘲為「識字農」成為一名隱士,還寫詩聊以自慰,「但作人間識字奴,為才何必擅雕龍?」。

02 與王摩詰的家庭差距,截然不同的隱士道路

西晉王康琚在《反招隱詩》中說「小隱隱陵藪(líng sǒu),大隱隱朝市。」意思是歸隱在山野之間是小隱,比如陶淵明、王維等,而歸隱在朝市則是大隱,比如在初唐時期,隱逸其實可以被求官的接近,李白、諸葛亮便是鮮活的例子。

白居易則在《中隱》這首詩中提到「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他提出「中隱」的說法試圖找到入仕和出仕的平衡和中和來撫慰自己欲進不能 ,欲退不忍的矛盾心理。

然而我們只看到歸隱的高潔與怡然自得,卻忽視了物質基礎——隱士是需要資本的。陶淵明雖有不為五鬥米而折腰的傲骨,晚年的他卻是「傾壺絕餘瀝,窺灶不見煙」,最終在饑寒交迫中離開了人世。而被稱為「詩佛」的王摩詰,則幸運太多了,他在鍾南山歸隱時,依然能拿到俸祿,是富隱,無需為生活發愁。

相較陶淵明的歸隱的純粹,王摩詰歸隱的不甘,李漁的歸隱多了幾分俗氣,未去偏遠之地,而是留在了市井之中,不掛念天下蒼生,而是做了一名「自媒體人」,用自己的才學創作小說和戲劇。然而李漁的市井歸隱之路不被同時代文人所認可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違背讀書人的初衷。北宋理學家張載曾說讀書人的使命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但李漁不僅沒有「治國齊家平天下」,還創作市井小說、戲劇等上不來臺面的內容,簡直有損讀書人的面子。李漁不好好歸隱,過一種清貧的生活,反而用高潔的文字迎合大眾需求走上致富之路,這刺痛了許多文人心中的高潔與傲氣。重農抑商的發展策略,世人對商人的誤解。古人曾將錢稱作「阿堵」,表示對它的不屑,錢乃身外之物是傳統士人的共同傾向,將黃白之物置於身外,不屑語之更不屑求之。重視成本與收入的商人自然成為眾矢之的,白居易也曾在《琵琶行》中吐槽「商人重利輕離別」。作品和性格缺乏氣節,最終成為幫閒。 李漁可以說是自媒體的鼻祖,在封建社會生存的他早早明白了流量和讀者的重要性。他說「惟我填詞不賣愁,一夫不笑是吾憂」,由此可見他的作品以市場為導向,以娛樂大眾作為創作目的。他的通俗文學創作表現得過於趨時悅世,在人生後期又遊走於權貴之門,東奔西馳,陪達官貴人吃飯、賦詩……全然無讀書人的氣節

03 隱士才子在文化領域五彩斑斕的綻放

李漁的作品暢銷可以說是市場經濟的產物,雖被士人看不起,但也解決了生活上的燃眉之急。但李漁骨子裡依然是文人,總想給世俗生活賦予了優雅高潔的文人精神。

李漁的風雅在《閒情偶寄》這本書更是體現的入木三分,他從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這八個方面介紹了如何精緻的生活,提高生活品味,過好藝術人生。

詞曲李漁不僅有創作才華,還有組織管理能力,創立了戲劇班子「李家班」,演繹自己創作的劇目。此外,他還訓練演員、導演劇目、登臺演戲。基於以上幾點,餘秋雨先生評價他為「戲劇全才,一個精通戲劇各個組成部分的戲劇實踐家」

從劇本《風箏誤》這一喜劇故事看見李漁對讀者心理的把握,故事不落窠臼,以風箏為主線,融入了巧合、誤會和弄假成真等元素,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風箏誤》講述了詹烈候有兩個女兒,大女兒愛娟樣貌醜陋,小女兒淑娟才貌雙全。一位書生韓琦仲在風箏上題字,由胸無點墨的貴公子戚友先放風箏,在放飛風箏的時候,風箏線斷了,風箏飄落在詹府,被小女兒撿到,讀到風箏上書生的詩句,芳心暗許,和詩一首。戚家家童找迴風箏,韓琦仲在書房看到淑娟的和詩心中大喜,想見一見這位姑娘。於是故技重施,風箏卻落在愛娟的院中,愛娟以為是戚公子,所以冒充妹妹,請奶奶邀請風箏的主人月夜相會。韓琦仲欣然赴約,被愛娟的樣貌嚇跑,月夜歸來不再問兒女之事,苦讀聖賢書,高中狀元,得到詹烈候的器重,就把小女兒淑娟許配給韓生。韓琦仲以為是密約所見的愛娟,愁眉不展,心中悶悶不樂,但又害怕犯欺君逆父之罪於是選擇屈從,大婚之夜掀開蓋頭心中大喜。

