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結束。我們從新聞裡看到,從學生到老師,從家長到社會,一個個拼盡了全力。每年的高考,已成為當仁不讓的熱點事件。
古代沒有高考,但有科舉。我們可以從留下來的貢院聯看看「古代高考」是怎樣一翻景象。
京師貢院聯:
夜半文光射北鬥;朝來爽氣挹西山。
貢院是古代鄉試的考場,即開科取士的地方。貢字本身,就是通過考試選拔人才貢獻給皇帝或國家的意思。
上聯出自《滕王閣序》:「龍光射牛鬥之墟」,是讚揚考生們文章有文採,像光芒一樣射到北鬥星上。
下聯出自《世說新語》:「西山朝來致有爽氣耳。」北京西郊有西山,下聯描述了貢院所在地的環境,用來表達一種美好的意願。
梁章鉅認為,此聯「雅切京師」,放到其它省就不太見佳了。
「雅」和「切」是梁氏論聯的兩個重要標準:「雅」,要求文辭典雅——指向藝術性;切,要求切實切題——指向適用性。
再說得明確點,即是:
如果一副對聯,光是兩句大白話,做不到「雅」,那不能叫對聯,只能叫標語。
如果一副對聯,沒有就事就題,放之四海而皆可,那不能叫「切」,也不是好對聯。
好的對聯,要達到這兩個標準。
杭州貢院至公堂聯:
立政待英才,慎乃攸司,知人則哲;興賢共天位,勖哉多士,觀國之光。
這副對聯是乾隆皇帝御題。當然,有可能是翰林院的「兩腳書櫥」們捉的筆,但挺符合皇帝口氣的。
知人則哲,出自《尚書·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觀國之光,出自《易·觀》:「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以典籍對典籍,堪為雅切。
上聯是寫給考官:搞政治要誠待英才,你們有關部門要慎重啊,能鑑察人的品行才能,即可謂之明智。
下聯寫給士子:俺乾隆可不是一般的皇帝,與各位賢才共同治理天下,你們要努力啊!(當你們)觀仰國家大治的光輝景象,(適宜以賓客的身份入朝輔佐君王)。
長沙貢院聯:
矮屋靜無譁,聽食葉蠶聲,敢忘當年辛苦?文星光有耀,看凌雲驥足,相期他日勳名。
本聯作者陳宏謀,字汝諮。臨桂(今廣西桂林)人。雍正進士,歷官布政使、巡撫、總督,至東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此聯是他在湖南當巡撫時所作。
上聯寫考場實景。秀才們坐在靜悄悄的小矮屋裡,只聽見落筆沙沙作響,就像蠶兒吃葉一樣,哪裡能忘得了當年的辛苦?
下聯為考生打氣。天上的文曲星是有著耀眼光芒的,期待你們高中後壯志凌雲的樣子。
又有明遠樓聯:
矩令霜嚴,看多士俯仰低回,群囂盡息。襟期月朗,喜此邦江山人物,一覽無遺。
此聯寫法同上一副差不多。
上聯說,考場裡的規矩當然異常嚴格,看士子們構思作文時,時而埋頭,時而昂首,(考場裡)一點喧囂都沒有。
下聯說,(一個人)心胸懷抱應該像朗月一樣。啊哈,今天真是開心了,這個地方的才俊,都到我碗裡來了。
本聯傳為李漁所作。李漁,字謫凡,號笠翁,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藝術天才。不過,茶座君(臥榻先生)對此聯作者歸屬非常存疑。李漁並不是科班出身,明末時參加鄉試並未中舉,後來就進入了清朝,就開始遊戲人間了,不大可能為貢院寫對聯。也許只是他名氣大而已。在對聯領域,作者著作權不像詩詞那麼分明,張冠李戴常常有之。
福建貢院聯:
場列東西,兩道文光齊射鬥;簾分內外,一毫關節不通風。
這副對聯還掛在南京的江南貢院上。或雲是黃任(字莘田)所作。黃任是梁章鉅的福建老鄉,在清代頗有詩名。
古時貢院分外簾和內簾,外簾官員負責監考,內簾官員負責閱卷,彼此不可有任何溝通,以防舞弊。貢院裡面有十多米的清水池,將貢院分為兩部分,其上架一石橋叫「飛虹橋」,為內外簾官員不可逾越的鴻溝,隔橋打招呼也是禁忌,就是「一毫關節不通風」的含義。
杭州貢院聯:
下筆千言,正桂子香時,槐花黃後;出門一笑,看西湖月滿,東浙潮來。
本聯的作者是阮元。阮元,清中葉時的一位牛人。官至總督,又是經學家、訓詁學家、金石學家,主持校刻大名鼎鼎的《十三經註疏》。同時,也是一位出色的楹聯家。
這位楹聯大家,寫出了貢院聯中最為經典、最具文學色彩的一款。《楹聯叢話》說:「為時傳誦」。
它能為時傳誦,不是偶然的。
它既沒有打「氣衝牛鬥」這樣的雞血,也沒有嘮叨著如何為國選材,而是通過景物描寫來烘託感情,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上聯用桂子香時和槐花黃後來切住了考試的時間:秋天。下聯則穩穩切住了貢院的地點:杭州。西湖月、浙江潮,是杭州的名勝。以名勝入聯,既使聯語易之他地而不可,又富含文學趣味。
而且,整聯用一種明快的筆調,寫出了考生們考試中的自信以及更為開闊的意境。不管成也好,敗也罷,都付之一笑吧。人生中還有更多美好的事情,士子們千萬不要被場屋所束縛。我相信,當士子們看到這樣充滿人文關懷的對聯,考時放鬆心態,考後大力傳唱是理所當然的了。
正是:
天地自成文,湖山有美;國家期得士,桃李無言。
本文的聯語均選自梁章鉅《楹聯叢話》。
部分圖來自劉玉霖博客,致謝!