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都會作對聯!李漁梁啓超皆是「作對」高手

2021-01-17 北晚新視覺網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每逢年節或一些重要時刻,人們習慣用作對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心情或嚮往,所以歷朝歷代都有對聯集成類的書籍。據我目力所見,現存最早的與對聯有關的書大概是明代王子承輯萬曆庚申刻本《唐詩聯選》。明清以來好作對聯者亦眾,清代一些著名文人如李漁、俞樾、袁枚、吳汝綸、吳梅村、梁啓超等,皆是「作對」高手,特別是梁啓超,他的「能招過客飲文字,閒看兒童捉柳花」、「豈有雄心騁老驥,不妨餘興看遊豬」等,讀來耳目一新。

作者:朱小平

肥鼠吉祥 劉燕

對聯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以至於原來的科舉考試中有「試帖詩」,即作五言十句律詩;凡是參加過科舉考試的士子,都會作對聯。一些朝廷高官如梁章鉅、紀曉嵐、陶澍、林則徐、何紹基、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皆好作對聯。尤其是梁章鉅,他是宣南詩社的重要成員,任過廣西巡撫、江蘇巡撫和兩廣總督,楹聯專著多有存世,其中《楹聯叢話》一書在中國楹聯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此外像張之洞著有《聯語叢錄》,曾國藩著有《曾文正公楹聯》、左宗棠著有《聯語》,由於曾、左是舉人、進士出身,有極好的古文功底。

當然,對聯不僅為文人所好,一些軍事家也喜歡,如明代大敗蒙古騎兵的兵部尚書于謙曾撰「雨中紅綻桃千樹,風外青搖柳萬枝」一聯,春意盎然,令人心怡。我查原出處是他的一首七絕,韻腳是「條」,大概是臨近春節書成對聯時才改「條」為「枝」,《北京對聯集成》收入此聯即如我引。在軍機處做章京的譚嗣同,其對聯大氣磅礴:「大陸龍方蟄,中原鹿正肥。」可窺其志向胸襟。

時近春節,想必不少人又開始為庚子年的春聯「費腦筋」了。作春聯自然要喜慶熱鬧,還得彰顯文採,但也有例外——雍正帝的自撰春聯「歲歲平安節,年年如意春」,平白如話,看似尋常,寓意頗深。