古人常雲,才子配佳人。現代人則是俊男配靚女,男神配女神,CP如果沒有顏值,是沒有觀眾的,讀者期待著從戲劇故事中彌補心中的遺憾,大團圓的結局讓人拍手叫好。

居室李漁的園林作品有北京的「半畝園」、婺州「伊園」、金陵「芥子園」、杭州「層園」。園林的名號如同文章標題一般,得通透雅致,方可吸引遊客駐足;此外園林的建造最忌奢靡,要「以能遮風雨為貴」,滿足園林的基本實用功能;其內部的構造和擺放應當因地制宜、取法自然,巧妙地應用地勢、水源的特徵。從這三點,可見李漁的園林美學觀念集文學、質樸、自然於一體。

李漁在家鄉修建一座亭子,由於當時李富貴是最大的贊助商,所以就有鄉親提出不然叫富貴亭吧,李漁連忙擺手,說這名字太俗,於是取名為「且停亭」,還做了一副對聯「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淨且停停」,一時間讓這亭子高雅了不少。

飲饌與頤養李漁的飲食與養生的觀念可謂是一體的。在飲食上,他崇尚清淡、簡約,愛蔬食、遠肥膩、求食益,認為如此便可「漸近自然」。食慾上的「無欲無求」投射到養生上便成為「以心為樂」的灑脫與自然。

沒錢的時候你會買花嗎?想必你內心會想,我就是有錢也不會買花,幾日就枯萎了。然而李漁卻說「寧短一歲之壽,勿減一歲之花」。家中貧寒,無法購買水仙時,李漁對妻子說「汝欲奪吾命乎?」笠翁的審美情趣是市井之人難以企及的。