(原標題:聯語雜話)來源:北京晚報流程編輯:TF021

相關焦點

  • 古代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都會作對聯!李漁梁啓超皆是「作對」高手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每逢年節或一些重要時刻,人們習慣用作對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心情或嚮往,所以歷朝歷代都有對聯集成類的書籍。據我目力所見,現存最早的與對聯有關的書大概是明代王子承輯萬曆庚申刻本《唐詩聯選》。
  • 貢院對聯品析:古代高考如何寫對聯?
    古代沒有高考,但有科舉。我們可以從留下來的貢院聯看看「古代高考」是怎樣一翻景象。京師貢院聯:夜半文光射北鬥;朝來爽氣挹西山。貢院是古代鄉試的考場,即開科取士的地方。貢字本身,就是通過考試選拔人才貢獻給皇帝或國家的意思。上聯出自《滕王閣序》:「龍光射牛鬥之墟」,是讚揚考生們文章有文採,像光芒一樣射到北鬥星上。下聯出自《世說新語》:「西山朝來致有爽氣耳。」
  • 士子的行旅:中國古代科舉與旅行特展
    科舉考試的考場一般設在縣城、省城和京城,大部分士子要離開自己的家鄉前往考試場所,車馬勞頓,歷經艱險。那些從邊遠省份前往京城參加會試的士子,旅途的艱辛程度非常人所能想像,以清代雲南赴京趕考的士子為例:途徑貴州、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總共的裡程大約5730裡,一般需要行走三個多月。
  • 看古代科舉考試的具體步驟,才知道,古代入仕當官簡直太難了
    科舉制度是古代選拔官員的制度之一,它由隋文帝創建,完善於唐朝。作為我國古代版的"高考"制度,科舉制度也頗為歷代統治者所重視,從隋朝開始一直到清朝,科舉制度大約走過了一千三百年的歷程,而歷次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士子,也成為了歷朝歷代舉足輕重的官吏,今天就來了解一下古代士子的科舉歷程。
  • 貢院對聯品析:古代高考如何寫對聯?
    古代沒有高考,但有科舉。我們可以從留下來的貢院聯看看「古代高考」是怎樣一翻景象。京師貢院聯:夜半文光射北鬥;朝來爽氣挹西山。貢院是古代鄉試的考場,即開科取士的地方。貢字本身,就是通過考試選拔人才貢獻給皇帝或國家的意思。上聯出自《滕王閣序》:「龍光射牛鬥之墟」,是讚揚考生們文章有文採,像光芒一樣射到北鬥星上。下聯出自《世說新語》:「西山朝來致有爽氣耳。」
  • 古代科舉考試是不是只有語文一門,古代科舉考試其實科目眾多
    作為古代使用時間最長的人才選拔方式,提到科舉內容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八股文」,那麼古代科舉考試真的只考語文一門嗎?事實上並非如此,科舉從開創到完善其實經歷了極為漫長的時間,而考試科目實際上也在不斷變化。目前普遍認為科舉萌芽出現在南北朝,後經隋朝發展完善,於唐朝形成定製。
  •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是何意思,有誰獲得過他們成就如何?
    古代的科舉是當時讀書人取得仕途之路的主要途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考試有三場,也就是我們所說是的鄉試、會試、殿試,這三場考試每一場都比上一場難,其中鄉試的第一名稱之為解元,會試的第一名成為會元,殿試的第一名稱為狀元,它們在一起被稱之為三元。
  • 太平天國有科舉考試嗎?它與清朝的科舉考試相比,有何不同?
    在清朝若想要參加科舉,倡優、隸卒、僧、道、巫、覡、卦卜、星相之流是沒有資格參加科舉的,但是在太平天國這裡卻是不一樣,主張「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天國,他對於要想參加科舉的考生的身份沒有任何的限制,「無慮布衣、紳士、倡優、隸卒,取中者即狀元,翰林諸科」,不管考生是何種身份,是倡優也好,還是商人也好,只要有能力,狀元都不是夢。
  • 歷史解密:為何李漁被稱為科舉學子的創業楷模?
    古代學子多以「入仕做官」作為創立家業的門匾(真正步入仕途,要經過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大考試形式,可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絕非每位學子都有官場之緣。 古代科舉現場 許多學子,由於考試的失誤,造成十年寒窗苦讀付之東流
  • 李漁:此身不作王摩詰,隱士才子到底多懂文化?
    古代隱士大都被世人驚羨,有才能的人隱居到深山老林之中,過上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如同在繁華都市的拼搏我們羨慕李子柒仙氣靈動的生活一般。這種誤解延續到後世,魯迅先生評價李漁為「幫閒之才」,何謂幫閒?意思是古代陪著貴族的公子哥玩樂的人。孫楷第先生也用傳統儒家的立身規範來看待李漁,認為他雖然聰明敏捷,但立身行己卻不講究。隨著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漸漸被削弱,後世對李漁的評價也更加開明。
  • 1894年,朝鮮廢除科舉制度,百年後韓國為何再現「科舉考試」?
    而古代朝鮮也借鑑明朝科舉制度,考試也按每三年一次,但朝鮮的科考也分三個等級,不過叫法法不同,朝鮮叫初試、複試和殿試。朝鮮王朝與中原王朝科舉考試不同之處就是,有一項賤籍的人不能參加考試,其他人都可以應試。朝鮮實施科舉考試後,也出現了文官政治現象。
  • 李漁特質
    誠然,機械地認定「文如其人」有其偏狹處,這是因為有的作家在創作中戴上面具,所謂「巨奸為憂國語,熱中人作冰雪文」(錢鍾書《談藝錄》)。但作品的「格調」則誠如錢鍾書所說,每每流露作家性格之本相。唯是之故,李贄在《讀律膚說》中也曾深刻地指出:「性格清徹者音調自然宣暢,性格舒徐者音調自然疏緩,曠達者自然浩蕩,雄邁者自然壯烈,沉鬱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絕。」概乎言之:「有是格,便有是調。」
  • 話說歷史上的科舉考試,以及狀元、會元、解元
    隋帝國建立後,587年,隋文帝正式設立科舉制度,在唐帝國時期發展成型,並一直延續到清帝國末年的1905年,持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現代社會的高考、以及公務員選拔制度,亦是從科舉制度演變而來。中國的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直接催生了不論門第、以考試產生的「士大夫知識分子」階層。
  • 古代科舉考試高中,如何慶祝?談談鹿鳴宴和瓊林宴
    科舉制是中國古代政府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它改變了中國古代以往世襲以及世俗的用人制度,徹底地打破了血緣關係以及貴族壟斷,讓很多有能力有才華的社會中下層人士,都能有機會一展才華,為國家效力。
  • 最甜蜜的情話,此人參加科舉考試忐忑如作新娘,張籍的回答更巧妙
    人的一生從幼兒園入學開始,就要參加各類考試,考生都很忐忑,無論成績優劣,當成績公布的那一瞬間,各種悲喜難以名狀。唐代有一位文人要參加科舉考試了,他的內心也很糾結,他給詩人張籍寫了一首詩,張籍回贈了他一首詩,詩寫得都很巧妙,成為詩壇的一段佳話。
  • 江南貢院,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國家5A級旅遊景區
    但想到這裡曾經是古都學子參加科舉考試的場所,並且有中國最大的科舉考場,還是很有必要進去遊覽一番的。,這裡用於考試的號房曾經多達2萬餘間,可同時容納2萬餘名考生同時參加考試,因此這裡被稱為中國古代最大科舉考場。
  • 明清之際的暢銷書作家:風流道學李漁生平
    系統的儒家教育和正規的科舉訓練讓李漁積累了深厚的文史知識。一個儒生無論年齡多大,都只能叫做童生,只有通過了最初一級的考試才能成為&34;,俗稱秀才;通過鄉試者稱舉人;通過會試者稱貢士;通過殿試者稱進士。到了進士才有了正式任命官職的資格。李漁第一次參加童子試,就成為了五經童子,後來又考取了秀才。
  • 清代科舉考試除了正科、恩科外,還有哪些名目不同的考試?
    科舉考試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一般情況下,讀書人要經過縣試、院試、鄉試、會試等程序,然後才能進入殿試,成為天子門生,從此走上仕途。明清時期是科舉最為成熟的時期,尤其是清代,超過了以往各朝。此外在科舉形式上也較為廣泛。清代的科舉通常情況下諡每四年舉行一次,即所謂的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