04 總結

生活在國家覆滅之時的李漁放棄了功名夢,進入了市井下的歸隱生活,如果註定不能在官場上勝意,那麼不妨以文為商,順世豁達,在亂世中保留文人最後一絲哀嘆。

相關焦點

  • 清代才子李漁的專利——笠翁香印
    李漁(1611-1680),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浙江金華蘭溪夏李村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明萬曆三十八年(1611年),李漁母親懷胎11個月,肚子痛了三天三夜還是沒有分娩。到了農曆八月初七這一天,有個白髮老翁路過此地,他看了看產婦,說肚裡的胎兒是「星宿降地」,現在住的這間房子窄小陰暗,是載不住「星宿」的。
  • 大隱隱於市——李漁和他的芥子園
    針尖刻小詩,字瘦皮不壞。剎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已如許,人長亦奚怪。好將感嘆詞,刻向前詩外。新字日相催,舊字不相待。顧此新舊痕,而為悠忽戒。李漁故裡蘭溪夏李村的李漁塑像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人生下半場李漁這位隱士與明清之際其他隱士大不相同。
  • 什麼叫做真正的才子隱士,一首七言絕句,徹底看破凡塵,逍遙世間
    他們雖然身在喧鬧繁華的世間,但是卻能夠保持著,一顆空靈飄逸的內心,縱使身世浮沉,卻始終不曾沉淪。尤其是這位頗負盛名的詩人,更是用一首古詩,完美的體現出了,什麼叫做真正的才子隱士,一首七言絕句,徹底看破凡塵,逍遙世間。春風含笑,桃花帶酒,他的人生,是一段不可複製的傳奇,他的故事,時至今日,還在不斷的流傳。此人便是明代最為著名的才子,唐伯虎。
  • 古典中的才子隱士和佳人(散文詩)
    喜極而歌,悲極而哭,這是才子的共性。再來看看隱士,生存於天地間又遠離天地間,山高路遠,依竹而居,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站如松,坐如鐘,一生簡簡單單的布衣,包裹著一身的清風瘦骨,久居而不感到寂寞,鬧世而不敢到喧囂,生於塵世之中,游離於塵世之外。隱士,有朋自遠方來,一杯清茶洗滌著風塵僕僕的勞頓,一杯老酒訴說千年難平的衷腸。
  • 【李漁美食】56歲的李漁與13歲的雪兒相遇,從此世間多了一道佛豆酥的糕點!
    那一刻來得太過突然,李漁都看得呆了。他突然發覺,這不是一個平凡女子,或許正是上帝賜予他的一個尤物呢!李漁問道,你可知這花名?雪兒道,此為蠶豆花。李漁頓了頓道,在我老家,叫佛豆花。雪兒問,你的老家在哪裡啊?為什麼不一樣的叫法?李漁道,我的老家在浙江蘭溪,聽祖輩人說,此物來自於西方印度,有佛性,故稱佛豆。雪兒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李漁問道,你喜歡吃?
  • 戲說李漁:生活與藝術,滿懷熱愛的「可欲」之人!
    明清之間,這樣的人並不多,細論起來首推三位,一是張岱,「茶淫橘虐,書蠹詩魔」,一生疏癖,遺世獨立;二是袁枚,「不作高官,非無福命只緣懶,難成仙佛,愛讀詩書又戀花」,山林散人、饕餮吃貨、逍遙書生、性靈詩客、半生悠閒,一世愜意;而第三位,則是李漁。
  • 「我抒我讀」投稿|《閒情偶寄》:清代全才李漁的思想筆記
    雖然先秦時代在《詩經》《楚辭》裡已經出現唱詞,但現今多認為直到宋代「話本」、金代「院本」才為元、清戲劇繁榮發展打下基礎。因此,隨著戲劇納入時代主流,相應理論研究也逐步問世,其中以清康熙年間才子李漁的《閒情偶寄》尤以為名,《閒情偶寄》的付梓問世,系統總結了中國戲劇的藝術特點,同時也包含了李漁個人生活哲學與美學觀念。可以說,李漁的天賦才能與時代發展契合,在正確時間點亮了中國戲劇理論的研究高度,在中國人才輩出的文學史上也顯得頗為特別,讓人難免不對《閒情偶寄》與「笠翁」李漁的過往經歷產生好奇。
  • 《芥子園》裡「李漁」唱著歌劇「反盜版」
    事實上,這事兒可以回溯到三四百年前,明末清初的江南才子李漁因為有人盜版他的《閒情偶寄》而憤然赴蘇州打官司,雖因官場黑暗官司失敗,卻成了中國歷史上反盜版鬥士的先驅。李漁這段經歷被寫成了歌劇搬上了京城的舞臺,這就是日前在天橋劇場連續上演五場的大型民族抒情歌劇《芥子園》。《芥子園》劇照。
  • 《芥子園》,李漁唱著歌劇「反盜版」
    事實上,反盜版這事兒要回溯到三四百年前,文化奇人李漁因為有人盜版他的《閒情偶寄》而憤然赴蘇州打官司,雖因官場黑暗官司失敗,但卻成了歷史上反盜版鬥士的先驅。最近,以李漁這段歷史被寫成了歌劇搬上了京城的舞臺,這就是前幾天在天橋劇場連續上演數場的大型民族抒情歌劇《芥子園》。整晚,觀眾被主人公李漁堅韌執著剛強不屈的精神所感染,同時也被他與女主純真的愛所打動。
  • 古代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都會作對聯!李漁梁啓超皆是「作對」高手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每逢年節或一些重要時刻,人們習慣用作對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心情或嚮往,所以歷朝歷代都有對聯集成類的書籍。據我目力所見,現存最早的與對聯有關的書大概是明代王子承輯萬曆庚申刻本《唐詩聯選》。
  • 《笠翁傳奇十種》作者李漁 把戲曲舞臺搬到華山頂
    《凰求鳳》,寫三個美女爭嫁一個才子,立意一般,但其主線寫妓女許仙儔為得到她所中意的情郎而竭盡心智,不乏真實感和生活氣息;又如《玉搔頭》,寫「風流天子」明武宗和妓女的戀愛,趣味也不高,但劇中突出二人之痴於情,卻又有可愛的一面。「李漁的戲劇中,常常用戲謔的語言嘲弄社會中的陋習和人性的可笑一面,表現出他洞察世情的機智。」
  • 李漁之窗
    李漁曾居西子湖畔,曾經希望能夠以有限的財力在杭州購置一艘湖舫。這艘湖舫李漁是這樣設計的:其他部位與一般船毫無二致,只是窗戶相異。船的四面都用木板製成,並蒙上灰布,使其不露一點光線。而在船的左右,各留一塊扇面形狀的窗。
  • 終南山上的「隱士」為何越來越多?老道士:大多「心中有鬼」
    如今,這裡已成為隱士愛好者最嚮往的聖地,特別是近年來,城市生活壓力變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逃離城市,而終南山吸引了大批隱士。在這群隱士中,也有不少真正厭倦了城市浮華的普通人。終南山隱士本是一個神秘而崇高的名字,卻在眾多心懷鬼胎的人的影響下,變成了一個略帶諷刺意味的名字,這到底是誰的錯,誰該為此付出代價。
  • 中國明代戲劇家:李漁,意深詞淺,潔淨
    (《詞曲部·貴顯淺》)指出戲曲詞句的特點就是「顯淺」,它的語言從「街談巷議」中吸取得來,又要廣大觀眾聽得懂,所以「事則取其直說明言」,不能「令人費解」。李漁還從戲曲演出的目的來比較文與曲,進一步闡述他的「貴顯淺」,主張:傳奇不比文章,文章做與讀書人看,故不怪其深,戲文做與讀書人與不讀書人同看,又與不讀書之婦人小兒同看,故貴淺不貴深。(《詞曲部·忌填塞》)李漁所要求的「顯淺」,來源於俗雅共賞的目的,看法是正確的。他主張的顯淺並不是浮潛或淺薄。
  • 為什麼自古文化江浙一帶多才子?看過之後恍然大悟
    我們中國古代時候出現過很多的狀元才子,可謂是數都數不清,古有科舉制,現如今有高考,每次高考完就會有人提出質疑,為什麼河南考生考這麼高,只有兩個進清華,而北京考得不高那麼多進去。其實不難發現,現在高考如同古代的科舉制,他招生都是有規定的,當然國家都是公正的,不會遮擋任何才子的光芒。
  • 李漁:不官不仕,居家辦公卻活成了莎士比亞
    針尖刻小詩,字瘦皮不壞。剎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已如許,人長亦奚怪。好將感嘆詞,刻向前詩外。新字日相催,舊字不相待。顧此新舊痕,而為悠忽戒。做好自己,快樂豐足,不就夠了嗎?於是改名李漁。以前那個李仙侶已經死了,現在只有李漁。既然不能金榜題名,飛黃騰達,聞達於廟堂,與其為五鬥米折腰,不如歸隱林泉,做一隻悠遊自在的閒雲野鶴,或者門前溪水中的一條魚。
  • 穿過歷史的謎團——李漁李玉或許是同一個人
    但很少有人知道李漁的這部《覺世名言》。這是由我們當今的意識形態所決定的文化認知觀,不容許他這部小說集在民間傳閱。偉大領袖喜歡《聊齋志異》那樣的短篇鬼故事,不喜歡人間煙火故事。故此,在我們的文學史上,馮夢龍和李漁這樣寫現實生活的作家,其排名地位始終不如寫妖魔鬼怪的蒲松齡、吳承恩那樣靠前。
  • 山海異聞錄山中隱士怎麼做?山中隱士攻略[多圖]
    山海異聞錄山中隱士是山海世界中的其中一個任務,遊戲鳥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山中隱士的攻略。  異聞任務中,山中隱士的異聞任務起於中書令府門口的一張告示。  「中書令大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啊?」「前幾日此人綁架了我的女兒嫣嫣,原本她下月初就要嫁人了, 誰知道陸無為竟然……」「竟然有這樣荒唐之事,大人放心,我一定幫你救回嫣嫣。」
  • 激增的隱士集體,到底是終南氣場還是終南捷徑?
    作者是個年輕女性,原職業是攝影師,就因為進入終南山採風,遂為終南山氣場所動,隱居下來,成為眾多隱士之一。據書中介紹,山中的隱士幾乎包括了社會上所有階層人士,從企業家、工程師、金融從業者、教師、醫生、作家、演員直到底層的販夫走卒,年齡以50後到70後為多,但這幾年8090後人數激增,其中女性比例不低。這本書我大略翻閱過,覺得書名不是很妥貼。
  • 獨出奇制 清樸自然——從《閒情偶寄》看李漁的園林審美觀
    作者:張馥玫  《閒情偶寄》又名《笠翁偶集》,是李漁對其一生藝術和生活經驗積少成多的總結,是其文化修養與性情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